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正视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语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素质 培养
语文是~门应用最广泛、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最富有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学习语文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所以,部分学生学无兴趣、厌学,甚至辍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严峻课题。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听、想、问,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扶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充分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腈趣的百草园生活。第二节课直接设疑提问:百草园生活趣味无穷,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怎样呢?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切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语文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以住的教学,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课堂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寥寥无几。那么,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基于这个要求,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少的。一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播放录音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使学生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提高个人修养。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敬爱的周总理,这种人情入境的教学引导,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二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模仿表演,或创造复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对古文语言的理解,突破了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知识,而且还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根据学生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问题设计到作业布置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把语文学习看成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模糊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有活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召力。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功效。根据课文制作课件或播放一些多媒体资料,形成声、光、电、图表、歌曲等立体画面,再加上教师的画外讲解,多方面相辅相成,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对学生的性格、气质产生潜在的积极健康的影响。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阅,而是与实际生活接轨,从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教學向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外教学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从中汲取营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组织演讲会、语文知识竞赛;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文学社团、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增强文学素养的有效形式。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养成了崇尚合作、探求创新的优良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也确实收到了课堂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效果。
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而且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从多方面落实个人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技巧,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素质 培养
语文是~门应用最广泛、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最富有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学习语文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所以,部分学生学无兴趣、厌学,甚至辍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严峻课题。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听、想、问,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扶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充分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腈趣的百草园生活。第二节课直接设疑提问:百草园生活趣味无穷,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怎样呢?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切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语文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以住的教学,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课堂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寥寥无几。那么,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基于这个要求,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少的。一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播放录音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使学生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提高个人修养。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敬爱的周总理,这种人情入境的教学引导,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二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模仿表演,或创造复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对古文语言的理解,突破了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知识,而且还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根据学生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问题设计到作业布置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把语文学习看成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模糊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有活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召力。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功效。根据课文制作课件或播放一些多媒体资料,形成声、光、电、图表、歌曲等立体画面,再加上教师的画外讲解,多方面相辅相成,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对学生的性格、气质产生潜在的积极健康的影响。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阅,而是与实际生活接轨,从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教學向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外教学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从中汲取营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组织演讲会、语文知识竞赛;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文学社团、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增强文学素养的有效形式。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养成了崇尚合作、探求创新的优良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也确实收到了课堂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效果。
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而且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从多方面落实个人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技巧,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