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中应该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ueli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2004年来见诸报端较多的一个教育热点议题,关于其中的理论和实践探讨非常丰富,它既是国家成为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发展需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长的教育培育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挖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对我们今天理解创新精神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无独有偶,在我们国家高度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看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国家在世界未来新秩序中地位。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雷德曼提出了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他提出全球化的生存和竞争要求必须创新,中国和印度必须依靠创新在西方国家的劳动市场竞争职业岗位;而美国的经济也必须依靠创新来捍卫这些职业岗位。教育的创新体现在:
  (1)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2)好奇(cQ) 激情(PQ)>智商(IQ);
  (3)教会学生挖掘信息而不是简單的记忆;
  (4)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左脑,左脑再发达也超不过电脑。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运行六年了,在中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很多学校都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从课程角度看,有的学校通过开设科技类的校本选修,让学生有创新开发和表达成果的平台;有的学校通过开发社会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教学看,有的学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有的学校开发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等;还有的学校在进行与大学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这些研究都是立足在我们现有的课程与教学的习惯思维基础上,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思考,对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认识的片面性。为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对创新人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其次要对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教育能承担的责任和任务有一个清晰定位,第三是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与资源情况下,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步深化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什么是创新人才?
  
  对什么是创新人才,说法诸多,北师大刘宝存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前提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他们具有: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史宁中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创新人才产生需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遇,而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应当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奠基工作
  
  由此可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优长个性品质的学生,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当承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任务,这不仅是学段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未来,应当是每一所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自觉。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建立几个实验班,开设几门科技课程,参加创新大赛获奖这些表象的行为,而是可能需要深层次地思考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表现和个性特点;并在我们的课程与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以贯之的实践与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他们才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个性优势,抓住机遇,成为创新人才。而优质学校多是一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最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化整合,在高利害的考试中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学校都有一定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应当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奠基工作。
  
  立足课堂,
  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与策略问题,有很多研究,其中有一个维度需要特别关注,就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学生习得概念和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路径存在较大的东西文化差异。美国和西方的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强,除去课程选择性和多元化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路径与我们非常不同,可能截然相反。学生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事物,学习的策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如果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只从点上的改进,很难取得效果。如果能探讨常规教学中学生本土文化思维模式与学科科学逻辑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中西方学生在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中的差别,探讨学科本质和学科方法在东西方教学中的呈现差别,可能会更有意义。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运动,更不是每周上一次科技创新课程或获得过一个创新奖项就能形成的;它应当是一种学生的常态思维,折射出科学精神和理想追求,需要一种文化的培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我们无力改变他人,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学校进行探索和改革,而这种改革一定是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日常思维习惯的改变。
  我的同学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业,期间特别注意到中美学生在问题讨论、完成作业、个人讲座、考试的全程学习中,存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她在观察和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概念形成中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中国的儿童记住的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美国的儿童记住的多是一些细节;中国的儿童都是在老师给出的多个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美国的儿童一般都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提出假设或想象可能的方案;中国的儿童一般是寻找证据证明老师的结论或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多是一种证实的方法,因此很少对结论提出质疑,相信书本、老师的讲授结论,记忆结论多,关注概念或结论形成过程的少;美国的儿童一般是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或他人的结论存在不足,多是一种证伪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观念 中通过提出问题模型,不断自我迫问模型的正确,不轻信结论和原理,质疑精神从概念的形成中滋生出来,这恰恰是创新精神产生的最佳土壤。而这种概念形成路径的不同,在儿童期就表现出来,12年的教育都是如此,培养的一定是极具创新精神的学生。2008年有一组研究数据说明,中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中国学生优势明显;在解决基本数学计算和简单问题上能力差别不大,中国还略有优势,而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中美国学生要远大于中国学生,说明知识多少与开放性复杂问题的解决关联不大。这里可能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与我们形成概念的方法有关。我们是先记住结论,再去解决问题,主要是演绎的方法,很少对结论提出质疑,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是已经给出的,学生头脑中缺乏收集信息,不斷提问的归纳过程,也就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就很难获得智慧。
  中国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尽量收集信息,说明自己可能是较好的一个;其趋同的思维,不愿意冒尖的习惯使其与美国同学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学生求异思维非常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千方百计寻找证据证明别人的方案不如自己,对自己的方案也是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否定先前的假设,再提出新的假设,从来不崇拜现成的结论和轻信他人的观点。我想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才培养了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深具个性化的和不同他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还应当从学生思维方式转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做文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文化背景,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如果思维方式不得到新的改变,即使我们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了科技选修课程,但常规课堂教学的惯性同样可以很快抵消我们所做的努力。我想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反思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融合,这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一次容易,但如何能让绝大多数教师持续改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认清我们存在的问题,也要明确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学生在统一课程标准指导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比较扎实的,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尤其在科学及数学的学习中有比较好的基础,只要在培养方式的转变上下工夫,应该能取得融合。培养创新能力不是提出游离教学之外的新理论,而是贯穿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的实践探索,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与规划中突出课程的选择性与多元化,另一方面深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学校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抓住这一改革的本质问题,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到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观察与教学评估体系,将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使教学、学习和评估结合到一起,以评价促改革,实现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再发展。
其他文献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及任职年龄的规定,对人民日报社、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社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再现生活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
时间,是人类永恒的追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发明了种类繁多的计时器。从原始的太阳钟到现在的原子钟,计时器追随者人类的进步的步伐,经历了计时精度由模糊
据辽宁日报社报道:《辽宁日报》由过去的8版扩为16版,对编辑部的机构也作了重新调整。这次调整打破了传统的按工业、农业、政法、科教等战线分部的机构设置,而以版设部,以版带部。要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中国高中教育,经历了恢复重建、调整提高、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和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建设者.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今
AIM: To evaluate the perioperative and long term outcomes of cystectomy in obese patients.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580 patients for whom radic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会遇到困难、产生一些疑惑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质疑之处,从质疑问难人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训练,以此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一、质疑入手,发挥质疑功能    学生所产生的困难和疑惑正是教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的讲解,这不但可避免“全盘授予”式的讲解,提高
【摘 要】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在科学技术促成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课程资源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多质性等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然而,作为最丰富的素材型资源——学生资源仍未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学生资源 数学课堂 作用    深入教育阵线二十多年的我,深感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各种可行和有效的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资
所谓“特殊学生”其实就是指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不良,或者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缺陷的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是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旧称后进生,也称问题生.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