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它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新審视自身的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学习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单一的,
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是授受型,而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源的多样化,信息量的激增,教师已不是惟一的信息源,学生有大量的“间接老师”、“平行学校”。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师在知识量方面可能超过学生,但在某一点上就不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学习风格,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否适应这一形势,达到这种境界,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从劳动的个体性到合作性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劳动个体性的特点,各自独立工作,明细分工,交往协作有限。学科教学是一个接力工程,一个人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需要全体老师共同合作。需要尽可能利用校内外的多种教育资源,特别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主动争取校内外教育力量的支持,这里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支持。未来的教师必须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人际交往的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三)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今天的老师不应是固守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精神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从“专断型”向“民主型”、“疏导型”转变
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那种一味地“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形势下的教师也应是具有较强的心理疏导能力,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和宽容学生,正确引导比简单粗暴更有说服力,发扬民主作风,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几条途径:
(1)创设真正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育人环境,教师因为与学生年龄上的差异等,使他有一种威严感,让人敬畏,所以学生内心实际上是呼唤一种安全轻松的环境的,这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要呈自然状态,不允许拿腔作调:要亲切自然。这样的教态会使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像在父母身边,自然会从心底里洋溢出一种快乐,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然状态也就是常态的质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为迎合教师的教学做虚假质疑,其疑点全部是教师教学中设计的重难点,我们要求摒弃这种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就疑就质有疑才质,老师一点点地引导、点拨,举实例分析。慢慢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质疑的能力越来越强。
(3)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现代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强烈地凸现出来。尤其在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讲话的机会,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而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创设一个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4)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及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每个学习环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以发展性评价观作支撑,兼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学习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单一的,
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是授受型,而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源的多样化,信息量的激增,教师已不是惟一的信息源,学生有大量的“间接老师”、“平行学校”。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师在知识量方面可能超过学生,但在某一点上就不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学习风格,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否适应这一形势,达到这种境界,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从劳动的个体性到合作性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劳动个体性的特点,各自独立工作,明细分工,交往协作有限。学科教学是一个接力工程,一个人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需要全体老师共同合作。需要尽可能利用校内外的多种教育资源,特别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主动争取校内外教育力量的支持,这里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支持。未来的教师必须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人际交往的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三)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今天的老师不应是固守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精神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从“专断型”向“民主型”、“疏导型”转变
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那种一味地“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形势下的教师也应是具有较强的心理疏导能力,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和宽容学生,正确引导比简单粗暴更有说服力,发扬民主作风,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几条途径:
(1)创设真正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育人环境,教师因为与学生年龄上的差异等,使他有一种威严感,让人敬畏,所以学生内心实际上是呼唤一种安全轻松的环境的,这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要呈自然状态,不允许拿腔作调:要亲切自然。这样的教态会使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像在父母身边,自然会从心底里洋溢出一种快乐,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然状态也就是常态的质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为迎合教师的教学做虚假质疑,其疑点全部是教师教学中设计的重难点,我们要求摒弃这种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就疑就质有疑才质,老师一点点地引导、点拨,举实例分析。慢慢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质疑的能力越来越强。
(3)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现代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强烈地凸现出来。尤其在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讲话的机会,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而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创设一个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4)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及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每个学习环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以发展性评价观作支撑,兼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这是一项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