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IBM前董事长郭土纳写过一本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如实记录了他力挽狂澜,改造当时世界最大型企业IBM的曲折历程。每当讲述一段经历,他都要介绍一两位对公司卓有贡献的高层领袖,并称他们为功臣和英雄。在众多精英中,首先值得提及的当属公司创始人之一,老董事长小沃森。
诚然,在郭士纳刀光剑影的商旅生涯中,没有出现小沃森的身影。因为他已隐退多年,不再操持公司事务。某种程度上,小沃森是对公司持有不作为的态度;而正是这种不作为成就了他的英雄美誉。
小沃森其人我们并不陌生。对IBM帝国而言,他堪称天皇级的人物。凡此类人物,一般都是不甘寂寞的。就拿他的父亲老沃森来说,80来岁高龄时仍然执意掌权。即便让位之后,凡事还要亲历干预,结果扰乱了公司的整体规划,甚至成为公司发展的羁绊。相比之下,小沃森退休以后的不作为,着实显得难能可贵。
据郭士纳在自传中记载,从他上任后到小沃森去世,两人只有过两次非正式会面。在他上任不久,二人曾经不期而遇。对于第一次见面,郭士纳是这样描述的:
一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走出房间。当我打开车门时,突然发现有人在我的汽车后座上,他就是小托马斯,IBM创始人J·沃森的儿子。他住在我家马路对面,而此时就坐在我的汽车里,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搭便车去公司的路上,小沃森说了些什么呢?郭士纳写道:
他说他对公司中发生的一切感到气愤;提议我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并答应支持我尽快采取行动。在一起到达公司那一刻,我已经清楚意识到,他是多么希望能为公司分忧解难啊!
此后,二人又见过一面。小沃森对郭士纳“保持公司的完整性”这一决心赞赏有加。两次见面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一是对公司的旧问题表示愤怒,不护短;二是对新掌门人的新战略表示赞许,不拆台。
实际上对小沃森而言,有这样的态度和举动就足够了。试想一下,如果他执意揽权,亦或垂帘听政,谁又能奈何于他?如此一来,郭士纳的所有宏图大略和改革举措都将付诸东流,IBM仍将在旧轨道上运行,难逃覆亡的命运。由此看来,小沃森的不作为确实功不可没。
小沃森于1973年12月与世长辞,距郭士纳掌管IBM仅九个月。郭士纳坐在教堂追悼会的长椅上,深深地缅怀着小沃森: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和小沃森再次共进午餐,一起讨论只需假以时日便会“焕然一新的IBM”。我心中强烈意识到,和许多成就伟业的人物一样,小沃森堪称改革的核心和灵魂。
事物发展的逻辑如此奇妙,“不作为”的小沃森,在过世后仍然发挥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企业创始者如何移交权利,直接关手企业的发展命运。而喜权者交接方式不外平两种:其一,嗜权如命,直到最终局面不可收拾:二是形式上交权,但实权在握,或巧立名目修改章程,或转到幕后垂帘听政。
事实证明,这两种权利交接方式多半后果不佳。因为大到国家政权盛衰,小到企业的盛兴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制约性。一旦习惯于某一运行模式,便很难挣脱即定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机制。同此,功高权重的企业家越是留恋权力,危害越人。恋战的老福特,受困于平庸之辈的包围,难觅发展新途。儿子埃兹尔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抑郁而终;明退暗不退的老沃森,很难突破S/390的经营模式,使得小沃森举步维跟,父子冲突不断,直到企业“无可奈何花落去”,滑向破产边缘。
比较起来,小沃森的“不作为”才算得上明智之举。他对过去的问题不回避,对未来的改革不于软,对人事安排不任人唯亲,对企业日常经营不横加干涉。于是,才使得郭士纳等新锐放手前行,迅速完成了对百余个国家顶级企业的重组整顿,迎来新的发展周期,终于让大象跳起舞来。可见,小沃森“不作为”的作为,着实值得大书一笔。
诚然,在郭士纳刀光剑影的商旅生涯中,没有出现小沃森的身影。因为他已隐退多年,不再操持公司事务。某种程度上,小沃森是对公司持有不作为的态度;而正是这种不作为成就了他的英雄美誉。
小沃森其人我们并不陌生。对IBM帝国而言,他堪称天皇级的人物。凡此类人物,一般都是不甘寂寞的。就拿他的父亲老沃森来说,80来岁高龄时仍然执意掌权。即便让位之后,凡事还要亲历干预,结果扰乱了公司的整体规划,甚至成为公司发展的羁绊。相比之下,小沃森退休以后的不作为,着实显得难能可贵。
据郭士纳在自传中记载,从他上任后到小沃森去世,两人只有过两次非正式会面。在他上任不久,二人曾经不期而遇。对于第一次见面,郭士纳是这样描述的:
一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走出房间。当我打开车门时,突然发现有人在我的汽车后座上,他就是小托马斯,IBM创始人J·沃森的儿子。他住在我家马路对面,而此时就坐在我的汽车里,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搭便车去公司的路上,小沃森说了些什么呢?郭士纳写道:
他说他对公司中发生的一切感到气愤;提议我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并答应支持我尽快采取行动。在一起到达公司那一刻,我已经清楚意识到,他是多么希望能为公司分忧解难啊!
此后,二人又见过一面。小沃森对郭士纳“保持公司的完整性”这一决心赞赏有加。两次见面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一是对公司的旧问题表示愤怒,不护短;二是对新掌门人的新战略表示赞许,不拆台。
实际上对小沃森而言,有这样的态度和举动就足够了。试想一下,如果他执意揽权,亦或垂帘听政,谁又能奈何于他?如此一来,郭士纳的所有宏图大略和改革举措都将付诸东流,IBM仍将在旧轨道上运行,难逃覆亡的命运。由此看来,小沃森的不作为确实功不可没。
小沃森于1973年12月与世长辞,距郭士纳掌管IBM仅九个月。郭士纳坐在教堂追悼会的长椅上,深深地缅怀着小沃森: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和小沃森再次共进午餐,一起讨论只需假以时日便会“焕然一新的IBM”。我心中强烈意识到,和许多成就伟业的人物一样,小沃森堪称改革的核心和灵魂。
事物发展的逻辑如此奇妙,“不作为”的小沃森,在过世后仍然发挥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企业创始者如何移交权利,直接关手企业的发展命运。而喜权者交接方式不外平两种:其一,嗜权如命,直到最终局面不可收拾:二是形式上交权,但实权在握,或巧立名目修改章程,或转到幕后垂帘听政。
事实证明,这两种权利交接方式多半后果不佳。因为大到国家政权盛衰,小到企业的盛兴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制约性。一旦习惯于某一运行模式,便很难挣脱即定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机制。同此,功高权重的企业家越是留恋权力,危害越人。恋战的老福特,受困于平庸之辈的包围,难觅发展新途。儿子埃兹尔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抑郁而终;明退暗不退的老沃森,很难突破S/390的经营模式,使得小沃森举步维跟,父子冲突不断,直到企业“无可奈何花落去”,滑向破产边缘。
比较起来,小沃森的“不作为”才算得上明智之举。他对过去的问题不回避,对未来的改革不于软,对人事安排不任人唯亲,对企业日常经营不横加干涉。于是,才使得郭士纳等新锐放手前行,迅速完成了对百余个国家顶级企业的重组整顿,迎来新的发展周期,终于让大象跳起舞来。可见,小沃森“不作为”的作为,着实值得大书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