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导 激发思维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iqyd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来自课堂,它也源于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这提出几点具体做法,希望能为数学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人说:传授数学知识就是传授社会经验.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看出,数学知识是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与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梯形定义的前提下,观察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梯形,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有的学生回答说:课桌的侧面、汽车的挡风玻璃.有的学生回答说:水库大坝、衬衫的领子、梯子.同时,在日常的例题设计与数学习题设计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题目.比如,操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形组成的,怎样求它的面积与周长?校园中形状不规则的花坛,应该怎样分割求取面积?在操场跑道上往反方向奔跑的两名同学,经过多长时间能相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其灵活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明白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数学的学习也并不是完全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贴近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让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然而这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如今的数学教学逐渐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以致用.在设计数学例题与练习时,应尽量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找寻能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生活案例,建立生活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在的家庭用电一般分为两个时段,平时段与谷时段,平时段的电价为0.8元每千瓦时,谷时段的电价为0.4元每千瓦时,请同学们根据上个月各自家庭用电情况计算一共使用了多少电费?学生很快发现这道题很简单,只需要将两个时段的电价求出并相加即可.然后,教师与将自己家中上个月的电费单拿出,并向学生说到:因为我不小心将墨水瓶打翻,使电费单被污染,现在只能看到电费一共33.9元,总用电45度(千瓦时),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上个月谷时段与平时段分别使用多少度电?学生开始积极讨论.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上个月的用电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制订一份省电计划,学生们都十分积极,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思考、寻求答案.比如,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我让一名平时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帮统计运动会成绩,这名学生按照学生的性别、比赛项目进行分类,制作出一张不错的表格.之后在我的不断鼓励与交流下,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大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节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一处楼房的三楼失火,消防员来救火时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员取来长度为6.5米的云梯,假设云梯距楼底的距离为2.5米,问消防员是否能进入三楼救火?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计算第三边的边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切身体验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其他文献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城区课堂教学抽查活动,到多所学校听课.应当说,随着EEPO有效教学的全面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彻底的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听课中,我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问题一:课堂为追求热闹,过分创设教学情境一些数学课堂过多地创设情境,用“热热闹闹,高潮迭起
一、拓展学生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却取决于个人,人们往往利用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对现实进行构建或解释,这样就导致了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各不相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使用原有的经验和信念来构建知识体系,他对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以及社会性更加重视,本文归纳如下。  第一,知识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被认为是具有历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要从改变教学设计开始,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下面通过《立体几何序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
以前在农村,常见一些老人给小孩喂饭,喜欢先嚼碎,再喂到小孩的嘴里,不容怀疑老人对孩子的爱。但仔细想想有营养的东西随着汁液都进了老太太的嘴里,而小孩吃的好像都是“渣渣”。而课堂上给予式、灌输式的教育与此非常相似,我想学生也不愿吃教师嘴里的“甘蔗渣”。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学生学会自己学。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是会看、会读、会做、会想、会说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笔者结合多年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
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短期学生学习目标看,数学学科所占分值较高,对学生的高考结果影响较大.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有恐惧和厌学的情绪,久而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常年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上好实验探究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上有许多实验素材,由于编者匠心独具,思维细腻,不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真尝不出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举两个例子。沪科版8年级《物理》P94页
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
新课程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上学期,我执教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学生齐答:农家肥。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生1:化学肥料好。生2:农家肥料好。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呢?下面,笔者结合“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探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在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