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直击心灵的艺术,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情绪情感等深处解析其根源,并提出通过音乐教师的个人魅力、音乐教材的选择、音乐课堂内部教学、课外渗透等方面来改善这一状况。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学生心灵 原因 对策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那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音乐是一种直击我们心灵的艺术。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投入一种情调……音乐的影响不仅是更快,而且更直接、更强烈,其他艺术说服我们,音乐突然袭击我们。”
的确,音乐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它总是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既然音乐能直击我们的心灵,那么为什么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为什么音乐课堂里的音乐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一、解开课堂音乐无法触摸学生心灵的原因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中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排斥音乐课堂中的经典、传统、民族音乐,使得音乐教育似乎失去了意义,音乐本身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实原因有很多: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音乐学习心理也产生起伏波动的过渡性特征,已不满足单纯写实性、拟人性的音乐作品,而逐渐转向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的音乐作品为中学生所喜爱。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发育非常迅速,引起情感的发展等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偏爱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审美过程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努力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而且通俗歌曲的歌词内容大都以情爱为主体,此类内容又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另外,与中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也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本教学排斥的,而现在虽然实行新课改,但部分教师还是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又或者部分教师经过多道工序而挑选出来的流行音乐已“过时”,导致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的持久不变,所以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学生不宜品尝的禁果。
这种种原因,导致经典的音乐难以触摸学生的心灵。学生是真的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吗?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用有效的手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上经典音乐。可见,经典的、民族的音乐之所以还未能很好地走进学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不当。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提升其兴趣,拉近学生和经典音乐的距离。
二、让课堂音乐触摸学生心灵的对策
1.音乐教师个人的魅力是首要的因素。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经典音乐呢?首先,审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堂活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师。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他们对某学科的喜欢程度完全取决于对该执教老师的喜爱度。要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若能做个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音乐老师,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其次,教师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会感染学生。当我们走进课堂,就应该是能煽情或抑情的导演,是全身心投入的演员。音乐教师必须是痴迷于音乐的人,只有当我们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投入到音乐当中,才能很真实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他们渴望或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音乐的享受中。
除了音乐教师的真心投入以外,优美鲜活的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将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美更能突出音乐美。欣赏课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感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轻重、节奏感恰如其分。教师的语言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脉搏,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教师美的课堂语言会像一块磁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
教师通过自己投入的课堂表现和优美的课堂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深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同化,从而教师以自己的“情”燃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提高其对音乐课的兴趣,真正让音乐课中的音乐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2.有智慧地选择音乐教材。
现在可供教学服务的资源日趋增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合理运用。比如流行音乐,由于中学生总是喜欢流行的东西,不论好坏,只要大家喜欢,那么我就应该喜欢,这是很多六年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随从心理。其实,对于流行音乐,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也不能“拿来主义”,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学生感兴趣的歌曲都是好的音乐,这需要教师来当一名很好的“筛选员和引路人”。对于可以利用的流行音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但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加大和加深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对于那些学生喜欢但又不太适合的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升学生欣赏的品位,使其转变兴趣的指向。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较好的音响资料,保证作品音质的质量,好的音响总能吸引学生的耳朵。加之现在很多音像公司对经典作品重新制版,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但又不失经典音乐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其收集,进行对比,有利于指导学生欣赏。如:上网搜寻歌曲《在那银色月光下》,就可以找到七八种不同乐器演奏和不同演唱风格演唱的《在那银色月光下》,我将这些版本的作品进行归纳,并结合教材中《在那银色月光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在那银色月光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在多次赏析中,与《在那银色月光下》产生共鸣,这首经典民歌也走进了学生心灵。
3.认真对待课堂中的教学。
有些学生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鉴赏能力及良好音乐学习的品质,如:学会倾听、善于想象等,这导致他们对传统音乐兴趣的缺失。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技能的积累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慢慢沉积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堂音乐课,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中逐步掌握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每一节音乐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并且从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学生具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音乐习惯,必然会被经典的音乐所吸引。
4.关注课外对课堂音乐的渗透。
“熟悉的音乐旋律,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正具有这种优势,学生在课外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渐渐地,对这些音乐便熟悉起来,即使没有人,也会唱,从而产生兴趣。音乐老师不仅要关注课内的教学,而且要关注课外音乐学习的渗透,使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如:我校就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教材中的音乐及民族音乐,没想到效果很明显,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熟悉度增加,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也增大,特别是表现欲望增强,谁又能说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而不喜欢传统音乐呢?
5.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好的洞察力,不仅是上一节音乐课而已,更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动态,贴近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必须有一颗对学生敞开心怀的心,不论在课内或课外,有机会就与学生交流谈心。其次,要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高度的敏感度,及时把这些事件渗入到课堂当中。如:我带新生时,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很差,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打小报告,同学间互相嘲笑辱骂。针对这个班级,我特意设计了一节音乐课《世界有你真美好》,导入部分用了一个游戏:每个学生一颗咖啡豆,寻找与自己一样的咖啡豆,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接下来我教唱一首《你是唯一》,让学生在游戏中歌曲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唯一的个体,都是宝贵的。最后通过分组表演歌曲比赛,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取得的效果很好,这首歌曲成了这个班级的班歌,班级的面貌有很大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具有无可抵挡的魅力,经典传统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涵养,音乐教师必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课堂音乐的内在魅力中,让课堂音乐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柏林建设出版社译出,1955.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0.
[4]朱则平.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学生心灵 原因 对策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那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音乐是一种直击我们心灵的艺术。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投入一种情调……音乐的影响不仅是更快,而且更直接、更强烈,其他艺术说服我们,音乐突然袭击我们。”
的确,音乐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它总是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既然音乐能直击我们的心灵,那么为什么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为什么音乐课堂里的音乐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一、解开课堂音乐无法触摸学生心灵的原因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中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排斥音乐课堂中的经典、传统、民族音乐,使得音乐教育似乎失去了意义,音乐本身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实原因有很多: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音乐学习心理也产生起伏波动的过渡性特征,已不满足单纯写实性、拟人性的音乐作品,而逐渐转向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的音乐作品为中学生所喜爱。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发育非常迅速,引起情感的发展等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偏爱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审美过程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努力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而且通俗歌曲的歌词内容大都以情爱为主体,此类内容又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另外,与中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也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本教学排斥的,而现在虽然实行新课改,但部分教师还是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又或者部分教师经过多道工序而挑选出来的流行音乐已“过时”,导致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的持久不变,所以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学生不宜品尝的禁果。
这种种原因,导致经典的音乐难以触摸学生的心灵。学生是真的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吗?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用有效的手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上经典音乐。可见,经典的、民族的音乐之所以还未能很好地走进学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不当。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提升其兴趣,拉近学生和经典音乐的距离。
二、让课堂音乐触摸学生心灵的对策
1.音乐教师个人的魅力是首要的因素。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经典音乐呢?首先,审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堂活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师。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他们对某学科的喜欢程度完全取决于对该执教老师的喜爱度。要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若能做个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音乐老师,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其次,教师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会感染学生。当我们走进课堂,就应该是能煽情或抑情的导演,是全身心投入的演员。音乐教师必须是痴迷于音乐的人,只有当我们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投入到音乐当中,才能很真实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他们渴望或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音乐的享受中。
除了音乐教师的真心投入以外,优美鲜活的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将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美更能突出音乐美。欣赏课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感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轻重、节奏感恰如其分。教师的语言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脉搏,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教师美的课堂语言会像一块磁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
教师通过自己投入的课堂表现和优美的课堂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深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同化,从而教师以自己的“情”燃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提高其对音乐课的兴趣,真正让音乐课中的音乐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2.有智慧地选择音乐教材。
现在可供教学服务的资源日趋增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合理运用。比如流行音乐,由于中学生总是喜欢流行的东西,不论好坏,只要大家喜欢,那么我就应该喜欢,这是很多六年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随从心理。其实,对于流行音乐,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也不能“拿来主义”,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学生感兴趣的歌曲都是好的音乐,这需要教师来当一名很好的“筛选员和引路人”。对于可以利用的流行音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但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加大和加深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对于那些学生喜欢但又不太适合的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升学生欣赏的品位,使其转变兴趣的指向。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较好的音响资料,保证作品音质的质量,好的音响总能吸引学生的耳朵。加之现在很多音像公司对经典作品重新制版,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但又不失经典音乐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其收集,进行对比,有利于指导学生欣赏。如:上网搜寻歌曲《在那银色月光下》,就可以找到七八种不同乐器演奏和不同演唱风格演唱的《在那银色月光下》,我将这些版本的作品进行归纳,并结合教材中《在那银色月光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在那银色月光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在多次赏析中,与《在那银色月光下》产生共鸣,这首经典民歌也走进了学生心灵。
3.认真对待课堂中的教学。
有些学生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鉴赏能力及良好音乐学习的品质,如:学会倾听、善于想象等,这导致他们对传统音乐兴趣的缺失。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技能的积累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慢慢沉积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堂音乐课,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中逐步掌握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每一节音乐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并且从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学生具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音乐习惯,必然会被经典的音乐所吸引。
4.关注课外对课堂音乐的渗透。
“熟悉的音乐旋律,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正具有这种优势,学生在课外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渐渐地,对这些音乐便熟悉起来,即使没有人,也会唱,从而产生兴趣。音乐老师不仅要关注课内的教学,而且要关注课外音乐学习的渗透,使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如:我校就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教材中的音乐及民族音乐,没想到效果很明显,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熟悉度增加,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也增大,特别是表现欲望增强,谁又能说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而不喜欢传统音乐呢?
5.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好的洞察力,不仅是上一节音乐课而已,更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动态,贴近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必须有一颗对学生敞开心怀的心,不论在课内或课外,有机会就与学生交流谈心。其次,要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高度的敏感度,及时把这些事件渗入到课堂当中。如:我带新生时,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很差,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打小报告,同学间互相嘲笑辱骂。针对这个班级,我特意设计了一节音乐课《世界有你真美好》,导入部分用了一个游戏:每个学生一颗咖啡豆,寻找与自己一样的咖啡豆,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接下来我教唱一首《你是唯一》,让学生在游戏中歌曲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唯一的个体,都是宝贵的。最后通过分组表演歌曲比赛,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取得的效果很好,这首歌曲成了这个班级的班歌,班级的面貌有很大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具有无可抵挡的魅力,经典传统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涵养,音乐教师必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课堂音乐的内在魅力中,让课堂音乐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柏林建设出版社译出,1955.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0.
[4]朱则平.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