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和创作背景,还要深入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及诗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诗的案例为切入点,尝试从基本字词入手,导入话题;抓住关键词,品鉴诗韵;领会表达之法,品悟诗意等层面,探究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路径。
关键词:语用诗歌教学送别组诗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阅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运用能力、理解感悟能力等都属于语用能力。语文教学需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朗读感受、对话交流、提问解疑、拓展延伸等,引导学生揣摩、学习文章写法;通过交流感受、想象表达、练笔创作等,切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回归语文本身。
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和创作背景,还要深入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及诗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本文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的案例为切入点,探究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路径。
一、从基本字词入手,导入话题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都会有导入这一环节。首先,必须做到贴近学生生活,抓准语用基点,导入课堂。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复习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游戏导入等。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主题是“送别”,他是如何实现自然导入的呢?观察课堂即能获悉——
【片段1】
师(板书:别)写一个字给你们看看!认识吗?
生认识。
师放声读一读。
(学生自由放声读“别”。)
师整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别”。)
师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语?你来——
生送别。
生离别。
生告别。
生永别。
师啊呀,多么悲壮啊!刚才说了一个送别。
(板书:送。)
师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生我们家送到门口,亲切说一声“再见”。
师送到门口,亲切说一声再见。他是这样子的,你们家是怎么送的呢?
生我们家会把客人送到火车站,火车快要开的时候我们会说:“有空再来啊!”
师他们家送到火车站挥手说再见,多么有感情啊。你们家怎么送别的呢?
生客人来我们家,我们会送一些土特产给他们,临走时还会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师他们家不但要把客人送到火车站,还要送土特产给客人,表达自己的情意,真是有心。现在请大家放声读“送”。
(学生大声读“送”。)
师听了你们的话,老师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亲友的方式。那要在古代,就说唐朝吧,他们又是怎么送别的呢?请看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
……
诗词创作都有各自的背景,而且古诗表达目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等都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古人与今人的送别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很多教师执教这一课时习惯于借助音频图片等电子资源或是学生表演小话剧的形式营造送别场景,渲染送别氛围,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不可否认,这样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因上课看得丰富、玩得热闹而忽略对古诗背后意义、古诗中重点字词运用手法的挖掘与探寻,无法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关于送别场景的语言表达中。
与之不同,孙双金老师选择回归文本本身,从基本字词入手,通过一个简单的识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申至用“别”字组词,再抓住学生提到的“送别”一词,联系生活经验,顺利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字词是组织语言的基本,也是培养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从基本字词入手,让学生对“别”进行组词,这既提高了学生基本的字词素养,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通过实际锻炼知道在表达送别情谊的时候可以使用哪些词语。此外,孙老师在引出送别主题后,没有直接让学生朗读古诗,而是先跟学生聊聊生活中自己家是怎样送客人的。这样做,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想看看古人是怎样送别的学习兴趣,打开“话匣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下面的深入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关键词,品鉴诗韵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诗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更是斟词酌句,比如贾岛的《推敲》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中的“敲”与“推”的选用就是作诗时严于打磨推敲的典范。关键字词是古诗的点睛之笔。因此,语文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朗读、理解文字的含义,接受情感的熏陶,更需要学生在精神感悟之后,学习掌握实际的、基本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深入领会诗中关键字词的用法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并能有意识地将理解转化为运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養。教师可以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这些字词,思考换一种说法或换一个词语是否也能产生同样效果,增强学生品鉴语言、遣词造句的能力。
【片段2】
师相识在桃花潭,相别也是桃花潭,你听我读两句词,聪明的人就能发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什么是“忽闻”?
生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
师我不是不懂“忽闻”的意思,我懂。我是在想你家人送别客人一般是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门口。
生在火车站。
生在机场。
生在公交站台。
师是啊!那李白将要走了的时候感觉有些特别,你有什么问题? 生汪伦怎么忽然出现了?
师对呀,早不送晚不送,为什么在朋友将要走的时候才急急忙忙赶来?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大家四人讨论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可能?
(学生讨论。)
生他可能是不舍得离别,所以一开始没有出现,可是后来又后悔了,所以在李白即将离开的时候又急忙赶来送别。
生汪伦忽然出现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忙着训练乐队,此时出现是为了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可能是因为汪伦在忙别的事情,忘记了李白即将离开的时间,然后在别人的提醒下又匆匆赶来送别李白。
生我觉得可能是李白自己没有告诉汪伦自己离开的时间,汪伦也是后来才知道的,所以急忙赶来。
师是啊,可能是李白怕汪伦破费,所以没告诉他自己要走的消息,但不知汪伦从何处得知了这一消息,特意来送行。李白坐在船上,突然岸上传来歌曲,他站起来说:“汪兄啊,你对我真是太好了!让我怎么感谢你呢?就送首诗给你吧!”于是提笔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完又说:“汪兄,我乃一介书生,只能送一首诗给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请你收下吧!”汪伦接过这首诗,激动得热泪眼眶,说不出话来!来,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吧!赠汪伦,起——
(学生齐读这首诗。)
师从这首诗最能看出此情此景此人。那现在大家知道汪伦是用什么来送别李白的吗?
生歌声。
师对了,这是汪伦以歌相送。因为他知道李白不喜欢凄凄惨惨,悲悲切切。我们再次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
……
在整体诵读诗句之后,孙老师引领学生细读诗词。他抓住“忽闻”一词开展一系列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由此展开讨论。其实,学生在开动脑筋思考“忽闻”的种种可能的同时,也就是在想象与“忽闻”一词一致的场景,在思考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忽闻”。这种抓住关键词进行品鉴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明确,使用具体词语表达情义的时候,该词一定要与当时的语境相契合,还要学会恰当使用词语,做到少而精,巧妙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当然,引导学生品鉴关键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品读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孙老师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引领下读思结合,边品关键词边赏古诗,以深切体会李白与汪伦之间互为对方着想的关怀与情义,从而深入对诗韵的理解,深化情感体验。
三、领会表达之法,品悟诗意
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已经太远。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依据古诗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读懂诗句的弦外之音,引起学生与古诗的共鸣,领会其中的表达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片段3】
师看啊,看啊,久久地没有离去,让我们再看一首送别的诗——《别董大》。(播放音乐,呈现另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起来读——
(师生在音乐中一起吟诵。)
师读完前两句,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天气很糟糕。
生我感觉更加悲伤了。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我是从“千里黄云”“北风”这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北风”“雪纷纷”看出来的。
师这两句属于什么描写?
生应该是环境描写。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灰黄的云层蔓延千里,太阳也被它遮住了,只剩下昏白的日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排排大雁向南方飞去。
师是啊,大雪纷纷下落,千里的黄云把太阳都遮住了,呼啸的北风似乎在催促着大雁南飞,天气越来越冷了。在这样的天气里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非常迷茫。
生冷漠。
师不叫冷漠,心是冰凉的。
生郁闷。
师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下着雪,冷飕飕的,这样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寂寞。
生沉痛。
师这种天气,本来心情就不怎么样,朋友还要离开,你能不悲伤,感到寂寞和沉痛吗?但诗人又不想让好朋友悲伤离去,于是用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来温暖朋友的心呢?来读——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如果你是董大,听到这样的话,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会暖和起来。
生会很开心。
生很自豪。
生会倍感振奋。
生会阴转情。
师的确,听到这样的话,朋友该是多么振奋,多么欣慰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踏上漫漫征途也定是心情畅快。对了,诗人是用什么方式送别朋友的?有歌吗?
生诗人以诗相送。
生以真诚的话语相送。
师嗯,在诗中以真诚、暖人的话语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话多么暖人啊!我们一起来读——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在讲解《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孙双金老师先是利用音乐渲染离别气氛,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朗读古诗,披文入境;接着,通过环环相扣的有效对话,帮助学生一步步进入情境,同时抓住古诗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妙用;通过“千里黄云”“北风”“雪纷纷”等词展现环境描写,将诗句转化为可感可视的白话文,感受诗句背后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体悟环境描写在衬托离别情感时的独特作用,并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感悟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巧妙……这一系列的引领,紧扣语用理念,为夯实学生的语用基础,学会融会贯通打下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說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顾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优美语言的过程,更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语文学习中,课文词句的描写、古诗词的描绘、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都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关键词以及及时练笔等方式,真正让学生在发现文字美、语言美的基础上运用美。
参考文献:
[1] 廖仲敏.以情入境,以境入心——孙双金《春望》教学片断赏析[J].江西教育,2016(10).
[2] 彭小虎.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2013(9).
[3] 钱克章.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
关键词:语用诗歌教学送别组诗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阅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运用能力、理解感悟能力等都属于语用能力。语文教学需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朗读感受、对话交流、提问解疑、拓展延伸等,引导学生揣摩、学习文章写法;通过交流感受、想象表达、练笔创作等,切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回归语文本身。
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和创作背景,还要深入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及诗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本文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的案例为切入点,探究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路径。
一、从基本字词入手,导入话题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都会有导入这一环节。首先,必须做到贴近学生生活,抓准语用基点,导入课堂。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复习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游戏导入等。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主题是“送别”,他是如何实现自然导入的呢?观察课堂即能获悉——
【片段1】
师(板书:别)写一个字给你们看看!认识吗?
生认识。
师放声读一读。
(学生自由放声读“别”。)
师整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别”。)
师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语?你来——
生送别。
生离别。
生告别。
生永别。
师啊呀,多么悲壮啊!刚才说了一个送别。
(板书:送。)
师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生我们家送到门口,亲切说一声“再见”。
师送到门口,亲切说一声再见。他是这样子的,你们家是怎么送的呢?
生我们家会把客人送到火车站,火车快要开的时候我们会说:“有空再来啊!”
师他们家送到火车站挥手说再见,多么有感情啊。你们家怎么送别的呢?
生客人来我们家,我们会送一些土特产给他们,临走时还会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师他们家不但要把客人送到火车站,还要送土特产给客人,表达自己的情意,真是有心。现在请大家放声读“送”。
(学生大声读“送”。)
师听了你们的话,老师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亲友的方式。那要在古代,就说唐朝吧,他们又是怎么送别的呢?请看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
……
诗词创作都有各自的背景,而且古诗表达目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等都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古人与今人的送别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很多教师执教这一课时习惯于借助音频图片等电子资源或是学生表演小话剧的形式营造送别场景,渲染送别氛围,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不可否认,这样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因上课看得丰富、玩得热闹而忽略对古诗背后意义、古诗中重点字词运用手法的挖掘与探寻,无法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关于送别场景的语言表达中。
与之不同,孙双金老师选择回归文本本身,从基本字词入手,通过一个简单的识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申至用“别”字组词,再抓住学生提到的“送别”一词,联系生活经验,顺利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字词是组织语言的基本,也是培养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从基本字词入手,让学生对“别”进行组词,这既提高了学生基本的字词素养,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通过实际锻炼知道在表达送别情谊的时候可以使用哪些词语。此外,孙老师在引出送别主题后,没有直接让学生朗读古诗,而是先跟学生聊聊生活中自己家是怎样送客人的。这样做,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想看看古人是怎样送别的学习兴趣,打开“话匣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下面的深入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关键词,品鉴诗韵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诗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更是斟词酌句,比如贾岛的《推敲》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中的“敲”与“推”的选用就是作诗时严于打磨推敲的典范。关键字词是古诗的点睛之笔。因此,语文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朗读、理解文字的含义,接受情感的熏陶,更需要学生在精神感悟之后,学习掌握实际的、基本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深入领会诗中关键字词的用法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并能有意识地将理解转化为运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養。教师可以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这些字词,思考换一种说法或换一个词语是否也能产生同样效果,增强学生品鉴语言、遣词造句的能力。
【片段2】
师相识在桃花潭,相别也是桃花潭,你听我读两句词,聪明的人就能发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什么是“忽闻”?
生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
师我不是不懂“忽闻”的意思,我懂。我是在想你家人送别客人一般是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门口。
生在火车站。
生在机场。
生在公交站台。
师是啊!那李白将要走了的时候感觉有些特别,你有什么问题? 生汪伦怎么忽然出现了?
师对呀,早不送晚不送,为什么在朋友将要走的时候才急急忙忙赶来?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大家四人讨论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可能?
(学生讨论。)
生他可能是不舍得离别,所以一开始没有出现,可是后来又后悔了,所以在李白即将离开的时候又急忙赶来送别。
生汪伦忽然出现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忙着训练乐队,此时出现是为了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可能是因为汪伦在忙别的事情,忘记了李白即将离开的时间,然后在别人的提醒下又匆匆赶来送别李白。
生我觉得可能是李白自己没有告诉汪伦自己离开的时间,汪伦也是后来才知道的,所以急忙赶来。
师是啊,可能是李白怕汪伦破费,所以没告诉他自己要走的消息,但不知汪伦从何处得知了这一消息,特意来送行。李白坐在船上,突然岸上传来歌曲,他站起来说:“汪兄啊,你对我真是太好了!让我怎么感谢你呢?就送首诗给你吧!”于是提笔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完又说:“汪兄,我乃一介书生,只能送一首诗给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请你收下吧!”汪伦接过这首诗,激动得热泪眼眶,说不出话来!来,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吧!赠汪伦,起——
(学生齐读这首诗。)
师从这首诗最能看出此情此景此人。那现在大家知道汪伦是用什么来送别李白的吗?
生歌声。
师对了,这是汪伦以歌相送。因为他知道李白不喜欢凄凄惨惨,悲悲切切。我们再次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
……
在整体诵读诗句之后,孙老师引领学生细读诗词。他抓住“忽闻”一词开展一系列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由此展开讨论。其实,学生在开动脑筋思考“忽闻”的种种可能的同时,也就是在想象与“忽闻”一词一致的场景,在思考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忽闻”。这种抓住关键词进行品鉴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明确,使用具体词语表达情义的时候,该词一定要与当时的语境相契合,还要学会恰当使用词语,做到少而精,巧妙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当然,引导学生品鉴关键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品读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孙老师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引领下读思结合,边品关键词边赏古诗,以深切体会李白与汪伦之间互为对方着想的关怀与情义,从而深入对诗韵的理解,深化情感体验。
三、领会表达之法,品悟诗意
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已经太远。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依据古诗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读懂诗句的弦外之音,引起学生与古诗的共鸣,领会其中的表达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片段3】
师看啊,看啊,久久地没有离去,让我们再看一首送别的诗——《别董大》。(播放音乐,呈现另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起来读——
(师生在音乐中一起吟诵。)
师读完前两句,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天气很糟糕。
生我感觉更加悲伤了。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我是从“千里黄云”“北风”这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北风”“雪纷纷”看出来的。
师这两句属于什么描写?
生应该是环境描写。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灰黄的云层蔓延千里,太阳也被它遮住了,只剩下昏白的日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排排大雁向南方飞去。
师是啊,大雪纷纷下落,千里的黄云把太阳都遮住了,呼啸的北风似乎在催促着大雁南飞,天气越来越冷了。在这样的天气里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非常迷茫。
生冷漠。
师不叫冷漠,心是冰凉的。
生郁闷。
师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下着雪,冷飕飕的,这样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寂寞。
生沉痛。
师这种天气,本来心情就不怎么样,朋友还要离开,你能不悲伤,感到寂寞和沉痛吗?但诗人又不想让好朋友悲伤离去,于是用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来温暖朋友的心呢?来读——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如果你是董大,听到这样的话,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会暖和起来。
生会很开心。
生很自豪。
生会倍感振奋。
生会阴转情。
师的确,听到这样的话,朋友该是多么振奋,多么欣慰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踏上漫漫征途也定是心情畅快。对了,诗人是用什么方式送别朋友的?有歌吗?
生诗人以诗相送。
生以真诚的话语相送。
师嗯,在诗中以真诚、暖人的话语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话多么暖人啊!我们一起来读——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在讲解《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孙双金老师先是利用音乐渲染离别气氛,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朗读古诗,披文入境;接着,通过环环相扣的有效对话,帮助学生一步步进入情境,同时抓住古诗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妙用;通过“千里黄云”“北风”“雪纷纷”等词展现环境描写,将诗句转化为可感可视的白话文,感受诗句背后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体悟环境描写在衬托离别情感时的独特作用,并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感悟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巧妙……这一系列的引领,紧扣语用理念,为夯实学生的语用基础,学会融会贯通打下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說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顾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优美语言的过程,更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语文学习中,课文词句的描写、古诗词的描绘、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都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关键词以及及时练笔等方式,真正让学生在发现文字美、语言美的基础上运用美。
参考文献:
[1] 廖仲敏.以情入境,以境入心——孙双金《春望》教学片断赏析[J].江西教育,2016(10).
[2] 彭小虎.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2013(9).
[3] 钱克章.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