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下社会的年龄分层严重,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也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当下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障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了。尤其是当下的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很多的失能老人的养老和护理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得到解决。当下的基层状况,在非农业就业的发展状况下,青壮年劳动力都涌向城市,使得基层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人口迅速老化。基层群众常住人口的家庭状况几乎都是以留守的老人为基础,子女在外务工没办法找照顾留守的父母,而且,由于年龄的增长,老人逐渐的失能,丧失劳作能力,导致收入微薄。并且,一些家庭的收入本身就比较少,就很难满足对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了。所以,当下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点难题。
关键词:基层群众失能老人长期护理制度建设
人口老化现象严重当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失能老人的养老以及长期护理问题有了充分的关注。尤其是在基层的群众中,随着年龄的老化,身体机能的衰退,相关的慢性疾病或是高发疾病的出现,使得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地增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着城市转移的状况下,农村的常住人口的老龄化十分的严重,并且,失能老人的相关比例以及数量和城市相比较来说是明显的高出很多。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主要是靠着子女养老,然而,现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导致老人的子女大都是在外务工,老人成为了留守老人。面对这种状况,本文就针对当下农村的失能老人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1 农村养老以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救助问题
1.1老人不愿意住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的缺乏
在多层次中的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家庭养老是这个体系总最为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中,家庭养老的方式是最为普遍的。但是,现今的社会状况下,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着城市转移,在外务农,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变得越来越凸显,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并且,基层的养老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机构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建设非常的短缺,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农村的养老服务陷入僵局。相关的深入调查发现,基层老人中仅有着不到15%的数量愿意在养老机构中进行养老,近84%的老人不愿以在养老机构中养老。这个现状的出现,主要还是家庭的原因:首先,是子女不愿意老人住在养老机构中;其次,就是不想远离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孙女;最后,就是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了,像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或是不具有入住资格等。
另外,根据相关的研究,养老机构入住的条件有着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基层中有着五保供养制度,以此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老人可以入住乡镇敬老院,但是,这些老人必须符合“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法定赡养人员没有抚养能力”这三无的条件;其次,乡镇的一些养老院是民办开展的,为了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就会将重度失能的老人拒之门外。
1.2当下失能老人无生活来源,缺乏政府救助
农村老人当下的生活来源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向,以身体状况尚佳的老人为例:第一,一大部分人的生活来源是来自子女或是孙子女的资助;第二,有一部分的农村老人仍有着劳作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农作劳动获取收入来源;第三,在当下社会中,新型社会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一部分人拥有了退休金或是养老金,这也是一项经济来源。然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主要是依赖于子女或是孙子女的资助,这就造成了本身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变得很重。虽然,一部分的失能老人能够通过政府的救助获取一定的生活来源,但这些对于当下的农村老人所面临的无人养老以及长期护理难以实现的状况来说还是不够。
2 失能老人保障机制的建立
2.1失能老人的心理护理
失能老人长期的受到慢性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像是,孤独、焦虑、无助等等。所以,对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重心理上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的言行举止要保证让老人感受到安全感,工作开展要认真细致,对老人的问题要耐的解释,多和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在小细节上满足老人的需要。多鼓励老人,树立来老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引导老人配合护理进行。
2.2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
在对失能老人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日常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协助老人完成日常的生活的康复活动。加强老人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的训练,例如:饮食训练、如厕训练、个人卫生训练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老人的能力进行训练的把握,不能盲目的加大训练力度。并且,还要鼓励老人坚持康复训练,引导老人进行躯干部分功能障碍的训练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的训练。也要根据老人实际的障碍部分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2.3社会看护体系的发展,培养专业护理人员
相关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内部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施、落实。失能老人的生活来源有了保障,在长期的护理上就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了。所以,社会化看护体系的建立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可以,以相关的社区和机构为建设基础,为失能老人提供多种方式的看护模式。
并且,需要进行专业服务人员的建设培养。首先,要从观念的改变上着手。看护人员的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上的照顾,而是通过相应的护理帮助老人逐渐的恢复身体上的部分自理能力;其次,相关的护理人员培养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能。因为,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是比较繁重的,相关的社区应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以此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失能救助及机制的建立,多种救助方法的整合
根据我国农村当下农村的现状来看,失能救助制度的主要保障方向应该是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为主。这样做的原因有着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普惠方式的福利模式对国家的相关财政以及税收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救助方式的基本要求已经高出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程度;第二,如果进行社会保险的方式,这就需要通过缴费的方式建立基金保险为基础,显然的这种方式是不适合在基层实行。
失能老人的救助要设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这不同于“三无”条件,而是以经条件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两方面双困难的失能老人作为救助的基本类型。为了能够保障这种救助模式在经济财务上实现经济的可行性和可持续状态,可以通过税收进行筹资。经济救助的标准应该按照当地最低保障为基础,略高于基础线。不仅如此,符合“双困”标准的失能老人,除了能够享有相关的救助之外,还要保证其日常生活的照料以及相关医疗支出。对多种救助制度进行整合对生活开支、日常照料以及医疗救治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失能老人救助保障体系。
结语:
当下我国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的研究很少,想要保证能能够完整的了解当下农村失能老人的现状,就需要进行多方式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清晰的掌握失能老人的现状,再根据实际的社会状况制定建设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枫.农村失能老人现状及长期护理制度建设[J].中国软科学,2016,(1):72-78.
[2]王帅辉.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社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5.
[3]韩媛媛.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2.
[4]曹盛,刘娉.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对策--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五泉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48-250,253.
[5]彭晨,吴明.我国老年人失能失智及长期照护的现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382-384,388.
[6]符柯.农村失能老人居家长期照护问题研究——以河南省N县为例[D].郑州大学,2017.
关键词:基层群众失能老人长期护理制度建设
人口老化现象严重当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失能老人的养老以及长期护理问题有了充分的关注。尤其是在基层的群众中,随着年龄的老化,身体机能的衰退,相关的慢性疾病或是高发疾病的出现,使得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地增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着城市转移的状况下,农村的常住人口的老龄化十分的严重,并且,失能老人的相关比例以及数量和城市相比较来说是明显的高出很多。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主要是靠着子女养老,然而,现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导致老人的子女大都是在外务工,老人成为了留守老人。面对这种状况,本文就针对当下农村的失能老人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1 农村养老以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救助问题
1.1老人不愿意住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的缺乏
在多层次中的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家庭养老是这个体系总最为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中,家庭养老的方式是最为普遍的。但是,现今的社会状况下,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着城市转移,在外务农,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变得越来越凸显,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并且,基层的养老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机构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建设非常的短缺,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农村的养老服务陷入僵局。相关的深入调查发现,基层老人中仅有着不到15%的数量愿意在养老机构中进行养老,近84%的老人不愿以在养老机构中养老。这个现状的出现,主要还是家庭的原因:首先,是子女不愿意老人住在养老机构中;其次,就是不想远离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孙女;最后,就是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了,像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或是不具有入住资格等。
另外,根据相关的研究,养老机构入住的条件有着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基层中有着五保供养制度,以此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老人可以入住乡镇敬老院,但是,这些老人必须符合“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法定赡养人员没有抚养能力”这三无的条件;其次,乡镇的一些养老院是民办开展的,为了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就会将重度失能的老人拒之门外。
1.2当下失能老人无生活来源,缺乏政府救助
农村老人当下的生活来源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向,以身体状况尚佳的老人为例:第一,一大部分人的生活来源是来自子女或是孙子女的资助;第二,有一部分的农村老人仍有着劳作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农作劳动获取收入来源;第三,在当下社会中,新型社会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一部分人拥有了退休金或是养老金,这也是一项经济来源。然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主要是依赖于子女或是孙子女的资助,这就造成了本身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变得很重。虽然,一部分的失能老人能够通过政府的救助获取一定的生活来源,但这些对于当下的农村老人所面临的无人养老以及长期护理难以实现的状况来说还是不够。
2 失能老人保障机制的建立
2.1失能老人的心理护理
失能老人长期的受到慢性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像是,孤独、焦虑、无助等等。所以,对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重心理上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的言行举止要保证让老人感受到安全感,工作开展要认真细致,对老人的问题要耐的解释,多和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在小细节上满足老人的需要。多鼓励老人,树立来老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引导老人配合护理进行。
2.2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
在对失能老人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日常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协助老人完成日常的生活的康复活动。加强老人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的训练,例如:饮食训练、如厕训练、个人卫生训练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老人的能力进行训练的把握,不能盲目的加大训练力度。并且,还要鼓励老人坚持康复训练,引导老人进行躯干部分功能障碍的训练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的训练。也要根据老人实际的障碍部分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2.3社会看护体系的发展,培养专业护理人员
相关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内部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施、落实。失能老人的生活来源有了保障,在长期的护理上就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了。所以,社会化看护体系的建立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可以,以相关的社区和机构为建设基础,为失能老人提供多种方式的看护模式。
并且,需要进行专业服务人员的建设培养。首先,要从观念的改变上着手。看护人员的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上的照顾,而是通过相应的护理帮助老人逐渐的恢复身体上的部分自理能力;其次,相关的护理人员培养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能。因为,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是比较繁重的,相关的社区应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以此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失能救助及机制的建立,多种救助方法的整合
根据我国农村当下农村的现状来看,失能救助制度的主要保障方向应该是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为主。这样做的原因有着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普惠方式的福利模式对国家的相关财政以及税收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救助方式的基本要求已经高出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程度;第二,如果进行社会保险的方式,这就需要通过缴费的方式建立基金保险为基础,显然的这种方式是不适合在基层实行。
失能老人的救助要设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这不同于“三无”条件,而是以经条件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两方面双困难的失能老人作为救助的基本类型。为了能够保障这种救助模式在经济财务上实现经济的可行性和可持续状态,可以通过税收进行筹资。经济救助的标准应该按照当地最低保障为基础,略高于基础线。不仅如此,符合“双困”标准的失能老人,除了能够享有相关的救助之外,还要保证其日常生活的照料以及相关医疗支出。对多种救助制度进行整合对生活开支、日常照料以及医疗救治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失能老人救助保障体系。
结语:
当下我国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的研究很少,想要保证能能够完整的了解当下农村失能老人的现状,就需要进行多方式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清晰的掌握失能老人的现状,再根据实际的社会状况制定建设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枫.农村失能老人现状及长期护理制度建设[J].中国软科学,2016,(1):72-78.
[2]王帅辉.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社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5.
[3]韩媛媛.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2.
[4]曹盛,刘娉.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对策--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五泉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48-250,253.
[5]彭晨,吴明.我国老年人失能失智及长期照护的现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382-384,388.
[6]符柯.农村失能老人居家长期照护问题研究——以河南省N县为例[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