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道德、审美、情感三方面入手,阐释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素质 道德 审美
多方面、立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艺术鉴赏水平。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道德的关注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道德思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它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中发挥因素作用。因此, 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正确有效的发挥语文教材的思想性, 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发展的关键。
1、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是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其思想性总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密切相联的。它所产生的那种浓厚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思想,引导着学生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想往与憧憬。因此, 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与学生思想的道德性培养结合起来, 才是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根本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德才的双面发展。如《我的信念》一课写到:“我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写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目标始终如一。讲到这里,教师就应该将居里夫人的感人事迹和执著科学的精神为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2、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材的生活性相结合
语文教材以它拥有的广阔的生活领域和以此而蕴含着的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性, 是人类鉴别真善美的参照。人类高尚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生活规则及最高的精神境界尽显其中。在物欲横流, 百思归味的当今社会, 不健康的社会行为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境况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去引导、去启发、去指正。如《一件小事》、《一辆纺车》等等作品, 无不引导人们以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去感悟生活, 体验生活, 理解生活, 进而以平凡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顺意的人生或坎坷的人生。因此, 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观的前提和保证。
二、语文教学对审美的切入
1、从欣赏作品中领略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可以说是文章中的精华。散文的优美、小说的氛圈、诗歌的画面感,都能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美的佳境。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自己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视觉、听觉、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力争使文章中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就像接受了一次美学教育的洗礼。如通过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可请学生紧扣标题去文中找寻“荷塘”和“月色”之美,并分析美的原因和内涵;通过讲冰心的《梦和泪》时,引导学生感受冰心的爱国情,赤子心,让学生了解冰心永远和祖国心连心的可贵品质。
2、从激发想象中创造美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凝固,它多彩多姿,丰富细腻,而语文教学正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类丰富文化的一座桥梁。语文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应用到教学之中,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和谐。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美,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想象和创新,使他们放飞想象,激发思维。有感于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不要武断否定学生。学生对个别问题有不同看法,这非常正常,要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的45分钟里,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进取的状态。要允许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明辨是非。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包含情感地朗读课文,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作者超凡的才气。
三、语文教学对情商的渗透
以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商。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利用兴趣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情感培养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 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当其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语言素质的时候, 中小学语文教师理应肩负起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情感的语言素质的能力。
学生不是容器和口袋,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色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兴味索然或者是对写作厌恶恐惧,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情感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我们在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就应该把闻先生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的精神作为重点强调并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 这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不可少的。身为学生,就要学习前辈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只要具备了这种意志,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的以课文中的名人为楷模, 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假以时日, 不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如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给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者所在的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学校规定每周最少两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自从实施多媒体教学以来,学生们受到很大导引和鼓励, 逐渐形成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也饶兴趣地听课并积极地回答问题,由此形成师生互动的好局面,教学目标也变得很容易实现。如在教《荷塘月色》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过程是这样的: 由美丽朦胧的清雾导入画面,接着描绘了一副月色池塘的画面, 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把刚才看到的电视画面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学生静默了几秒钟后,争相发言,表达出他们的审美感受。同时,学生们也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周思清著:《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2002,第9期
2.郑钢等编:《教育美学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王松泉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素质 道德 审美
多方面、立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艺术鉴赏水平。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道德的关注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道德思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它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中发挥因素作用。因此, 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正确有效的发挥语文教材的思想性, 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发展的关键。
1、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是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其思想性总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密切相联的。它所产生的那种浓厚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思想,引导着学生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想往与憧憬。因此, 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与学生思想的道德性培养结合起来, 才是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根本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德才的双面发展。如《我的信念》一课写到:“我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写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目标始终如一。讲到这里,教师就应该将居里夫人的感人事迹和执著科学的精神为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2、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材的生活性相结合
语文教材以它拥有的广阔的生活领域和以此而蕴含着的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性, 是人类鉴别真善美的参照。人类高尚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生活规则及最高的精神境界尽显其中。在物欲横流, 百思归味的当今社会, 不健康的社会行为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境况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去引导、去启发、去指正。如《一件小事》、《一辆纺车》等等作品, 无不引导人们以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去感悟生活, 体验生活, 理解生活, 进而以平凡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顺意的人生或坎坷的人生。因此, 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观的前提和保证。
二、语文教学对审美的切入
1、从欣赏作品中领略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可以说是文章中的精华。散文的优美、小说的氛圈、诗歌的画面感,都能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美的佳境。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自己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视觉、听觉、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力争使文章中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就像接受了一次美学教育的洗礼。如通过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可请学生紧扣标题去文中找寻“荷塘”和“月色”之美,并分析美的原因和内涵;通过讲冰心的《梦和泪》时,引导学生感受冰心的爱国情,赤子心,让学生了解冰心永远和祖国心连心的可贵品质。
2、从激发想象中创造美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凝固,它多彩多姿,丰富细腻,而语文教学正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类丰富文化的一座桥梁。语文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应用到教学之中,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和谐。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美,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想象和创新,使他们放飞想象,激发思维。有感于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不要武断否定学生。学生对个别问题有不同看法,这非常正常,要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的45分钟里,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进取的状态。要允许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明辨是非。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包含情感地朗读课文,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作者超凡的才气。
三、语文教学对情商的渗透
以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商。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利用兴趣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情感培养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 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当其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语言素质的时候, 中小学语文教师理应肩负起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情感的语言素质的能力。
学生不是容器和口袋,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色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兴味索然或者是对写作厌恶恐惧,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情感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我们在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就应该把闻先生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的精神作为重点强调并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 这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不可少的。身为学生,就要学习前辈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只要具备了这种意志,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的以课文中的名人为楷模, 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假以时日, 不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如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给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者所在的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学校规定每周最少两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自从实施多媒体教学以来,学生们受到很大导引和鼓励, 逐渐形成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也饶兴趣地听课并积极地回答问题,由此形成师生互动的好局面,教学目标也变得很容易实现。如在教《荷塘月色》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过程是这样的: 由美丽朦胧的清雾导入画面,接着描绘了一副月色池塘的画面, 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把刚才看到的电视画面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学生静默了几秒钟后,争相发言,表达出他们的审美感受。同时,学生们也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周思清著:《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2002,第9期
2.郑钢等编:《教育美学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王松泉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