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猫,“我”眼里的世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振铎先生的《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这篇作品同他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的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作品中,毫不讳饰地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鼓吹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他凭着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的所感所得真实地奉献给了读者。
  毋庸置疑,《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触。文中三只猫的种种不幸遭遇:或“死亡”,或“失踪”,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同样,文中弥漫着的阴郁氛围,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
  文中着力写到的三只猫,不论是刚来时如何如何,还是后来怎样怎样,始终凝聚着作者的情思。第一只猫是三妹的宠物,也让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它的“活泼”乃至后来的“消瘦”,一直牵着三妹的心。它死了,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写它的生与死,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怜。
  第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我们为它“提心吊胆”,成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还会“指它笑着骂”,更是我“饭后的娱乐”。可是第二只猫终于在大家的关心、关注中失踪了。“隔壁周家的丫头”看到猫被人捉去也不闻不问,太冷漠。捉猫的人更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别人的伤痛。第二只猫的失踪牵动大家的心,三妹“慌忙跑下楼来”,“家里人都忙乱的在寻找”,“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当被证实失踪时,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在这里,无疑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冷漠世态的失望和讥讽,流露出作者憎爱分明的情感。
  第三只猫的到来完全是出于一个巧合,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第一、二只猫是向别人“要”来或专门从亲戚家“带”来的,而第三只猫是“拾”来的。第一、二只猫可用于玩耍,被奉为掌上明珠,而第三只猫是“忧郁”的、“懒惰”的,不能给我们带来半点乐趣。大家对它都没有好印象:“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只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凝望:大约是羡慕鸟儿的快乐,或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当鸟儿死了一只的时候,便遭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怀疑。“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还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找到时,我“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还不够快意”。猫终于死了,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死,它没能为自己表白,只是默默地忍受。这难道不正是当时动荡不安的旧中国,那些无数的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吗:从没有人去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却要他们蒙受太多太多的不幸,甚至连最起码的生的权利都会随时被剥夺!
  还有一只猫不容忽视,那就是偷吃芙蓉鸟的黑猫。多亏它的第二次行凶被我看个清楚,才让我给第三只猫还了清白。“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这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表明了作者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醒悟到自己造成过失的原因,充分表现了对自己错误的痛悔和不安,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纵观全文,“我”心中的猫毛色、形态各异,性情更是不同,它们的遭遇也不尽相同。通过这一只只猫的“失踪或死亡”,折射出“我”眼里的具有复杂世态人情的大千世界。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不同感想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敢于自责的情感。故事同时也给人们不少的启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应该仅仅凭着个人的好恶,带着某种私心与偏见,否则就很可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给自己的心里留下永久的遗憾和不安。
其他文献
《木兰诗》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文章内容很长,生僻字词较多,难理解的句子也多。要想在一堂课之内,理解难点,疏通全文,深化主题,几乎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在教这篇课文时,运用了一些新方法,把很长的文言文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教完了,用现代人的理念去理解古人的思想。  一、注重预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干任何事情都应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也是如此。 
期刊
口语是人们在口头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当前农村不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尽人意,表达和交际能力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苏北农村中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令人担忧,这必须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当前农村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来探究差的原因,
期刊
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教育走进了“瞄准中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普遍看来,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尖子生轻面向全体,重理论知识轻动手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接受轻探索,重智能轻情商,重划一性轻个性。教师不管学生现状如何,讲究“一步到位”,导致教学内容偏难,拨高过早、过快。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失学现象屡禁不止。  “低重心教学改革
期刊
对于作文,学生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呢?是像一个训练有素、身怀绝技的演员,找到一个表演的机会,心里充满着聆听掌声的激动;还是像去会见一个知心朋友,心里甜丝丝的,充盈着倾诉的渴望;还是像去对付一场没有准备的考试,难以回避又要强作欢颜,心里充塞着无可奈何的厌倦?其实,作文像一个有感情的孩子。你喜欢它,它就对你笑;你应付它,它就冷漠你;你讨厌它,它就背对着你。许多学生常常感慨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写。羡慕别人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如何实现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期刊
曾经有人问过我,作为一名老师你最幸福的是什么时候,当时我真不知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呀,是什么时候呢?是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是学生考了满分?还是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府?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有所困惑。去年5月份,我所带的班里有名学生,在疆内初中班的考试中数学获得满分,当这一捷报传到我们学校、传到我的耳边时,我当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当时只听到别人对我的赞许声,静下心来我在想,也算我的努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的确引人深思,追根溯源,原因甚多。其中,小语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与评价方法的单一性,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单纯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这种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也制约了语文教学全面的提高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
期刊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语序。如果次序相反,就是主谓变式句。按照句子作用(或说话的目的),句子一般分为四种类型,主谓倒装句也不例外。  1、陈述型。如:  ①不腆敝邑。(《崤之战》)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例①是弦高的言辞,“不富足,我们国家”,平静从容,谦恭之至,弦外之音却是“我们郑国也不是弱小可欺的”。例②的意思是“老百姓说我吝啬是有些道理的”,“宜乎”提前,以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的认识到内涵的理解的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训练技能和亲身体验知识的自我教育过程。语文老师要树立“作业即自学”的观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公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写读法”语文课堂的“特色”作业设计,其目的就是要逐渐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