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专项训练(八)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jsword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找寻生命的春意
  常红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这似乎只是一首寻春的山水诗,写的只是春去的无奈以及在另一个天地里找到春色的欣喜。但是,拨开自然的春色,我们又能发现一片新的人生境界。
  ②在古代诗词中,“春天”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季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富有生机朝气的生命的象征,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对封建社会的士子来说,进入官场便意味着进入人生的春天,繁花锦簇,生机盎然,所有的生命的激情,所有的年轻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都将在这里灿烂地开放。士子上榜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畅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第者的无限凄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让那些书生日复一日地读书于寒窗之下,用岁月去赌一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辉煌未来。在还没有进入其中的文人眼中,那永远是一个神秘的瑰丽的充满希望的所在,而当他们在越来越近地走近它而没有走进去的时候,它永远都是一方再明媚不过的春天。
  ③有的人进去了,白居易、王维包括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都走进了那个他们梦了多少次的梦境,却并没有走进他们生命的春天。刚刚迈进门槛的他们,应该藏有多少让人自信的理由啊,仿佛整个天下,就要让他们像用手中的那只轻飘飘的狼毫挥洒出诗文一样地潇洒一回了。然而,他们偏偏忘记了,走进官场,就意味着必须学会阿谀逢迎,学会溜须拍马,学会欺上瞒下,学会放弃自己的棱角,学会做一个没有自我的圆形。周围是冷眼,是无处不在的暗箭,一切的一切都如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于是那根瘦伶伶的笔也就成了他们与现实对抗,借以证明自己的唯一的武器。
  ④白居易走出来了,在生命中政治的春天已经凋谢之后,他走进了山寺,在这里的清幽里,他找到了生命的桃源。白居易的一生,品尝了大悲大喜的人生况味,他少年得志,“大雁塔下题名处,二十人中年最少”,是何等的风光无限,而此时的他也是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以一枝弱笔扶起这个正走向生命暮年的王朝。然而元和十年,灾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因为小人诋毁,他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正是在这里,他邂逅了那位年长色衰,委身商人的琵琶女,让浔阳的瑟瑟秋风,悠悠江水,冷冷秋月,以及飘飞的芦花记住了白司马的两行清泪。
  ⑤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他对人生逐渐有了新的理解,早期的锋芒渐渐削弱,转而开始用道家的思想来平衡自己。在无数次的寂寞里,在无数次的怨春惜春里,他才发现,生命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春天,正躲藏在这样的一个山寺之中。此后的他,就能真正地领略生命的诗意了。
  ⑥“岁月是有颜色的,他可以是青青的苔藓,也可以是苍苍的白发”,应该说,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怨春悲秋的叹息里度过终生。白居易生命的后期,写下了许多清丽可人的诗句,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在自然的每个季节,他都找到了生命的春天。
  1. 作者说,走进官场的封建士子并没有走进他们生命的春天,理由何在?
  2. 金榜题名的欢畅和名落孙山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述,注意要形象生动、情感鲜明,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3.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有什么作用?
  4. 结合全文思考探究,作者认为的真正的“生命的春天”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你对此有何评价?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城
  周涛
  ①在中国这块大陆上,有那么一些东西是一种无文字的文化、无课本的教育,是一种无声息的影响和无语言的歌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理解不理解,这类东西像婴儿的第一口奶汁一样进入你,渗透进你的生命和血液,顽强地影响并伴随你的意识,直至你的生命结束。
  ②长城就是这一类东西中的一个。
  ③它对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影响都大到无法估量,它比宗教的影响力更大,比父亲的慈爱更广阔,比所有的古代哲人的学说加起来更雄厚……它是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在学龄之前都无可躲避、必然迎头撞上的一个血缘式的名词。而且,无论是痴愚的儿童还是早慧的少年,听到它神秘奇异的名称和故事,都会感到一双巨大的古老的臂膀,从深夜的大槐树上搂抱过来,让你恐惧也让你振奋,一下子就终身难忘。
  ④中国有两样东西深刻地影响了我,一个是黄河,一个就是长城了。这两个都是学龄前听到的传闻,它们在民间的名气都大得惊人,任何一个庶民百姓都有向你传播它们的责任。可是只要听他们说起来,全都和死亡联系着,暴虐,任性,还有白骨,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到了教科书上,就不一样了,它们全变成了听话懂事的成熟可靠的大人物。
  ⑤后来,在九岁时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两个伟大的东西。我失望极了。
  ⑥这曾使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颓丧心理,感到世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新奇伟大的东西,一切都不如孩子心里的幻想世界。当两个最宏大的东西露出平凡暗淡的一面时,世上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呢?
  ⑦之后很久,我把它们搁置在一边,任其蒙上岁月的灰尘。当人们再向我说起它们的时候,我不再产生任何激奋和畏惧。
  ⑧我至今也未去过八达岭长城,我对它怀有最后的一线希望和恐惧,我再经不起失望了。我去过新开发的慕田峪长城,它太崭新了。那些整齐的砖缝里,已不复有秦砖汉瓦,红漆绿彩也一笔抹煞了历史的底色,它完全成了一个染发整容的老人。这时候我才忽然觉得,大戈壁上裸露着那座残存的土墩子长城是何等的珍贵!
  ⑨我远远没有想到,认识或者说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巨物,需要那么漫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能够对它们有一些理解,竟然要具备那样复杂和丰富的条件,这,简直太难了。   ⑩这恐怕将是用人的一生也无法完成的。
  我与长城的无缘之缘,恰成为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轻或是生命中的可以承受之重。
  在这个双方对峙了几千年的限界上,我总也弄不准确自己究竟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我既会为“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而悲伤愤慨,扼腕叹息;也能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热泪盈眶,同仇敌忾。我究竟是属于哪一面的呢?我大概是一个两面派,一个种族情感的超越者,对于历史的双方,我均是感情上的叛徒。
  游牧者!
  面对长城,何须愧疚啊……我理解你们,早在数年前我就默默地为你们争辩了,虽然我从来没有轰动过——这只能说明他们的理解力还停留在启蒙期。但是,我开过口,我已经为广阔雄伟的游牧世界留下了铁的声音。
  数年前,我曾这样写道:
  若干世纪以来所发生的事情
  都在证明这家族的分配不均
  多山的北方多高原的北方多雪的北方
  用脚掌暖化冰雪却无奈它向东倾注的北方
  眼见那河流在南方养育三角洲
  听远行的商旅带来的秦淮河传说
  满地珠宝城廓,十万富贵人家
  楼头有红衣女倚栏拨琴低唱
  便对这偏心的版图产生妒恨和野心
  黄河粗野的浪头就从血脉中腾起
  瞧瞧,“用脚掌暖化冰雪”,这是七个怎样极度强化、凝聚的千金难买的字!七个超重的感情砝码,把三千年倾斜的版图,压平了。
  (节选自《跨越百年的美丽》)
  1.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到了教科书上,就不一样了,它们全变成了听话懂事的成熟可靠的大人物。
  (2) 七个超重的感情砝码,把三千年倾斜的版图,压平了。
  2. 作者为什么写第一次看到黄河、长城感到“失望极了”?
  3. “长城”这个意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 作者认为,游牧民族“不保守、敢于放弃、敢于寻找新的生活领域,有开阔的视野,雄健的自然体魄,崇尚华丽,喜欢进取”,本文借长城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和肯定,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手语
  沙爽
  【宠爱】左手拇指伸出,掌心向里,置于右胸部,右手五指抚摸左手背,意为“恩宠”;左手轻握拳,虎口向上。右手由前向后轻抚左手拇指指背。意为“爱抚”,所有与“爱”有关的词汇均要重复后一动作。
  ①手语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语言。晨昏交替,篝火燃起,火光映亮那些寂寞的、无声的手势,投影在凹凸的洞壁,变成了岩画、符咒和舞蹈。而时光将这些指间流动的文字刻印在我们的血脉里,变成了基因和记忆。
  ②手语有它类似于英语词根和汉字偏旁的简明体系。以上面的词为例,所有含有“优秀”、“好”、“出色”等等诸如此类意思的词语,均要借助于一根拇指,这等于是它的“词根”或“偏旁”。这一习惯几乎是世界性的。当拇指有力地向上跷起,认可并公布了我们品性中优良的那一部分,它看起来如此理直气壮,面向阳光、风声和雨水,仿佛幼苗翘望成长。沿着它的反向延长线,小指低首向下。指向“优秀”、“好”、“出色”的反义词系。指向阴影和低,还有比低更低的地底。手语体系更多的是靠它的“其他部件”丰富了表达的内容——中间隔着蜷起的三根手指:一个中性地带,它配合手指的移动,不动声色地调节不同的感情。
  ③当拇指俯伏,被另一只手掌轻轻爱抚,抽象复杂的“爱”,顷刻间变得简单且具体。当我们越来越羞于说出内心隐秘的情感,仿佛被唇齿磨损,一个珠圆玉润的词语丧失了原有的纯粹,并迅速在空气中改变了清新的气息。但是手语却简洁地传递了人类情感的丝带,传递了亘古的依恋和温暖,阻止对一个词的种种歧义和糟蹋。在这个表述里,拇指退居为次要角色,它可以不是优秀的,甚至不是“好”的——这些并不影响它享有完美的爱的浴泽。这是中国人施爱的方式,承受者的回报和优劣被忽略不计。国际手语中的“爱”则表现得委婉一些:伸出拇指、食指和小指,其余二指弯曲,掌心向外。这是音节“西”的指式。像一个人的中性风格,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掩不住内里的热量和光焰,向着陌生的世界,缓缓四射。
  ④手语是说明文,倾向于极度简洁,忽略语法和修辞。可以将“你和我”简化为“你我”,将“一起回家”的“一起”直接省略。“你我”当然是“一起”,这还用说?写文章的人们早已习惯他人和自己在表达意见时字斟句酌,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副词衔接,包括标点……每一个部件都力求精确。而手语却将叙述和真实径直嫁接。这世上,居然有一种语言至今不肯为说谎提供便捷。它没有办法模棱两可,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说话变成艺术,这是多数人对语言的极致理解。但是手语,它竟然要求直接表达,是或否,没有其他。
  ⑤一个手语者对世界的阅读丧失了一只天然的触须,但却留下了难以破解的想象。失聪使声音变成了某个幻想中的物体;他要凭藉曲折的手势,和比手势更繁复的想象力,一点点触摸并描摹出世事的质地。作为一个建设者,沿经验和思想攀援而上,他要用细节缩短他与未知的距离,而留下恰到好处的空隙,使正在叙述中的事件趋向完美和真实。当然这很可能只是想象中的真实——在它与真切的世界之间,在手指和唇齿之间,或者是,在一个人和他内心的低语之间,正好存在着这样一个微妙的、暧昧的、意味深长的空隙。
  ⑥我试图量出我与手语之间的距离——我是说,我为手语这个词汇预设了遥远和诗意。我在写下这个词时,一度像触摸一件古旧的、却依然澄净的瓷器,心神宁静、缥缈,仿佛有一幅春天的轻纱摇曳生姿。
  1. 手语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用简练的词语加以概括。
  2. 文章开头关于“宠爱”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3. 阅读第②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开头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 为什么说手语自成“体系”?
  4. 作者对手语持什么态度?试从文章中列举两个能体现这种情感态度的词语加以品析,不少于60字。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郭家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名著概述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表达的是五四青年的心灵震颤:他们的痛苦、绝望、挣扎、反叛、憧憬和创造。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同时表达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女神》的抒情主人公迸发出强烈的个性自觉和自我超越自我更生意识,这一“自我”形象不仅是诗人自我,也是“五四”时代青年的自我,更是在斗争烈火中锤炼着裂变着的中华民
期刊
纵观近些年高考所选的词,题材都很清楚,比较好懂,一般没有涉及艰深的字词和晦涩的典故。偶尔有(如《满江红 登金陵黄鹤楼有感》)也有补注。涉及的作者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他们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创作风格都是高中教材里涉及较多的,有助于我们根据词的题材,循“象”达到“意”的梳理、“法”的归纳。所谓“象”主要是指词中包含的物、景、人、事;“意”即指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法”一般指诗歌中所用的抒情方
期刊
Ⅰ. 单项填空  1. It comes as surprise that dream of space travel will soon come true.  A. a; theB. the; theC. the; aD. a;不填  2. —Have you seen the latest drama series Legend of Zhen Huan? It seems to more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等。  二、 借詩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
期刊
【典型例题】  1.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第六十四章》)  5. 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6.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7.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期刊
传统的诗歌鉴赏复习常常是:解读考点内容、归纳答题步骤、经典试题评析、强化专题训练。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记住了一些步骤,背得了一些术语,可是一到做题,往往还是一头雾水。这种速成的复习方法看似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诗歌鉴赏的根本,也就无法让同学们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分主题来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诗人的创作情感历程,挖掘诗歌的内蕴,让同学们根据主题把
期刊
写好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做到“情真意切”。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指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不妨以象传意,借助意象渲染主题,让我们来看一篇月考作文。  何处见炊烟  李小岑  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幅画作上——  画中夕阳下,小村庄上空曳着袅袅炊烟,显得宁静而安详。这生火做饭的场景透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香葱嫩韭的味道,一些关于味觉的记忆蛰伏多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刘宣  清脆昂扬的鸡啼声将我唤醒,不似闹钟表的机械,它是充满生机的,即使像我这样的“起床困难户”,也不会因为这种唤醒方式而觉得恼。这鸡啼声是从对门的菜市场传来的,虽然被禁锢在死亡的牢笼待人宰割,但一批又一批的“囚鸡”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可贵精神,多年如一日地做着村民们的天然闹钟。它们也是真猛士,不畏惧死亡,恪守天职。  向窗前移步,几尺外
期刊
命题作文虽统得死一些,但“螺蛳壳里做道场”,更可见出作者水平,特别是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然而同学们因语言运用不得法,致使文章乏味,难以提升作文水平。  其实用好语言并(取得发展分)不难,这里我仅提出两招与同学们探讨。  例文一天凉好个秋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着,把心情淋得湿透。我走在路上,又想起了伫立在卷首的刺眼的分数,一滴一滴的水珠在脸颊上流淌出痛感。  进门。吃饭。出门。赶回家吃晚饭的程序简单而
期刊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  一、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 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 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