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红盔甲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龙虾曾经身份低贱。何故?一是取之易,只要有心、有闲,下手或下钩于浅河深沟,无虑空手而归。通常它不过是顺手带过的附属品,好比走在马路上,小姑娘向你散发小广告,不拿,深恐坏了她一天的事情,让她多在街头游弋些时间;拿呢,又多半不肯浪费目力,免不了急着找垃圾桶,塞入完事。物以多为贱,是为宿命。二是食者寡,一般人嫌其洗刷麻烦,尤其是要将其身上的“肠”(排泄管)剔出,需要耐心、细心,加之还要扳钳剪须,投入不少,最终不过是收获手指甲大那么一块肉,甚为不值。地位低,势所必至,理所当然了。
  三十多年前,我正读中学,暑假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到一位同学家里去玩。他家在如今虹桥路水城路口一座花园洋房里。当时还没有水城路,虹桥路也很窄。花园里有个水塘。那位同学备了一点菜肴招待从成都路远道而来的我们。后来,他觉得荤菜少了点,有些不好意思,出去买吧,虹桥路上不见一块店招,要到静安寺才有熟菜卖。没辙。他想了想,说,我们去钓些龙虾吧。大家感到新鲜,于是跟他去水潭边钓小龙虾。没多时,就够满满一大碗了。
  现在他的家,因为拓路,早已成了街面房子,自然也没了水塘,更不存在什么小龙虾。
  这段少年时梦幻般的美食之旅,令我刻骨铭心。
  “一袭红袍平世界,两支大钳定乾坤”,说的是小龙虾风靡华夏的壮阔气势。谁能准确地说出小龙虾“发飙”的开始时间?恐怕很难。“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只有身边到处飘荡着小龙虾味道的时候,才明白“高潮”其实早已到来。一般人总是后知后觉的。不过,大致说来,吃小龙虾之风形成至今,也就六七年时间吧。
  小龙虾,听上去名字很中国,但实际上它却是真正的“舶来品”,甚至是“生物入侵”的典型。东北地区称剌蛄,北京人称麻小,还是上海人精明,谓之小龙虾———听上去像大龙虾小亲戚,有吸引力。
  据说,二战时期,侵华日军把克氏螯虾(小龙虾)经过基因改造,成批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从此,繁殖能力极强的小龙虾便泛滥于中国(事实上,小龙虾也并非日本原产,当初日本人看中小龙虾的吸纳污垢的能力,特地从加拿大和美国引进,不想,让这小家伙闹了个“迎神容易送神难”的下场)。这是食用小龙虾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小龙虾出色的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以及它对生态和水利设施的超强破坏力,都让人觉得不爽。问题是,如果我们未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它们的话,何不吃掉它们?当然,前提是,它对我们的生存基本无害。
  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能量。曾经,麻雀被略加扫荡,差点绝迹;再是盛行吃蛇,居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热衷吃鲥品刀,几乎株连九族,让人家坐了“斩监候”……小小龙虾,又何足道哉!
  现在,手剥一只小龙虾,口啜一杯冰啤酒,被认为是消夏的重要方式。餐馆、茶室,到处可见这样的风景。水煮、干煸、椒盐、麻辣、腐乳、盐水、清蒸、酱骨、麦香、十三香小龙虾,应有尽有。北京的簋街、上海的寿宁路、南京的新民路、合肥的宁国路……成了爱好者“朝拜”的圣地。朱大、龙妹、香巴岛等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有个写字楼的小女生创造的纪录,是一下子吃了18盘,折合七百多只!合肥有卖龙虾的餐馆近4000家,其中龙虾专营店860多家。“顶极龙虾王,28元一只,10只起卖”“598元一盘的价钱”,还使人趋之若鹜。盱眙的经济支柱竟是小龙虾给撑起的,因为小龙虾,更多的人读对了“盱眙”二字。
  有首《龍虾谣》是这么说的:“拉着你的手(抓起龙虾钳),轻轻吻一口(品尝龙虾味);搂着你的腰(抓住龙虾腰),掀起红盖头(剥开龙虾头);深深吸一口(吸掉龙虾黄),解开红肚兜(剥开龙虾腹);拉下红裤头(拽下龙虾尾),让你吃个够(吃掉龙虾肉)。”虽然写得不够高明,但过程清楚。
  我想加上一句,或许是狗尾续貂:“神定气须悠(少吃加慢吃),健康何必愁(身体最要紧)。”
其他文献
煎炸后的剩油最让人烦心。扔掉舍不得;不扔,再次加热时会有致癌的油烟,炒菜品质下降。今天我来教教大家剩油、浮油该怎么处理。  剩油要避免再次高温加热冒油烟,最好是油没下锅之前,就把它的用途提前想好。  1.用来做调味油。家常凉拌菜、拌面条,可以加点葱香油、花椒油、辣椒油之类来调味。不妨在煎炸食物将近结束时,趁着油温合适,加入各种调味品,做出香喷喷的调味油来。比如,炸茄盒后,就准备好大量花椒粒,转为小
在粤菜中,清蒸的技法多用于蒸制水产。水产经初步加工后,只加少量的料头避腥,利用水蒸气来致熟。怎样才能令鱼肉达到最佳的口感?秘诀在于,要选择生猛的、还在游水的鱼,在宰杀时还得将鱼放血,即从鱼的鳃部和尾部各划刀,这时的鱼还未死,放回水里,就会挣扎游动,血从伤口处流出,直到流尽;将鱼捞出,再刮鱼鳞和清除内脏。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是制作淡水魚生必经的步骤,看似有些心狠,但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放血后的鱼肉无腥
我算是会自己烧两三种小菜的人。  下厨时,所用的主料和佐味品都是靠直觉。电视烹调节目上用的半茶匙、一茶匙和三分之一汤匙串成一大串的万能容器,以及那几盎司几盎司的玻璃杯,我一看就觉得好笑。  年轻时要出国,跑到厨房去向奶妈学炒菜,她刚好在做红烧肉。  “要用多少斤猪肉?”我问。  “随便。”她回答。  “那怎么知道够不够吃?”  “不夠吃下次买多一点,吃剩了下次买少一点。”  “烧多久呢?”  “太
小时候尿床,母亲会做两样东西给我吃,一是炖一锅狗肉,二是蒸几只酿肚。酿肚就是将用水发泡好的糯米,灌入猪的膀胱(俗称猪尿包,即小肚子),然后蒸熟切片吃。此法很灵,吃几次竟然不尿床了。  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叫作肚子的东西。以后我把这道酿肚菜进行了改良,除糯米外,我还灌入了腊肉粒、鲜豌豆、胡萝卜及少许花椒末,蒸出来压紧切片,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腊香扑鼻。  其实最好吃的还不是这种小肚子,而是猪的胃那种
文人嘴馋,可能跟形象思维发达有关。当他们不满于画饼充饥时,便研究起菜谱,充分展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伙就有口福了。这些菜式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流传下来,孰优孰劣,还真难说。没听过《赤壁赋》的有,没听说过东坡肉的还真少。  文人当厨子的很多,大名鼎鼎者不在少数。袁枚开《随园食单》,李渔弄《闲情偶寄》,倪云林比较萌,书名《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不知道的以为他是饭店经理。金圣叹临刑前念念不忘“花生米和豆腐干相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这有得一拼的是不速之客到访,还要留饭,仓促间准备出下酒的饭菜,还要尽可能“宾主尽欢”。这样的“急席”怕是比“无米之炊”更加严峻。  东北有句老话:有酒没菜,不算慢待;有菜没酒,拔腿就走。这话既能看出苦寒地区人们的豪放,也多少透着早年间待客的艰难。夏天好办,拍个黄瓜,做个拉皮,炒个鸡蛋,再烫上一壶玉米烧(有高粱酒当然更好),“喝到位”,男人们云山雾罩(一半是叶子烟的“物质层面”,
芝麻酱只是一种调料,但是我从小就爱吃。那时芝麻酱是非常珍贵的,全凭副食本购买,每人只有一两。当时我们家是八口人,一个月能买八两芝麻酱。这八两芝麻酱非常金贵了,我妈能用它做出很多好吃的菜来。  春天来了,有了菠菜,我妈就买上一捆儿,用开水给焯了,焯完以后在凉水里一泡,再把它捞出攥干了,切碎之后放上蒜泥,拌上调好的芝麻酱,别提多香了!我能吃一大碗。当菠菜卖到一两分钱一大捆的时候,家里更要天天吃这个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