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浓雾弥漫。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塔林纳岛上,一个叫费罗伦斯·查德威克的34岁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海上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见。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她仍然在坚持。15个小时过后,她放弃了,认为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上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见。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查德威克一生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德威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遗憾?是疲劳,还是寒冷?后来查德威克的回答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她说,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废,仅仅是因为她在迷雾中看不到目标。
其实,人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无不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在于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教育学生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让“一厘米”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过若干时间,学生的人生财富会壮大得连教师和学生自己都难以置信。
显然,“看得见”和“看不见”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效果相差何止千万。
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毫无疑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生态育人机制,多育并举,把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交往有效地整合起来,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过程,力求“润物细无声”,实施“看得见的德育”工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所谓“看得见的德育”,就是从德育的实效性上追求一个看得见的实效。因为德育本身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的东西,但我们要将它转化为看得见的效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每个学生的衣着打扮等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实这不仅仅是穿衣打扮的问题,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涵。当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去埋怨学生怎么能穿成这样、打扮成这样。要做的应该是,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但这又不能通过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来实现。一方面学生受不了,另一方面会有一种抵触心理,更谈不上成效了。通过文明礼仪的教育渗透或通过发型(学生发型标准)、服装的规范、要求等来引导学生,这就是一种看得见的德育。
比如爱国教育,我们怎么去提倡?首先,要有一个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意识,然后还要有爱国行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现在不一定有很大抱负,但是要教育他们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事。每周星期一学校有升旗仪式,通过这个活动,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升旗仪式,学校有一整套规范。当国歌奏响的时候,师生需肃立,停下一切活动,要行注目礼。学校就是要依托这些细微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情,来实现爱国教育。
“看得见的德育”关键在重视平时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领悟一切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如规定不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校就首先在校内、寝室里为学生安装好电话,同时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多利少在家长、学生会上广泛宣传,然后宣布学校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这样的效果就好得多。
是的,比身体劳累更可怕的是心灵的疲惫。而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向目标迈进在不断成长,恰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当我们的学生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走向未来时,我们做教师的切莫忘了要用“看得见的德育”去激励和培育他们。因为,只有“看得见”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责任编辑丁洪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德威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遗憾?是疲劳,还是寒冷?后来查德威克的回答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她说,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废,仅仅是因为她在迷雾中看不到目标。
其实,人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无不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在于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教育学生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让“一厘米”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过若干时间,学生的人生财富会壮大得连教师和学生自己都难以置信。
显然,“看得见”和“看不见”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效果相差何止千万。
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毫无疑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生态育人机制,多育并举,把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交往有效地整合起来,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过程,力求“润物细无声”,实施“看得见的德育”工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所谓“看得见的德育”,就是从德育的实效性上追求一个看得见的实效。因为德育本身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的东西,但我们要将它转化为看得见的效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每个学生的衣着打扮等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实这不仅仅是穿衣打扮的问题,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涵。当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去埋怨学生怎么能穿成这样、打扮成这样。要做的应该是,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但这又不能通过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来实现。一方面学生受不了,另一方面会有一种抵触心理,更谈不上成效了。通过文明礼仪的教育渗透或通过发型(学生发型标准)、服装的规范、要求等来引导学生,这就是一种看得见的德育。
比如爱国教育,我们怎么去提倡?首先,要有一个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意识,然后还要有爱国行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现在不一定有很大抱负,但是要教育他们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事。每周星期一学校有升旗仪式,通过这个活动,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升旗仪式,学校有一整套规范。当国歌奏响的时候,师生需肃立,停下一切活动,要行注目礼。学校就是要依托这些细微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情,来实现爱国教育。
“看得见的德育”关键在重视平时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领悟一切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如规定不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校就首先在校内、寝室里为学生安装好电话,同时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多利少在家长、学生会上广泛宣传,然后宣布学校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这样的效果就好得多。
是的,比身体劳累更可怕的是心灵的疲惫。而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向目标迈进在不断成长,恰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当我们的学生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走向未来时,我们做教师的切莫忘了要用“看得见的德育”去激励和培育他们。因为,只有“看得见”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