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得见的德育”教育学生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浓雾弥漫。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塔林纳岛上,一个叫费罗伦斯·查德威克的34岁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海上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见。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她仍然在坚持。15个小时过后,她放弃了,认为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上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见。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查德威克一生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德威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遗憾?是疲劳,还是寒冷?后来查德威克的回答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她说,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废,仅仅是因为她在迷雾中看不到目标。
  其实,人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无不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在于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教育学生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让“一厘米”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过若干时间,学生的人生财富会壮大得连教师和学生自己都难以置信。
  显然,“看得见”和“看不见”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效果相差何止千万。
  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毫无疑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生态育人机制,多育并举,把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交往有效地整合起来,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过程,力求“润物细无声”,实施“看得见的德育”工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所谓“看得见的德育”,就是从德育的实效性上追求一个看得见的实效。因为德育本身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的东西,但我们要将它转化为看得见的效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每个学生的衣着打扮等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实这不仅仅是穿衣打扮的问题,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涵。当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去埋怨学生怎么能穿成这样、打扮成这样。要做的应该是,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但这又不能通过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来实现。一方面学生受不了,另一方面会有一种抵触心理,更谈不上成效了。通过文明礼仪的教育渗透或通过发型(学生发型标准)、服装的规范、要求等来引导学生,这就是一种看得见的德育。
  比如爱国教育,我们怎么去提倡?首先,要有一个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意识,然后还要有爱国行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现在不一定有很大抱负,但是要教育他们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事。每周星期一学校有升旗仪式,通过这个活动,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升旗仪式,学校有一整套规范。当国歌奏响的时候,师生需肃立,停下一切活动,要行注目礼。学校就是要依托这些细微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情,来实现爱国教育。
  “看得见的德育”关键在重视平时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领悟一切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如规定不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校就首先在校内、寝室里为学生安装好电话,同时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多利少在家长、学生会上广泛宣传,然后宣布学校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这样的效果就好得多。
  是的,比身体劳累更可怕的是心灵的疲惫。而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向目标迈进在不断成长,恰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当我们的学生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走向未来时,我们做教师的切莫忘了要用“看得见的德育”去激励和培育他们。因为,只有“看得见”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早操,陶大军照例没去做,也许他根本不会做。我停下笔接了个电话,是一位老师打来的,我让他到办公室等我,我马上回去。我开始收拾学生的作业本,陶大军走近了我,我并没有在意,教了他二个星期,他没学会一个单词,对他我也像其他教师一样选择了放弃。突然他伸出了背在背后的手,手上是几朵并不起眼的花。  “给您”,他低着头,似乎不敢看我。  我敢说,那一刻,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感动:一位众人眼里的“弱智生”,一位
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从窗台上摔了下来。实习医生初步诊断为左手腕骨折,要求照一下X光,但小男孩一直哭闹着不让诊治。一位医生走过来,微笑着问小男孩:“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杰瑞!”“杰瑞,你几岁了?”“四岁。”小男孩还抽泣着。“真是个棒小伙儿!”医生摸摸小男孩的头,“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是维尼!”小男孩慢慢从身后的背包里掏出一只玩具小熊。“啊,它可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我想,维尼知道
“微亦足道”的“环境之谬”。众所周知,校园环境就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他们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对培养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下,在许多校园都可以看出环境育人的浓重色彩:辉煌的建筑,气派的塑胶场地,错落有致的喷泉、雕塑,造型别致的花坛、草坪,几乎到了“一步一景”的程度,随处飘散着芬芳,再配上一些富有诗意的雅名……可让人奇怪的是,许多美丽的校园景致
目的解剖学观察和在新鲜尸头上以埋没导引缝合技术进行颧脂肪垫提升术的模拟手术试验,探讨该方法的适宜的悬吊部位,悬吊层次,悬吊线之间的宽度,以及悬吊线锚定点的位置与层次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伴午后发热半月入院。
在河南郑州中原区秦岭路小学的一堂课上,学校播放了“妈妈分娩录像”,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了母亲生产的疼痛和辛苦。(深圳晚报4月7日)  在当前人们普遍感喟青少年学生亲情淡漠和感恩缺失的困境之下,河南郑州中原区秦岭路小学通过播放“妈妈分娩录像”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无疑就像一针强心剂,震撼了学生心灵,唤起了学生的感恩之心。这种大胆的教育尝试,我看行!  感恩的前提是知恩。很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