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马意象体现的自我精神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h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经济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改变社会现状,一群有识之士如白居易、韩愈等人在贞元元和年间联合起来要求改革,以期使社会能够恢复往日秩序,重返盛唐辉煌。诗人李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诞生。二十七年的生命里,李贺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诗歌。诗人将他人生的悲苦、怀才不遇的悲叹都融入到诗歌情境当中。在李贺的诗歌中,关于“马”的诗歌就了八十多首,占据李贺诗歌数量的三分之一。“马”这个意象独受李贺的喜爱,咏马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李贺的内心精神世界。
  关键词:唐朝;李贺;“马”的意象
  一、借马抒怀的原因
  中国文学素来都有“诗言志”的文学传统,而通过咏物来表达内心的世界则是大多数诗人喜欢运用的方式。李贺将他的壮志未酬、备受摧残的悲愤寄托在“马”中,通过写“马”、咏“马”,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来。李贺喜爱写“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贺属马。李贺出生于公元七九零年,这一年算起来正好是马年。对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很多,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中国人对于其的应用却传承至今,十二生肖俨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李贺对“马”的情有独钟也不外乎有这一原因。
  二、《马诗二十三首》中自我精神的体现
  李贺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苦楚。他才能出众,却没能有所作为,生活困苦加上体弱多病,多重折磨让李贺终不堪重负,早早结束了凄凉的一生。命运给他的磨难让他在《马诗二十三首》注入了复杂的情感。
  (一)自命不凡的抱负
  李贺虽是河南昌谷县人,他的祖籍根据历史记载却在陇西,并且和陇西的皇室李氏有着血缘关系。李贺也多次在诗歌中提到自己的皇室宗亲的身份。但这个没落贵族子弟的身份却没有给李贺带来优异的生活条件,更多的是让李贺有了皇室身份的优越感,也增强了他对李唐朝廷、对社会的责任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从一开始就深深植根于李贺的内心。《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写道“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匹马生来就不是普通的马,是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之精。房星马正是李贺对自己的自喻,他相信自己生来不凡,一定会有所作为。
  (二)“良马”不遇的悲哀
  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千里马难遇伯乐”为模式写作的作品屡见不鲜。李贺借助良马不遇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能而不为朝廷所用的悲哀。如《马诗二十三首》其一中说:“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马背上的花纹连起来如粘贴着的连线,马蹄挥动起来扬起一阵阵的烟尘,像是在云中踏步一般。可惜这龙马却没有人给它织腹部遮挡泥土的布,也没有人为它铸造金鞭。纵然龙马有万般能耐,可却还是落得个“无人织锦韂”的下场。“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李贺自小聪慧,用功刻苦,满腹经纶,怀着“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抱负,却没能得到朝廷重用。
  (三)“饥马”、“瘦马”的困顿之感
  作为没落的贵族子弟,李贺在实现抱负的路上屡屡受挫,一生追求仕途的他只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做过小小的奉礼郎,而这个只是负责宗庙、坟墓等琐事的小官与李贺当初的梦想差距实在太大。李贺还受病痛的困扰,27岁便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这一生中,李贺经历的更多是苦难,是悲痛。“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回首自己一生的经历,李贺是充满遗憾和苦楚的。身处人生的泥沼中,此时的他只有诗歌相伴。《马诗二十三首》中就有许多身处困境逆境的“饥马”、“瘦马”的形象,都是他悲苦人生的形象写照。如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曾经的良马骏马,因为没人赏识而身处困境,寒冬腊月饥饿难耐,只能选择饥不择食,忍受蒺藜的刺痛。虽是良马,可也经不住饥饿的消耗、岁月的摧残。作者在诗中化身为饥饿的骏马,为求生计忍受痛苦。作者通过主观的饥马视角描述自身的处境,视角新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切身体会那种饥饿、无奈和疼痛之感。贵族子弟的生活到李贺父亲李晋肃这里就已经没落,李贺从小就过着贫寒的生活。元和四年,李贺费劲千辛万苦进京赶考,却没能及第,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被无情地剥夺。
  (四)对现实的批判
  李贺所处的中唐,虽经历了“元和中兴”,但短暂的平静换来的是更大矛盾的爆发。虽涉世未深,但李贺毕竟心怀家国命运,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加之由于三年的奉礼郎做官经历,李贺有机会接触到朝廷官员,卑微的官职让他也更深入了解到百姓生活,体会到民生疾苦。此时的中唐,统治者昏庸无能,国家内忧外患,百姓生活贫苦。面对这样的现状,李贺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统治阶级。如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霸王拔剑自刎,乌骓马失去了赏识他的主人,这当今天下,哪里又有可以追随的英雄?此诗写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乌骓马,实则是作者借古讽今,对这个君主无能、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的批判。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一代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作者自身意识融为一体,成为表达作者内心精神的重要载体。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强烈的個性色彩,记录作者的心灵轨迹。《马诗二十三首》中,李贺以“马”为意象,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融入其中。诗人王琦在《李长吉诗歌汇编》中说“马诗二十三首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马矣,又每首之中皆有不经人道语。”各种不同类型的“马”在一定意义上将李贺的人生状态展现出来。“骏马报国”寄托着李贺爱国热情,“良马不遇”是他报国无门的失望,“饥马窘迫”是李贺大部分生活的写照。李贺描写出来的不遇的良马、深处困境的饥马、瘦马,以及自命不凡的骏马都是诗人本身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马诗二十三首》中马的一切遭遇,都是现实给李贺的真实体验。对这组诗进行的分析,有利于探索李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所谓的自我精神。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朱自清.李贺年谱——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邱海婷,江西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文化至关重要的三著作:《周易》、《老子》、《论语》,这三本著作分别代表了易文化、道文化、儒文化。这三支文化既异彩纷呈,又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相互融合吸收,汇聚成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某种程度上这三本著作可以代表传统文化之精神取向,谈传统文化创造性再生离不开这三本著作里蕴含的本源精神。  关键词:《周易》;《老子》;《论语》;传统文化;创造性再生  一、探讨《周易》、《老子》、《论语》在传
期刊
摘 要: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中,“水墨”与“丹青”一直为传统绘画中的两条脉络,由于唐宋之后的文人画的发展,影响了色彩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传统山水画追求“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超逸”境界,从而对颜色的运用和挖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比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差异,来看山水画色彩的发展脉络,并认识色彩的功用,希望能对山水画色彩的发展有更好的启示。  关键词:色彩;山水画;风景画  一、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差异  
期刊
摘 要: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站在感性与理性二分的立场上,认为德性的目的在于配享幸福,而德福的统一就是完满的至善,其以三大悬设为条件,而“德福一致”的实现则只有在彼岸世界才可能。通过梳理康德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德;幸福;“德福一致”  一、康德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基本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道德与幸福属
期刊
摘 要:姜夔的恋情词主要指合肥情词,因受南宋社会环境及其个人性格因素影响,其恋情词具有深情真挚、含蕴悠长、清空雅致的特点,他的词学创作也在南宋词坛“雅化”道路上占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姜夔;恋情词;淡雅  南宋末年雅词大家兼词论家张炎在《词源》卷下中总结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
期刊
智慧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它是一种心灵素质和运筹能力,是构成人类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因。智慧的产生并非取决于特殊的过程,而是特殊的创念、独到的观察、抽象的思辨。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无疑是点燃学生智慧之火的重要因素。  如何让美术课堂进行一场“智慧”的改革,让学生能从中获得独特的知识和思考力、创造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焰,成为
期刊
摘 要:电学实验是高考考试的重点,而最常使用的切入点“伏安法”,其电路的设计与选择,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故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为降低“伏安法”与电学实验学习的难度,借助日常学习得到的经验分析了“伏安法”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使用后有哪些变式。  关键词:伏安法;电学实验;限流法;变式  电学实验最常见的问题是测电阻和测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也是实验中常用的设备,所以本文对应用的分析,是以测电阻为例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贵州依托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对山地旅游的开发。作为“山地公园省”如何拓展出山地旅游新思维寻及提升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省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具有丰富喀斯特地貌的施秉县为例,探寻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路径。  关键词:山地旅游;旅游资源;新思维;提升路径  一、施秉县山地旅游资源及特征  (一)景区类型多样、选择面广泛  施秉县旅游资源丰富。自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弊端的浮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春风吹又生般的重现,对广大青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大大影响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了解它是什么,对青年有什么样的影响,才能进一步探究基于文化自信层面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青年;影响;对策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古史钩沉》中明确指出“灭
期刊
摘 要:对于民族特有事物的研究是任何俄译汉翻译理论、实践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参照已有分类与结合汉译本十二把椅子,对其中的民族特有事物进行再分类和具体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希冀读者对于民族特有事物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十二把椅子;民族特有事物;俄译汉  十二把椅子作为20世纪初最伟大的讽刺小说,是特定时期文化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大量的民族特有事物,对其俄译汉翻译研究有很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保定市的155份退休老年人调研数据,考察了保定市退休老年人退休适应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得出区域中心城市退休过渡问题比一般城市严重;保定市老年人需要5至10年才可真正完成退休适应过渡;自我健康程度认知很大程度影响退休适应状况等结果。本文针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退休适应;区域中心城市;线性拟合  2016年全国退休人口规模达到9400万之多,55-64岁人口占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