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阅读”是学生探索、发现的“一支长篙”。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以宁静、专注、愉悦、稳定的心态,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灵动思绪的跳跃中开辟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阅读的“澄明之境”。
一、精设话题,让阅读教学更有深度
“阅读话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也是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的话题应如一条细线,串起颗颗珍珠;又似一束火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在教学《伊索寓言》时,舍弃常规问题,匠心独运,将三则寓言巧妙地整合,设计阅读话题:“三个故事都有一句对话——都是谎言。他(它)们为什么要撒谎?”在“异中之同”中引领学生探讨“同中之异”:每个谎言的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再从“异种求同”,学习寓言这一文本的特殊表达形式,完成了从“言——意——言”的学习过程。本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往往流于平淡,但魏老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角度新,有较深的思维含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制造矛盾,让学生思维更有深度
在戏剧界流行一句话: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黑格尔也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语文教学。“课”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充满矛盾、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才会打破学生思维的惰性,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凸显课文中心。在《船长》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哈尔威船长会不会开枪?”应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说开枪的话,那么与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的承诺相矛盾;如果回答不开枪的话,势必会造成救援的混乱,最终导致救援的失败,这又与前文的承诺相矛盾。唯其两难,才见思维价值。学生通过再次细读文本,会发现对于船长来讲,忠于职守、保证乘客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而加深了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深化了对文本中心的理解。
三、叩问心灵,让情感体验更有深度
情感是文学的灵魂。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这种体验和探险,离不开师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把握。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不断地生命追问,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爱起所爱,恨其所恨,弄懂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东西。
且看下面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生3: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师: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词句)生4(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分别以妻子、父亲、孩子等问纳兰性德)生5(拟父):你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生6:(拟妻):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引导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王老师是情感渲染的大家,他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词人的情感世界,获得移身共鸣的体验。学生在代替词人的父亲和妻子应答词人的反问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词人“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换位体验,让学生感悟更有深度
换位体验,即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变换位置、角色,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站在他们的角度体验情感,激起两个不同“自我”思维的强烈撞击,从而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采用换位体验,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性,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在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学生初读文本后,认为王熙风不仅漂亮、泼辣,而且对人热情、会关心人。这显然与文本中所反映的“阿谀奉承、表里不一、炫耀特权”相去甚远。蒋老师不急不躁,采用了“换位体验”之法,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解开了“风辣子”的面纱。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林黛玉,体会林黛玉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认为自己很感动,因为自己初到贾府,王熙凤对自己热情周到、关怀备至。接着,学生把自己当作王熙凤,教者问她对林黛玉的了解:“几岁了?”“可也上过学?”“吃什么药?”结果,“王熙凤”一无所知。至此,学生方才明白,王熙凤所谓的“热情周到”只是做给贾母看的,只是在向众人炫耀自己,而对林黛玉并不真正关心。在这种换位体验中,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逐渐从浅表走向深入,由错误走向正确。由此可见,“换位体验”在孩子美好情感产生和善良行为实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四点所述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种生活即大语文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语文的学习视野局限在薄薄的语文书上,局限在在短短的语文课上,而应把视野投向课外、投向生活、投向社会,让学生领略到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让我们静静地走在深度阅读的旅途中,慢慢走,欣赏啊。在语言的丛林里,我们沉入文字、叩问心灵,我们换位体验、反省思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欣赏到文本中迷人的“潜”风景。
一、精设话题,让阅读教学更有深度
“阅读话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也是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的话题应如一条细线,串起颗颗珍珠;又似一束火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在教学《伊索寓言》时,舍弃常规问题,匠心独运,将三则寓言巧妙地整合,设计阅读话题:“三个故事都有一句对话——都是谎言。他(它)们为什么要撒谎?”在“异中之同”中引领学生探讨“同中之异”:每个谎言的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再从“异种求同”,学习寓言这一文本的特殊表达形式,完成了从“言——意——言”的学习过程。本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往往流于平淡,但魏老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角度新,有较深的思维含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制造矛盾,让学生思维更有深度
在戏剧界流行一句话: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黑格尔也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语文教学。“课”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充满矛盾、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才会打破学生思维的惰性,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凸显课文中心。在《船长》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哈尔威船长会不会开枪?”应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说开枪的话,那么与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的承诺相矛盾;如果回答不开枪的话,势必会造成救援的混乱,最终导致救援的失败,这又与前文的承诺相矛盾。唯其两难,才见思维价值。学生通过再次细读文本,会发现对于船长来讲,忠于职守、保证乘客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而加深了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深化了对文本中心的理解。
三、叩问心灵,让情感体验更有深度
情感是文学的灵魂。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这种体验和探险,离不开师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把握。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不断地生命追问,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爱起所爱,恨其所恨,弄懂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东西。
且看下面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生3: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师: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词句)生4(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分别以妻子、父亲、孩子等问纳兰性德)生5(拟父):你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生6:(拟妻):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引导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王老师是情感渲染的大家,他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词人的情感世界,获得移身共鸣的体验。学生在代替词人的父亲和妻子应答词人的反问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词人“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换位体验,让学生感悟更有深度
换位体验,即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变换位置、角色,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站在他们的角度体验情感,激起两个不同“自我”思维的强烈撞击,从而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采用换位体验,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性,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在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学生初读文本后,认为王熙风不仅漂亮、泼辣,而且对人热情、会关心人。这显然与文本中所反映的“阿谀奉承、表里不一、炫耀特权”相去甚远。蒋老师不急不躁,采用了“换位体验”之法,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解开了“风辣子”的面纱。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林黛玉,体会林黛玉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认为自己很感动,因为自己初到贾府,王熙凤对自己热情周到、关怀备至。接着,学生把自己当作王熙凤,教者问她对林黛玉的了解:“几岁了?”“可也上过学?”“吃什么药?”结果,“王熙凤”一无所知。至此,学生方才明白,王熙凤所谓的“热情周到”只是做给贾母看的,只是在向众人炫耀自己,而对林黛玉并不真正关心。在这种换位体验中,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逐渐从浅表走向深入,由错误走向正确。由此可见,“换位体验”在孩子美好情感产生和善良行为实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四点所述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种生活即大语文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语文的学习视野局限在薄薄的语文书上,局限在在短短的语文课上,而应把视野投向课外、投向生活、投向社会,让学生领略到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让我们静静地走在深度阅读的旅途中,慢慢走,欣赏啊。在语言的丛林里,我们沉入文字、叩问心灵,我们换位体验、反省思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欣赏到文本中迷人的“潜”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