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小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然后从“正确理解小课题范畴”、“如何指导教师选题”、“前期准备”和“如何实施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
关键词:小课题; 专业成长; 正确选题; 行动研究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经历大量教学一线的工作实践,更多的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参与小课题研究就成为教师成长卓有成效的途径。但很多一线教师做课题,大都是跟着感觉走,最后东拼西凑一篇课题报告交差,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引领教师真正参与小课题研究,并从中获得提升呢?
一、正确理解小课题范畴
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周期较短,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比如“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课前预习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周期长短咸宜,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
二、指导教师正确选题
对于刚接触科研的教师来说,选准课题不是一件容易事情。由于面对的问题很多,在教学层面上,有教学目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以及作业设计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有学生不学习、学也学不会等问题;在教学硬件层面上,如白板如何融入教学等。教师选取小课题,并不是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应该找最核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教师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2.研讨交流中的思想碰撞。我们常常定期就一个教学章节或者一个专题进行校本教研交流,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碰撞是小课题产生的又一源泉。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需要不断深化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引发教师个体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质疑,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思考,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创新工作生出发思考。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三、认真做好前期工作
小课题确定后,要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教师要查找各种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报纸、论文等,了解了专家们对选定课题相关理论、大家看法。二是教师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三是还要向专家、同行学习。通过访谈专家、观摩优质课等,了解到同行们是怎么处理相关问题。
四、科学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1.原始资料及时记录。如果没有很好地留存原始资料,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特别注重一些有意义的细节。
2.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正确面对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倡导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认同这种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体现过程操作的特色化。
3.善于寻求专业支持。教师的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可以获取学校支持,让小课题研究与学校常规教研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围绕小课题展开研究,获得指导;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一起分享、交流、实践,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恰当表达研究成果。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可以说,小课题研究让老师学会重新审视多年来的工作状态、教学习惯,从只是埋头工作,到学会反思,记录总结教训与经验。小课题研究成为常态,就会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做到教学形式与内容兼顾,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大步前行!
关键词:小课题; 专业成长; 正确选题; 行动研究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经历大量教学一线的工作实践,更多的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参与小课题研究就成为教师成长卓有成效的途径。但很多一线教师做课题,大都是跟着感觉走,最后东拼西凑一篇课题报告交差,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引领教师真正参与小课题研究,并从中获得提升呢?
一、正确理解小课题范畴
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周期较短,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比如“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课前预习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周期长短咸宜,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
二、指导教师正确选题
对于刚接触科研的教师来说,选准课题不是一件容易事情。由于面对的问题很多,在教学层面上,有教学目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以及作业设计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有学生不学习、学也学不会等问题;在教学硬件层面上,如白板如何融入教学等。教师选取小课题,并不是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应该找最核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教师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2.研讨交流中的思想碰撞。我们常常定期就一个教学章节或者一个专题进行校本教研交流,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碰撞是小课题产生的又一源泉。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需要不断深化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引发教师个体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质疑,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思考,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创新工作生出发思考。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三、认真做好前期工作
小课题确定后,要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教师要查找各种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报纸、论文等,了解了专家们对选定课题相关理论、大家看法。二是教师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三是还要向专家、同行学习。通过访谈专家、观摩优质课等,了解到同行们是怎么处理相关问题。
四、科学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1.原始资料及时记录。如果没有很好地留存原始资料,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特别注重一些有意义的细节。
2.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正确面对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倡导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认同这种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体现过程操作的特色化。
3.善于寻求专业支持。教师的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可以获取学校支持,让小课题研究与学校常规教研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围绕小课题展开研究,获得指导;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一起分享、交流、实践,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恰当表达研究成果。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可以说,小课题研究让老师学会重新审视多年来的工作状态、教学习惯,从只是埋头工作,到学会反思,记录总结教训与经验。小课题研究成为常态,就会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做到教学形式与内容兼顾,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