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肌肉,也能改变大脑。近几年我国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对以上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锻炼;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自我概念;社会适应
引言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中重点强调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其目的不仅是健身,而且还要健心。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心理备受压力,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具有改善个体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认知功能、完善自我概念等多方面的效果[2]。本文在已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一、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
情绪状态是指情绪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证实,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状态[3]。肖海婷对珠三角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发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因子有明显的改善。史文艳研究指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干预手段,对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开梅等研究认为,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效应。兰宝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境产生有益的影响。总的来看,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注意力被转移,忘掉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抑郁和失意,释放了心理压力,调节了紧张的情绪,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缓解了心理应激反应。体育锻炼还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使得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得到改善。
二、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执行功能、思维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的效应[4]。王甲福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孙剑对肥胖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干预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改善了注意集中能力,提高了学习记忆能力。潘家礼等研究结果指出,运动干预对学习困难和正常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均有积极作用。殷恒婵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5种运动方案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武术+花样跳绳+8字跑”对转换和抑制功能的效果较好,“花样跑步”对刷新功能的效果较好。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展开了研究。对于中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对认知能力的整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研究,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会发生增龄性的减退,长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这种增龄性减退。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对注意力、记忆力、知觉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对于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主要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对执行功能的各子功能(刷新、转换和抑制)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
身体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5]。关于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以往研究,学者主要通过身体自尊、整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价值感等方面来反映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杨剑等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对肥胖小学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都得到提高。张立敏等指出,持续性的身体锻炼更容易促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维度,如身体价值感。高亮等研究结果表明,健身气功锻炼可以使老年人获得较高水平的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证实。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锻炼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加身体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提高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自我效能感增加,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四、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大量研究已证实,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有学者指出,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还有研究发现,采用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良性的刺激。殷恒婵等研究结果指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人际感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困境应对能力。杨秀娣等认为,排舞锻炼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郑春梅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的健身锻炼是减少压力因子与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陈曙等研究显示,体育干预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维度显著上升,同伴交往问题显著下降。体育锻炼不仅是一个身体活动,还属于社会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者之间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他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缓解身心的压力,增加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适应他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认知能力和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28-133.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253.
[3]熊明生,郭煦澄,周宗奎.鍛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8-51.
[4]高旭,柴娇,孟宇.身体锻炼对中老年认知功能的积极效应:基于老化态度,一般自我效能中介模型检验[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
[5]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11-1015.
【关键词】体育锻炼;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自我概念;社会适应
引言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中重点强调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其目的不仅是健身,而且还要健心。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心理备受压力,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具有改善个体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认知功能、完善自我概念等多方面的效果[2]。本文在已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一、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
情绪状态是指情绪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证实,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状态[3]。肖海婷对珠三角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发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因子有明显的改善。史文艳研究指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干预手段,对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开梅等研究认为,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效应。兰宝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境产生有益的影响。总的来看,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注意力被转移,忘掉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抑郁和失意,释放了心理压力,调节了紧张的情绪,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缓解了心理应激反应。体育锻炼还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使得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得到改善。
二、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执行功能、思维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的效应[4]。王甲福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孙剑对肥胖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干预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改善了注意集中能力,提高了学习记忆能力。潘家礼等研究结果指出,运动干预对学习困难和正常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均有积极作用。殷恒婵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5种运动方案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武术+花样跳绳+8字跑”对转换和抑制功能的效果较好,“花样跑步”对刷新功能的效果较好。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展开了研究。对于中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对认知能力的整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研究,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会发生增龄性的减退,长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这种增龄性减退。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对注意力、记忆力、知觉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对于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主要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对执行功能的各子功能(刷新、转换和抑制)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
身体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5]。关于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以往研究,学者主要通过身体自尊、整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价值感等方面来反映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杨剑等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对肥胖小学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都得到提高。张立敏等指出,持续性的身体锻炼更容易促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维度,如身体价值感。高亮等研究结果表明,健身气功锻炼可以使老年人获得较高水平的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证实。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锻炼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加身体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提高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自我效能感增加,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四、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大量研究已证实,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有学者指出,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还有研究发现,采用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良性的刺激。殷恒婵等研究结果指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人际感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困境应对能力。杨秀娣等认为,排舞锻炼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郑春梅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的健身锻炼是减少压力因子与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陈曙等研究显示,体育干预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维度显著上升,同伴交往问题显著下降。体育锻炼不仅是一个身体活动,还属于社会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者之间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他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缓解身心的压力,增加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适应他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认知能力和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28-133.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253.
[3]熊明生,郭煦澄,周宗奎.鍛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8-51.
[4]高旭,柴娇,孟宇.身体锻炼对中老年认知功能的积极效应:基于老化态度,一般自我效能中介模型检验[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
[5]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1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