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会发现某些不同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其中包括数学表达式上的相似性和物理图象上的相似性. 类比法就是在于发现和探索这一相似性,从而利用已知系统的物理规律去寻找未知系统的物理规律.从物理概念、现象类比、规律类比、性质类比、方法类比、模型类比等方面结合相关案例讨论了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里笔者在借鉴几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普通高中学生(以江苏省泰州中学为例)的不同需求,以不同难度的例题对类比思想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1 物理学科模块间的类比
  1.1 力学问题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关联
  各力学问题由于都遵从着相同的自然规律,可类比之处很多.比如我们在讲加速度的概念的时候,往往类比于速度;讲解电容器C=Q/U的时候往往类比于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当我们发现很多概念的定义可以进行类比的时候,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一种定义法,例如比值定义法.在同模块解题时,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如图1所示,半径R的光滑凹球面容器固定在地面上,有一小物块在与容器最低点P相距L的C点由静止无摩擦滑下,则物块自静止下滑到第二次通过P点时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若此装置放在以加速度a向上运动的实验舱中,上述所求的时间又是多少?
  解析 本题中的小物块是在重力、弹力作用下做变速曲线运动,我们若抓住物体受力做θ<5°往复运动的本质特征,便可以进行模型等效,即把小物块在凹球面上的运动等效为单摆模型.
  得到P′=R(R-r)2r-R,
  又因为qq1=|P||P′|=(R-r)(R-2r)R(R-r)=R-2rR,
  解得q1=RR-2rq.
  该题属于物理竞赛题,采用的力学与光学原理的类比法进行求解.
  2 学科之间的类比
  例3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地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而使太阳发光,在整个过程中,太阳的质量在不断减小.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若干年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情况与现在相比
  A.运动半径变大 B.运动周期变大
  C.运动速率变大 D.运动角速度变大
  解析一 A选项是判断该题的关键.如果太阳质量不变,线速度v正好能够满足万有引力提供需要的向心力.可是太阳质量变小了,万有引力就变小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向心力就比万有引力大了.地球就做离心运动了,也就离太阳越来越远了.所以运动半径变大,故A正确.B选项,地球跑远了,同时是在背离太阳做负功的,这个时候动能转化为势能,所以速率变小了.同时半径又变大了,根据ω=v/r,所以角速度就变小了,根据T=2πr/v所以周期就变长了.故B正确,C错误,D错误.故选A、B.
  解析二 高中化学上比较钠和镁的半径是很容易的,几乎所有学生在学习天体运动之前都已经知道了rNa>rMg,而且很明确这个半径由核外电子到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决定(卢瑟福模型)那么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我们将太阳看成原子核,地球看成核外电子,二者间的万有引力类比于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吸引力,那么太阳质量变小的过程就是由Mg到Na的过程,半径变大.即题中的A项正确,然后根据v=GMr可知,在M减小,r增大时,v是减小的,B正确.同样通过公式判断C错误,D错误.故选A、B.
  本题的困难之处在于,v、ω、r、T甚至M都发生了变化,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思维容易发生混乱.因此判断r的变化情况成了解决该题的关键.解析一中采用的是离心运动的方法,但此方法需要解释线速度v在中心天体变化质量变化的瞬间是不变的,然后随着r的增加再应用公式v=GMr判断v变小,这样无形地增加了本题的难度,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思维混乱.另外解析一中在判断B选项时通过能量的角度进行解题,对初学天体运动的学生是无法全部达成的(必修2天体运动在能量守恒定律之前).
  综上所述,类比法在解题中的应用的目的在于将陌生题转化成熟悉的题目,将思维过程复杂的题目转化为思维过程简单或者学生在平时已经思考成熟的题目.类比思维的应用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知识点之间串联得更顺畅,从而大大提高解题效率.类比法的范畴很广,高中物理的类比法除了可以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将一个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概念进行类比,从而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课间交流中常听同行们谈到这样一个现象:一道题、一个概念、一个实验,明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觉得本该如此的一个事实,而且老师在讲课时,自己觉得讲得很到位,很科学,很规范,可教学效果就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脸上却不见那种喜获新知的成就感.是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成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是觉得没什么,但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建立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会无
问题 两小物块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块A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α、β时,如图1所示.求物块B的运动速度vB(绳始终有拉力).  方法一:常规方法  1.选择 “连接点”.该点必须是同时参与平动和转动的点.2.判断该点的合速度.即为方向绐终不变的速度,或为该点实际运动的速度.3.再分析该点参与了哪两个运动.  解析 A、B两物块通过绳相连接,且两
随着微课、电子白板、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板书或根本不写板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大段文字的多媒体课件.现代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教育学家韩作黎先生说:“教师的板书应练得又
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中有“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样一句歌词,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一个能力缺失,把它叫作“细小问题显身手”,就是在平时练习的一些小题中,学生会经常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由以下题目来分析这一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1 kg、长L=0.8 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现用F=5 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
素质教育一直致力于倡导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智慧与师爱建构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主动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
物块在小车上滑动类问题(本文简称“滑块木板模型”)是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高考中也多次出现,如2014年江苏卷第8题,2013年江苏卷中由惯性演示实验改编的第14题,2010年重庆卷第25题等.这类问题变化多、难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教师讲解此类问题有所裨益.  1 滑块木板模型的特征  (1)组成:此模型通常由长木板(或小车)与滑块组
课堂提问一直是课堂改革的焦点话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各学校也相应的展开变革.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沟通的桥梁,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有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终身发展均具
拿破仑可以说是人尽皆知.拿破仑曾使整个欧洲在他脚下发抖,欧洲各国的君主都不得不对这位“科西嘉的暴发户”俯首称臣,恭维有加.但这位声名显赫的“战神”最终却被囚圣赫罗那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直观反应某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经常画出(U-I或I-U图象).对于电阻的U-I或I-U图象,若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其电阻不变,称为线性元件.若不过原点或是曲线,则电阻随电压变化,为非线性元件.  若电阻变化的导体接到一个恒定的电源上(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不变),就无法直接用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来求.若导体电阻不变,而接到一个电动势恒定、电源内阻变化的电源上,依然无法直接用闭合
一直以来,高中物理都是学生“谈虎色变”的学科,大多数学生感觉无力难学,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物理难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得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忽视了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和学习.因为不论试题类型是什么样,题目多么得新颖,教育改革如何深入与变化,物理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永远不变,这是解决物理问题最根本的东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