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在于:它表现的是人物的飞动和飞动中的节奏、韵律。在视觉上得到调和、平衡,使洞窟富有生气。飞天艺术的灵魂在“飞”,飞动感的创造与表现是飞天艺术的关键。
【关键词】敦煌文化 丝绸之路 敦煌飞天 文化传承
丝绸之路为世人所熟悉,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为耀眼夺目,它的神秘而广博的内涵,丰富而精美的历史遗存,千百年来,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对他的注目相望,敦煌承载了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延续了万古文化的血脉,它向我们形象地再现历史,讲述了一段千年故事。进入西域的一个最后边关重镇,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起始,也是西域各国商人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关口,记载着中外文化交流所创造的记载着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伟大奇迹。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这一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化与艺术曾继承、发展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的辉煌。同时又是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相互撞击、相互吸收而结合的结果。敦煌是遥遥万里“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但我们不能将“丝绸之路”仅仅理解为丝绸贸易,从它开通之日就已经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艺术、生产和生活方式传播的文明之路。可以说,敦煌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融合交往及当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汇合、扩散地之一。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至中国。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佛教艺术图像,飞天就是其中最令人喜爱的形象。飞天,出自古老印度神话。据佛经记载,为乾闼婆和紧那罗二神的衍变。乾闼婆, 梵文Gandharva 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她周身散发着香气,故又叫香音神。紧那罗也是梵文Kipnara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按佛经所讲,飞天有三项职能:一为礼拜供奉;二为散花施香;三为歌舞伎乐。飞天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经过嫁接、开花、结果,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其中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最为著名,它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和象征。飞天这个题材,从敦煌建窟伊始就出现在壁画中。从十六国至元代(公元366年—公元1368年),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据统计,仅莫高窟492 个洞窟中就有270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图像,合计4500余身。敦煌飞天跨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风格最典型、艺术价值最高。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的形象,融合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飞天。艺术效果早已超越了原本宗教的范围,把人们引向——天宫琼宇、星驰云涌、天乐齐鸣、仙女翩翩的虚幻浪漫世界。
飞天这种古老的宗教艺术,流传至广,久经千余年而不衰,当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唯有人体具有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优美的特色。人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有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正是我国古代的人体造型艺术。古代画家抓住这个题材,运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把飞天形体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就能熟练地运用浪漫主义写实手法,以高度概括的流动线条,虚实、动静的对比,丰富绚丽的色彩和装饰夸张的形态,表现出飞天的那种灵动优美的韵律和飞腾向上的力量。把拥有美好的寓意、俊美秀丽的形体、飘逸潇洒的飞姿,这样一个完美的飞天艺术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飞天的飞动造型,是通过人物形体的变化,如身体的翻转、扭曲,四肢的伸展、摆动,衣裙飘带的走势,背景纹样的流动感等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具有流动的意态,从而体现出由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动态之美,体现出飞翔的节奏与韵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形象、姿态和形式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敦煌飞天艺术日臻成熟,简练的线条更富于韵律感,飘带更加灵动多变。人物造型面颊圆润、体态丰腴、动态豪迈有力、神采昂扬飘逸,充分地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审美理想。它不愧是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典范。它的博大与精深,至今仍折射着夺目的历史光辉。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仍将为世人所喜爱;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丰富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谢得生.敦煌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J].敦煌研究,2001(2):13-14,18-20.
[2]高阳.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J].敦煌研究,2005(6)55-59.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文学版社,1954.
【关键词】敦煌文化 丝绸之路 敦煌飞天 文化传承
丝绸之路为世人所熟悉,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为耀眼夺目,它的神秘而广博的内涵,丰富而精美的历史遗存,千百年来,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对他的注目相望,敦煌承载了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延续了万古文化的血脉,它向我们形象地再现历史,讲述了一段千年故事。进入西域的一个最后边关重镇,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起始,也是西域各国商人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关口,记载着中外文化交流所创造的记载着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伟大奇迹。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这一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化与艺术曾继承、发展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的辉煌。同时又是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相互撞击、相互吸收而结合的结果。敦煌是遥遥万里“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但我们不能将“丝绸之路”仅仅理解为丝绸贸易,从它开通之日就已经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艺术、生产和生活方式传播的文明之路。可以说,敦煌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融合交往及当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汇合、扩散地之一。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至中国。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佛教艺术图像,飞天就是其中最令人喜爱的形象。飞天,出自古老印度神话。据佛经记载,为乾闼婆和紧那罗二神的衍变。乾闼婆, 梵文Gandharva 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她周身散发着香气,故又叫香音神。紧那罗也是梵文Kipnara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按佛经所讲,飞天有三项职能:一为礼拜供奉;二为散花施香;三为歌舞伎乐。飞天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经过嫁接、开花、结果,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其中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最为著名,它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和象征。飞天这个题材,从敦煌建窟伊始就出现在壁画中。从十六国至元代(公元366年—公元1368年),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据统计,仅莫高窟492 个洞窟中就有270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图像,合计4500余身。敦煌飞天跨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风格最典型、艺术价值最高。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的形象,融合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飞天。艺术效果早已超越了原本宗教的范围,把人们引向——天宫琼宇、星驰云涌、天乐齐鸣、仙女翩翩的虚幻浪漫世界。
飞天这种古老的宗教艺术,流传至广,久经千余年而不衰,当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唯有人体具有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优美的特色。人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有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正是我国古代的人体造型艺术。古代画家抓住这个题材,运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把飞天形体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就能熟练地运用浪漫主义写实手法,以高度概括的流动线条,虚实、动静的对比,丰富绚丽的色彩和装饰夸张的形态,表现出飞天的那种灵动优美的韵律和飞腾向上的力量。把拥有美好的寓意、俊美秀丽的形体、飘逸潇洒的飞姿,这样一个完美的飞天艺术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飞天的飞动造型,是通过人物形体的变化,如身体的翻转、扭曲,四肢的伸展、摆动,衣裙飘带的走势,背景纹样的流动感等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具有流动的意态,从而体现出由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动态之美,体现出飞翔的节奏与韵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形象、姿态和形式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敦煌飞天艺术日臻成熟,简练的线条更富于韵律感,飘带更加灵动多变。人物造型面颊圆润、体态丰腴、动态豪迈有力、神采昂扬飘逸,充分地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审美理想。它不愧是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典范。它的博大与精深,至今仍折射着夺目的历史光辉。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仍将为世人所喜爱;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丰富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谢得生.敦煌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J].敦煌研究,2001(2):13-14,18-20.
[2]高阳.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J].敦煌研究,2005(6)55-59.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文学版社,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