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里的小仪式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老伴七十大寿那天早上,正是寒冬时节。
  我一贯早起,拿出头天买来的一束扶郎花,姹紫嫣红甚有活力,插好;再拿出生日礼物:红色跑步鞋、红色的新年手账,当然还有每年一封手写的信。
  把这些都放在最醒目的餐桌上面,候着。一般他会睡到自然醒,用膳。那天也是,起来出了卧室就看见了。不动声色习以为常,看完了信,说:谢谢老婆,小同学心真细。
  然后,撤台,开饭,开始新一天。
  70岁的生日仪式结束了,虽简单虽随意,但小仪式也是仪式。并且小仪式多是给自己的,不似大仪式,多数是做给别人看。所以特别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人家观看的意见和评价。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这个理念非常聪明。再大的时代,恢宏到伟大,我们切实的饮食男女只能取一瓢饮。所以期待国泰民安,没有争战和天灾,稳稳妥妥地把自家小日子过好。
  但在小日子里做大仪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形式这些年很被追捧。
  先是婚礼越做越大,越来越有仪式感。有些比西方还西方、还欧化。有些则走复古路线,回到汉朝礼俗。但一定是比汉朝还表面文章和仪式感强。毕竟汉朝那会儿没这些声光电高科技啥的啊。
  然后生子满月生日金婚银婚纸婚棉婚……一系列的纪念日缺一不可都要仪式都要聚会都要庆贺的啊。敏感的市场抓住了这所有需求,各种私事仪式高大上,浪漫得不真实,感动得稀里哗啦。有时看到晕,心里则盘算着:这得要多少钱那?
  办仪式的花钱,参加的也不能空手啊。各种仪式参与频度高的人,心里都会叫苦不迭。不去吧,失礼;去吧,实在囊中羞涩感觉不舒适。如果说,婚庆是礼尚往来,大家互相庆贺和礼尚,但别的私事就……红包真的包得有些使人肝颤胆颤手颤啊。
  旁观之后感觉,很多私家的事儿,真的没必要兴师动众。得了宝宝庆贺生日这婚那婚几十大寿……都是自己家的事,自己的大事也是自己家的,别人来不舒适也不合适。我们都是小家小户的日子,小日子的小仪式就好了就够了。
  不惊扰别人,也不仅是礼尚中的礼节,还是保有私密。自己日子自己过,很多情感是不分享的。
  老伴生日之前,我问:你想和谁过七十大寿?他毫不犹豫说,“自己过啊”!于是我们就这么着开始了70岁的日子。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小日子做小仪式,小仪式是自己小日子的,因此更真实也更温情。常常我们重视那些大事件大人物大环境,但很多事和人与自己家的小生活小日子没有半毛关系。反而被我们忽视的小日子的小仪式小温情,却切实带给我们幸福感受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里的小仪式不做何必去做大仪式,话看着有点牵强,但道理都大差不差吧。每天看到社交媒体大家转发“70岁活出30岁的样”那类关注人家生活的文字,心里都會想:大家目前的样子是几十岁呢?
  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经常给小日子加点小佐料,而不是用人家的日子当佐料,这似乎便是我们应该的状态。
  我不会养花,因此家里会常买些鲜切花,老伴生日买的扶郎花,也叫非洲菊,很常见,批发市场一元一支。买这束花也是感觉寓意很好。
  这花不是很经时候,几天就枯萎了。好看的东西很多都转瞬即逝。世间值得珍惜的事物和人,也都这样。
  且行且珍惜的话,每天说说也不多。
  至于仪式这东西呢,大仪式有大仪式的气派,一辈子似乎应该有值得记忆的大仪式;小仪式则有小仪式的情调,会给日子增添趣味。
  但生活的仪式感和仪式是不可或缺的。小大由之,自选。
其他文献
第一次相亲时,我刚高中毕业。我妈说隔壁村有个小伙子不错,在部队里刚回来探亲,你大姐是他邻居,想介绍你们认识下。我说我还这么小呢,你就这么急着把我嫁了?不去!我妈说,你小?你还小?你看村里哪个还比你大?别人都有婆家了……再说了,你不急着嫁你干嘛在学校谈恋爱?我本来还想辩解,但她最后这句话太给力了,堵得我一句话说不出来。  当时是下午,我刚午睡醒来。于是带着一股气,顶着因为刚睡醒,弄得像鸡窝一样的发型
期刊
Q:  我和我老公结婚3年,月薪都不低,但晚上和周末加班是常事。我脾气比较急,做事情喜欢怎么效率最高怎么来,所以坚持请了钟点工来打扫。老公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好人,也很疼我,家里剩下的事情大多都是他做的。虽然我很爱我老公,但时不时会因为他做事情慢吞吞效率低还做不好而无语甚至冒火。  最近我老公堂哥来,拜托我老公买10包我们这边的特产。我老公请了半天假,花了6个半小时,排到下午两点半才买到。然后我老公和
期刊
如果在长江以南坐上一辆北行的列车,窗外出现了数只灰白点在颓墙侧、荒地里寻寻觅觅,中原就到了。但羊的家乡在西北。  我第一次看见羊,是小时路过秦岭,左边是山壁峭拔而起,右边是低伏的河床,浅水在鹅卵石面上汩汩地过,河岸上是结着青果的核桃树,农民跟在涌动的羊群后面, 挨挨擦擦挤满了一段路。对羊肉的深刻印象却是由北京始,不用说,是因为涮羊肉。  值严冬,天阴欲雪。呼朋唤友,聚于小馆。小馆内热气蒸腾,老板腆
期刊
最近迷上了朗诵,也学着主持人的音韵读了一首乾隆的复字诗:“春光春风春景和,春人路上唱春歌。春日临窗写春字,春闺女子绣春罗。”  “像发春。”康娇点评。  恨得咬牙,但确实感到那个“春”字没有读好,于是再读一遍。  “这回不像发春了。”哈哈,终于得到康娇的肯定。  “那像什么?”  “像叫春。”  康娇一回家,就把脚往上一抬:“老公,漂亮吗?”  又是鞋子。“你又乱花钱了吧,家里都那么多了……”  
期刊
可可今年26岁,不尴不尬的年纪,老家同学工作相亲结婚怀孕生娃一条龙作业完毕,过起了标配的人生。自己自读书起便在一线城市,从开始的格格不入,不知所措,到如今的早九晚五,还是不知所措。  男朋友一个接一个地谈,更新的虽然不勤但是衔接紧密。为什么呢?从大学毕业之后可可就想早日嫁人生子,住进不再侵占一半工资的出租房,遇到知冷热的人,一起供个小房子,踏踏实实窝在一起。  可惜事与愿违,要么可可的温柔贤淑抵不
期刊
从2011年确诊患有肺气肿至今,父亲与肺病相处,已经5年多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相伴的时间应该不止于此。病根可能早已种下,只是严重到住院并诊断,花费了漫长的时间而已。  追溯一下,父亲得肺病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事。从1982年起,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跟圆盘电锯相处。他那片小小的木材来料加工地,整日机器嘶鸣,锯末纷飞,粗粗细细的粉尘常年在空中飘荡。没有活儿的间隙,他又要修整锯条,将锯条锯齿朝上围成一
期刊
清人袁牧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  作为一只吃货,需有味觉敏锐的口感。而作为一个在意“食而知其味”这件事的厨娘,有一只两只用得顺手的砂罐或是砂锅,则是必须的工作道具。  在说到我手边这只现任砂锅之前,还是想先说说它的前任,早年不得已殉职的那一只砂锅。  当初在旧金山湾区某个小型华人超市卖锅碗瓢盆的货架上初见前任砂锅时
期刊
有句话叫“君子远庖厨”,好些懒得下厨的男人爱拿这句话当托词,其实这话原意并不是下了厨房就失了男子气概。就像曹操,风云一世,临死前叨叨着分香卖履,婆婆妈妈地死去也不影响他被后人定性为“枭雄”,铁汉柔情反而让人动容。我周围一干女性同胞认为男人时不时下下厨,不仅不失男子气概,而且让人觉得接地气、有人情味。再说厨房里的事不管是谁都该略通一二,这是一种生存技能,明显能提高生活质量。  厨房里的男人,除去男厨
期刊
4  这时传来金枪鱼罐头的消息。我想象某一天使用那些罐头,这使我觉得非常愉快。当然,使用罐头得非常注意。我决不想让鲁道尔夫和我误食。如果我决定使用金枪鱼罐头,我要如何做呢?当然,我决不会真干的,我只是假设而已。在侦探小说中,用食品毒死人经常会出错,该死的人没有被毒死,不相干的人反而被毒死了。啊,这事情真是荒唐。我又不是杀人犯。  如果不是由于客厅窗帘,我可能永远也只是想想而已。窗帘已经用了20年了
期刊
有几年我迷恋收集古董瓷器,每逢周末就到英雄山大集上瞎转悠,也试着买点老古董。此前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自认为对历代瓷器特征、款识,不能说烂熟于胸,也基本能够把握;但真正面对实物,最初依然感到茫然。你想想,人家仿,仿的就是这些特征;仿得不像那是本事不够,认不出来那是自己眼力不够。  上世纪90年代,大集上还真有真东西,不像现在,几乎全是新仿的;那时候是真假参半,不过真假参半也挺麻烦,考较的就是眼力。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