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至今,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法制化办学的轨道。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背景下,本文试从“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10+1”合作办学的案例分析,在北部湾经济区域特定背景下,面向东盟“10+1”重构国内外办学的理念、模式、举措及相关问题思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合作办学 跨国工学结合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issue of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our country’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has been tracing the track of running the schools on the legal basis. This article lays it very root on the environment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by promoting applying study to work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under the model of “applying study to work internationally”, we are urging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model, move and the related consider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especially within the circumstance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and dealing with the “10+1” ASEAN. Our arguments are ground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on running between “10+1” ASEAN and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one of the Chinese first 28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Applying Study to Work InternationallyCourse System Educational Reform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此种异体植入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必然有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之处。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总况
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为高职院校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近十年来,伴随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日益扩大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是健康、有序、平稳的,现已形成一批较高品质、有一定专业特色、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中方办学自主权、外方教学质量监管、中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质量体系认证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接东盟“10+1”人才需求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着东盟“10+1”机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资料显示: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的人才总量约为139500人;到2015年,这三项人才总量需求约为179700人。这意味着既懂东盟国家语言,又熟悉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市场和用人企业的“香饽饽”。
(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基础
有着面向市场办学25年历史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早期全日制“职业大学”之一。近五年来,在采用市场多元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拓展国际教育资源办学、探索工学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诸多实践探索,与东盟国家1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跨国工学结合”是学院多年来实践“订单培养”、“校企全程合作”、“产学融合”等多种开放办学模式中的一种较典型模式,在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研究模式
“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高职院校与国内合作企业、国外合作院校与国外合作企业“四方”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开放性高职教育模式,其本质是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办学,是教学在地点、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等组织形式在国外的有效延伸。(见图1)
图1跨国工学结合模式
(一)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资源
整合与东盟国家院校在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环境等教学资源及合作企业在设备、技术、环境等社会资源,“四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与建设立体化教材,共同构建突出学生国际化技能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小组由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合作院校交流的国外教师、国内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国内课程专家共同组成,共同进行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设计及课程评价标准建构,并吸收国外合作企业意见,构建适应“跨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课程体系,形成国内基础学习领域、语言与专业学习领域、职业拓展领域和国外语言强化训练、国外文化和专业适应训练及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更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
3.课程实施
课程教学安排实行“2+1”模式,即前2年学生在国内学习包括语言和专业在内的基础课程和一般专业课程,以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第四学期以隔周交替的方式到国内合作企业专业实习,在两种环境下完成基础习训、专业专项习训、职业初步实习三个主要实践环节的职业能力训练。最后1年到国外学习完成专业拓展和顶岗实习两个环节,即半年在国外合作高校学习训练语言、国外历史文化、礼仪社交、政治经济、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进行语言熟练应用、语言国文化学习和专业拓展学习训练;半年在国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两种环境下的学习、实习交替进行。
4.课程评价
在中外研究比较视野下,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的课程评价,同样应置于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中,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三个评价指标维度,同时适当参照并引进合作企业的企业评价机制。
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详见图2。
图2 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跨国合作的教学改革
1.跨国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创建
实践教学环节最能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中,以多元投资模式和“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创建国内与国外专业学习实训基地。国际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东盟国家内各种不同的学习训练环境,为培养学生国际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2.国际化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打造
针对跨国工学结合,以“互通、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人才与环境资源优势,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由两国合作院校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国际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国内教师(含外教)主教理论课程,负责制定专业方案及开发课程;兼职教师(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专业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通过院校企业“四方”介入制定教学计划和参与课程改革,以教学专项业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共同开发课程、共研教改项目、文化交流学习、社会服务等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师资队伍中学院教师占58.2%、来自国内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占23.8%、国外合作院校教师占10%、国外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占8%。
3.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强化
学院与国内合作企业、国外合作院校、国外合作企业“四方”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具有良好职场氛围的学院模拟仿真环境、国内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真实环境、国外合作院校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国外企业的岗位实习环境等四种综合职业能力习训场,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交替安排学生到学院与国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国际环境适应能力、职业工作应变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
4.教学管理
通过“四方”组合的合作办学委员会,以“共建、共享、共管、互惠”为原则,采用双方互派教师、全程监控、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制定考评标准与体系、共同监控管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实训(实习)结果;教学方法上,探索异国文化背景与别国企业工作氛围下四种环境合作培养人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尤其是健全共同管理学生学习、实训、实验、实习的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在留学院校和实习企业的四种学习训练环境下的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能满足学生
成才与用人单位需求。
三、相关思考
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视角,在北部湾经济区域特定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10+1”合作办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一时半会无法解决的问题。
1.合作国院校之间的交流磨合
由于合作国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差异,合作国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认识差异性还很大,给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和合作内涵深化带来一定困难,势必影响彼此合作的深度和成效,这种交流磨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客观存在。
2.合作企业难觅的现实困境
受困于合作院校所在东盟国家可开发、可合作的社会资源限制,寻求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一是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状况紧密相关,二是所涉企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观念与认识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企业怕增加经营负担亦是很重要的担心顾虑。归结于一点,合作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互赢性”。
3.现行办学环境的支持乏力
国家于2003年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7年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均给予中外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政策与环境支持。但在扩大与深入交流合作的问题上,国家或地方尚缺乏相对宽松与灵活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
4.办学成本过大的忧思顾虑
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怎样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无外乎均围绕着如何培养高质量跨国高技能人才为中心进行。但是,在社会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尚为稀缺的当下,在涉及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国内外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状况中,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异地管理监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育成本,教学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矛盾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朱倩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2):79-80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8年02月21日10:35:18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4] 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6] 周旺.“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9).
[7]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作者简介:
刁瑜(1976—),女(汉族),广东梅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高职课程管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合作办学 跨国工学结合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issue of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our country’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has been tracing the track of running the schools on the legal basis. This article lays it very root on the environment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by promoting applying study to work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under the model of “applying study to work internationally”, we are urging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model, move and the related consider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especially within the circumstance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and dealing with the “10+1” ASEAN. Our arguments are ground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on running between “10+1” ASEAN and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one of the Chinese first 28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Applying Study to Work InternationallyCourse System Educational Reform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此种异体植入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必然有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之处。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总况
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为高职院校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近十年来,伴随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日益扩大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是健康、有序、平稳的,现已形成一批较高品质、有一定专业特色、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中方办学自主权、外方教学质量监管、中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质量体系认证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接东盟“10+1”人才需求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着东盟“10+1”机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资料显示: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的人才总量约为139500人;到2015年,这三项人才总量需求约为179700人。这意味着既懂东盟国家语言,又熟悉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市场和用人企业的“香饽饽”。
(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基础
有着面向市场办学25年历史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早期全日制“职业大学”之一。近五年来,在采用市场多元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拓展国际教育资源办学、探索工学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诸多实践探索,与东盟国家1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跨国工学结合”是学院多年来实践“订单培养”、“校企全程合作”、“产学融合”等多种开放办学模式中的一种较典型模式,在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研究模式
“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高职院校与国内合作企业、国外合作院校与国外合作企业“四方”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开放性高职教育模式,其本质是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办学,是教学在地点、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等组织形式在国外的有效延伸。(见图1)
图1跨国工学结合模式
(一)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资源
整合与东盟国家院校在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环境等教学资源及合作企业在设备、技术、环境等社会资源,“四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与建设立体化教材,共同构建突出学生国际化技能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小组由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合作院校交流的国外教师、国内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国内课程专家共同组成,共同进行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设计及课程评价标准建构,并吸收国外合作企业意见,构建适应“跨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课程体系,形成国内基础学习领域、语言与专业学习领域、职业拓展领域和国外语言强化训练、国外文化和专业适应训练及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更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
3.课程实施
课程教学安排实行“2+1”模式,即前2年学生在国内学习包括语言和专业在内的基础课程和一般专业课程,以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第四学期以隔周交替的方式到国内合作企业专业实习,在两种环境下完成基础习训、专业专项习训、职业初步实习三个主要实践环节的职业能力训练。最后1年到国外学习完成专业拓展和顶岗实习两个环节,即半年在国外合作高校学习训练语言、国外历史文化、礼仪社交、政治经济、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进行语言熟练应用、语言国文化学习和专业拓展学习训练;半年在国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两种环境下的学习、实习交替进行。
4.课程评价
在中外研究比较视野下,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的课程评价,同样应置于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中,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三个评价指标维度,同时适当参照并引进合作企业的企业评价机制。
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详见图2。
图2 跨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跨国合作的教学改革
1.跨国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创建
实践教学环节最能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中,以多元投资模式和“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创建国内与国外专业学习实训基地。国际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东盟国家内各种不同的学习训练环境,为培养学生国际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2.国际化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打造
针对跨国工学结合,以“互通、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人才与环境资源优势,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由两国合作院校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国际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国内教师(含外教)主教理论课程,负责制定专业方案及开发课程;兼职教师(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专业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通过院校企业“四方”介入制定教学计划和参与课程改革,以教学专项业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共同开发课程、共研教改项目、文化交流学习、社会服务等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师资队伍中学院教师占58.2%、来自国内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占23.8%、国外合作院校教师占10%、国外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占8%。
3.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强化
学院与国内合作企业、国外合作院校、国外合作企业“四方”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具有良好职场氛围的学院模拟仿真环境、国内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真实环境、国外合作院校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国外企业的岗位实习环境等四种综合职业能力习训场,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交替安排学生到学院与国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国际环境适应能力、职业工作应变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
4.教学管理
通过“四方”组合的合作办学委员会,以“共建、共享、共管、互惠”为原则,采用双方互派教师、全程监控、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制定考评标准与体系、共同监控管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实训(实习)结果;教学方法上,探索异国文化背景与别国企业工作氛围下四种环境合作培养人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尤其是健全共同管理学生学习、实训、实验、实习的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在留学院校和实习企业的四种学习训练环境下的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能满足学生
成才与用人单位需求。
三、相关思考
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视角,在北部湾经济区域特定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10+1”合作办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一时半会无法解决的问题。
1.合作国院校之间的交流磨合
由于合作国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差异,合作国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认识差异性还很大,给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和合作内涵深化带来一定困难,势必影响彼此合作的深度和成效,这种交流磨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客观存在。
2.合作企业难觅的现实困境
受困于合作院校所在东盟国家可开发、可合作的社会资源限制,寻求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一是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状况紧密相关,二是所涉企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观念与认识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企业怕增加经营负担亦是很重要的担心顾虑。归结于一点,合作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互赢性”。
3.现行办学环境的支持乏力
国家于2003年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7年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均给予中外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政策与环境支持。但在扩大与深入交流合作的问题上,国家或地方尚缺乏相对宽松与灵活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
4.办学成本过大的忧思顾虑
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怎样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无外乎均围绕着如何培养高质量跨国高技能人才为中心进行。但是,在社会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尚为稀缺的当下,在涉及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国内外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状况中,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异地管理监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育成本,教学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矛盾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朱倩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2):79-80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8年02月21日10:35:18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4] 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6] 周旺.“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9).
[7]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作者简介:
刁瑜(1976—),女(汉族),广东梅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高职课程管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