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了高校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由思政课教学部门实施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模式,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统一的思想教育大实践模式。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但至今思政课仍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表现在无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体系、无规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导致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尽快构建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第一,建立高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正确理解并准确定位。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了解社会和国情为抓手,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性质既不同于某一专业技术技能的操作与训练,也不等同于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而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属于教学活动,后者属于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广阔得多,思政课包括其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和阵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以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使其压力过大、任务过重、人员不足、时间有限、经费缺乏等,导致实践效果不佳,也不能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但也不能割断两者的联系,否则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有机衔接,甚至发生冲突。
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既以思政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又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2]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应是统一的,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开展,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做”。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感知性实践教学,即学生不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而是间接地感受现实。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热点问题探讨、案例分析、表演、观看影视资料等。学生课后撰写论文、制作PPT,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手工制作等体验式活动。二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专题社会活动,体现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社区宣传、服务等形式,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和活动体会,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去观察社会,感悟现实,解除困惑,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这种模式主要由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实施。我院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统一,构建思想教育大实践模式。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人数多,包括所有专业的学生;二是内容广,涵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和党建等各个方面,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教师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教学资源,一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现有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活动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烈士陵园等),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理性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通过这些途径,构建思想教育“大实践”模式,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式多样、精心组织、分工协作、统筹安排,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而且可缓解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间不够、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
构建“大实践”模式的关键是各部门的分工和协调。为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序进行,建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思政课教学单位和各院系以及团委、学工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及实施方案细则,确保实践形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工作任务下达给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高效完成相应的工作计划,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制度上、经费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2]李宗玲、姜献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1)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但至今思政课仍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表现在无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体系、无规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导致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尽快构建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第一,建立高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正确理解并准确定位。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了解社会和国情为抓手,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性质既不同于某一专业技术技能的操作与训练,也不等同于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而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属于教学活动,后者属于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广阔得多,思政课包括其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和阵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以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使其压力过大、任务过重、人员不足、时间有限、经费缺乏等,导致实践效果不佳,也不能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但也不能割断两者的联系,否则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有机衔接,甚至发生冲突。
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既以思政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又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2]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应是统一的,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开展,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做”。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感知性实践教学,即学生不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而是间接地感受现实。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热点问题探讨、案例分析、表演、观看影视资料等。学生课后撰写论文、制作PPT,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手工制作等体验式活动。二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专题社会活动,体现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社区宣传、服务等形式,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和活动体会,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去观察社会,感悟现实,解除困惑,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这种模式主要由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实施。我院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统一,构建思想教育大实践模式。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人数多,包括所有专业的学生;二是内容广,涵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和党建等各个方面,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教师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教学资源,一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现有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活动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烈士陵园等),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理性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通过这些途径,构建思想教育“大实践”模式,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式多样、精心组织、分工协作、统筹安排,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而且可缓解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间不够、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
构建“大实践”模式的关键是各部门的分工和协调。为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序进行,建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思政课教学单位和各院系以及团委、学工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及实施方案细则,确保实践形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工作任务下达给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高效完成相应的工作计划,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制度上、经费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2]李宗玲、姜献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