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崭新的2004年,回眸刚刚逝去的2003年,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新”字:不仅仅是新年新人新气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国家从上到下,一股股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司法体制创新的清新之风迎面扑来,让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也感到了震撼。权威人士称,过去的一年,从深层次思考,是体制创新鼓足了劲发力的一年,也是老百姓在体制创新中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施政风貌焕然一新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来,其施政风格充分体现出亲民、务实、廉政、高效的新特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话,已成为群众记忆深刻的“名言。”
胡锦涛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在落实“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国务院废止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收容遣送”,改行“救助管理”,颁布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制止以行政手段摊派报刊发行;公安部、司法部、高检、高法等部门率先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措施,叫响“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口号,清理超期羁押、禁止暴力行政等等,这都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
人们注意到,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三项主要议程中,首要一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表明,中央政治局要就自身履行职责的情况,主动向中央全会汇报,以此接受全党的监督。中共中央党校党章和党建问题的权威专家叶笃初教授指出,这一重大举措显示了新的中央领导人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决心,它将在事实上开启先河,为全党各级地方委员会逐步扩大民主实践提供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必将使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沿着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紧紧抓住政治体制改革
“修宪”成为2003年最热的字眼之一。从我国1982年颁布新宪法之后,修宪虽然进行过三次,但其间我国经济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再次修宪十分必要。修宪不仅对加强法制意义重大,而且对明确私有财产法律地位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意义都非同小可。
有专家指出,中共中央建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显示出我们党决心以更大的包容性吸纳新兴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不仅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为约束政府权力维护公民权利提供了法理保障。将有关“戒严”的名称改为“紧急状态”,旨在汲取非典教训扩大适用范围,与国际通行做法靠拢。把“政治文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明确写入宪法,则体现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取向。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腐败问题让人痛心疾首。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领导人施政1年多来,反腐成绩可圈可点,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彰显了中央打“大老虎”的魄力。同时,高层注重制度反腐,致力于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以根除腐败产生的根源。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建立巡视制度,专门对省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把巡视工作作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严惩贪官污吏的决心。即将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有人称,该条例将成反腐的“尚方宝剑”。
在2003年里,人们也欣慰地看到,在处理经济问题方面,新一届领导人表现出了刚柔兼济的驾驭能力。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下,我国领导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同时,灵活采取放松企业和居民用汇限制等一些积极措施,为人民币减压。对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新领导人讲求稳中求进,区别情况,不搞一刀切,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区域发展方面,新领导人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交相辉映,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从原则方针到具体政策的回旋空间中,新领导人运用政策工具,灵活弹性,因地制宜,得心应手,表现出了既讲原则又富弹性的经济调控艺术。
经济体制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体制创新至关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诸如国内市场的扩张、城乡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就业领域的开拓……都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来配合。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既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改革和体制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对过去党的文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和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保留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能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中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步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一个专题论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决定》的又一重要亮点。《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我国的其它各项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如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人们也清晰地看到,我国各级政府也在悄然转变着政府的职能。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即将实施,我们固有的审批经济体制将彻底改变,政府要从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角和运动员,真正变为服务员、裁判员,以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我们也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大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和人员正在得到精简。
司法体制改革浮出水面
种种迹象表明,一次自上而下的司法体制大改革来临了。2003年岁末,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消息表明,两院内部改革方案已经初步确定,近期有望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在2003年5月非典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各部门制定的方案难免有部门利益冲突,一时难以调和,这直接导致司法改革步伐迟滞。尽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但司法改革的步伐仍然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迈进。
2003年是创新的一年,是作风创新、行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一年。我们期盼,在2004年,这股创新之风越刮越强劲,从而带动中国走向更加辉煌!
施政风貌焕然一新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来,其施政风格充分体现出亲民、务实、廉政、高效的新特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话,已成为群众记忆深刻的“名言。”
胡锦涛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在落实“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国务院废止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收容遣送”,改行“救助管理”,颁布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制止以行政手段摊派报刊发行;公安部、司法部、高检、高法等部门率先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措施,叫响“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口号,清理超期羁押、禁止暴力行政等等,这都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
人们注意到,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三项主要议程中,首要一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表明,中央政治局要就自身履行职责的情况,主动向中央全会汇报,以此接受全党的监督。中共中央党校党章和党建问题的权威专家叶笃初教授指出,这一重大举措显示了新的中央领导人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决心,它将在事实上开启先河,为全党各级地方委员会逐步扩大民主实践提供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必将使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沿着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紧紧抓住政治体制改革
“修宪”成为2003年最热的字眼之一。从我国1982年颁布新宪法之后,修宪虽然进行过三次,但其间我国经济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再次修宪十分必要。修宪不仅对加强法制意义重大,而且对明确私有财产法律地位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意义都非同小可。
有专家指出,中共中央建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显示出我们党决心以更大的包容性吸纳新兴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不仅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为约束政府权力维护公民权利提供了法理保障。将有关“戒严”的名称改为“紧急状态”,旨在汲取非典教训扩大适用范围,与国际通行做法靠拢。把“政治文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明确写入宪法,则体现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取向。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腐败问题让人痛心疾首。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领导人施政1年多来,反腐成绩可圈可点,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彰显了中央打“大老虎”的魄力。同时,高层注重制度反腐,致力于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以根除腐败产生的根源。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建立巡视制度,专门对省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把巡视工作作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严惩贪官污吏的决心。即将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有人称,该条例将成反腐的“尚方宝剑”。
在2003年里,人们也欣慰地看到,在处理经济问题方面,新一届领导人表现出了刚柔兼济的驾驭能力。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下,我国领导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同时,灵活采取放松企业和居民用汇限制等一些积极措施,为人民币减压。对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新领导人讲求稳中求进,区别情况,不搞一刀切,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区域发展方面,新领导人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交相辉映,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从原则方针到具体政策的回旋空间中,新领导人运用政策工具,灵活弹性,因地制宜,得心应手,表现出了既讲原则又富弹性的经济调控艺术。
经济体制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体制创新至关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诸如国内市场的扩张、城乡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就业领域的开拓……都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来配合。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既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改革和体制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对过去党的文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和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保留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能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中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步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一个专题论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决定》的又一重要亮点。《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我国的其它各项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如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人们也清晰地看到,我国各级政府也在悄然转变着政府的职能。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即将实施,我们固有的审批经济体制将彻底改变,政府要从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角和运动员,真正变为服务员、裁判员,以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我们也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大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和人员正在得到精简。
司法体制改革浮出水面
种种迹象表明,一次自上而下的司法体制大改革来临了。2003年岁末,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消息表明,两院内部改革方案已经初步确定,近期有望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在2003年5月非典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各部门制定的方案难免有部门利益冲突,一时难以调和,这直接导致司法改革步伐迟滞。尽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但司法改革的步伐仍然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迈进。
2003年是创新的一年,是作风创新、行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一年。我们期盼,在2004年,这股创新之风越刮越强劲,从而带动中国走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