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程学习理念 探究高考复习策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高中新课改后的高考(下篇)
  
  2010年北京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地理、历史、政治赋分保持不变,三科均为100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教材多、知识点庞杂,又强调对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目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复习时要体现各科目之间的相关联系。下面分学科为大家具体阐述复习策略。
  
  ●地理
  
   透过地理基础知识,提炼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
  我们时常见到有的教师抱怨:复习时,我也注意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该记的都让学生记了,还进行了一遍遍的检测,为何学生在做地理综合题时,答案还是丢三落四、形散神离。有的教师将其归因于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就告诫学生审题时一定要圈画重点词;有的教师则将其归因于学生不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就反复强调答题角度并加以训练;还有的教师将其归因于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差,就强调答题时要说一句完整的话,让阅卷者看明白。难道,学生丢分的原因只是审题能力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吗?很显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根基”,而这个“根基”就是对地理学科本质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研究视角、思路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领学科的知识结构。
  高三的复习是对整个中学地理知识的阶段性总结,学生通过复习应把握住地理学科“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空间联系、区域”这些基本概念和“空间的、综合联系的、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以及从空间角度观察世界、认识区域特征、人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突出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从时间动态认识地区特征和人地演变过程,突出空间运动、空间演变;从空间相互作用认识世界,突出要素间相互作用、人地相互作用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思路。学生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分析问题的核心。
   发挥图像功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独特的研究视角,要求学生以地理空间概念为基础,通过空间想象并运用空间思维规律和方法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相关信息,地理图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三复习中应发挥如下三个功能。
  1.从单纯记忆地理事实性知识转变为建立空间概念。中国各省区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中的落实,不能只通过特殊形象去记忆,而要通过省区的经纬度位置、省区间相互位置关系,以及省区与大江大河、重要山脉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落实下去。再如,地球的内部圈层部分的知识,包括划分依据、划分出的圈层结构、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三个具体内容,可首先通过“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将每一圈层名称、范围、地壳、岩石圈等概念一一落实到图上,使概念空间化,然后再将“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附加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旁边,两张图涵盖了地球内部圈层的所有知识,让圈层间的层次关系、圈层划分与地震波波速间的关系更明显,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将图像还原成概念、规律的过程。
  2.将单一识记图像转变为整合图像,综合认识自然地理中的各种空间分布、结构、运动、演变规律。自然地理以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它的范围是地球的表层,即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在高三复习后,很多学生都无法建立起地球表层的空间概念,研究的各圈层的自然规律都是割裂的,更不能真正体会到内外力是如何相互作用于其上的。所以,复习完必修一后,教师应尝试着引领学生画图:首先,将带有各大洲轮廓的地球画在中间;其次,画出太阳系主要天体的分布、公转和太阳外层大气的分布情况,用以展示地球所处的安全稳定的外部宇宙环境;再次,将大气层垂直分层、太阳辐射在大气与地面间的转换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海水表层盐度、温度的分布规律分别画在地球两侧;最后,将世界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画在各大洲轮廓中,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每种气候旁边配以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显示其气候特征。这张图较完整地表达出了必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宇宙环境、自然环境、各圈层内部的自然规律,以及各圈层间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3.从将各地理要素落实到图像中,转变为以图像为依托对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分析。复习训练学生面对一个区域的图像,将各要素提取出来,分析说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区域特征、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看到一个地区河流、地形的分布特征,就应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看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地图,就应首先从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入手,然后找出该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人地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抓出该区域特征和影响区域特征形成的关键要素。
  
   把握好“三求”,让练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
  新课标倡导“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高考命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无论是课标的要求还是高考的要求,本质上都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练习的原则。
  1.求基础。求基础就是不做偏、怪、特别难的题。如2009年北京高考文综试卷第6题,要求学生借助“非洲西海岸19°S的表层海水温度随离海岸的距离变化的观测值”去判断该海域沿岸气候和洋流情况。题目考查的是多个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备单项扎实的基础知识、迁移能力和正确、连贯的思维链条。
  2.求变式。求变式就是要多角度考查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路径,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本质要素的理解。
  教学中,如果总用一张图,学生即使自己会画了,多半也是死记硬背的结果,图像一变,就暴露出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抓住原理、规律本质的东西,只是用他自己的小窍门将其生硬地记住了。如在学生会画教材上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图”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从极地上空投影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的剖面图让学生进行判断,发现部分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水循环、热力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洋流等原理性知识。复习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错误点,自己创造性地画出各种变式图,也可以将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相关变式图整理出来不断地考查学生,使得反映概念、原理、规律及其形成过程本质的属性更加突出,使知识转变为技能。
  3.求角度。求角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注重对一个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场景和题型中设问;二是要对知识的答题角度进行归纳,训练学生答题思路的准确性、连贯性,语言的科学、规范和简练,这在地理综合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强调一点,新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学习,复习时教师要打破模块界限,建构起反映学科本质的知识体系,并应以典型案例总结出用于分析、解答一般问题的方法,提升能力。例如,每年的地理36题都是以某个区域为案例,运用区域各自然要素综合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和在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形成的人文地理特征,从而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的学科特色和研究视角。同时,不同区县使用了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不同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可能不同,但反映地理学科本质的内容不变,所以复习时过分追求不同版本教材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表述,特别是花时间去补充另一版本的不同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
  
  ●历史
  经历了两年半新课程的“洗礼”,北京市即将迎来新课程的首次高考。山东省刘庆亮老师总结了10条新课程高考的特点:试卷多元化、考查主干知识、史学观念转变、学科价值观主导、贴近时代与社会、体现地域特色、突出能力立意、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采点采意相结合打分,这些分析将对北京教师的复习指导提供一些思路。笔者基于先行课改区和北京市近两年高考的情况,结合北京新课程教学的实际,对高考前夕的复习内容及方法提如下建议。
  1.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科学合理地整合两个版本教材的资源。在大纲版高考复习时,老师们只需按照《考试说明》落实教材知识即可,而在新课程复习中,则必须将《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互相参照。《考试说明》中的许多知识点表述笼统,而相应知识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则很具体。
  在如何处理两个版本教材的问题上,较理想的办法是以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为依据,整合两个版本教材,省时又高效,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岳麓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整合后的知识点:(1)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2)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3)形成首次大规模的国际劳动分工(非洲提供了黑奴劳动力、美洲提供了原料和贵金属、亚洲提供原料、欧洲提供工业产品);(4)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
  2.加强在通史体例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掌握好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把握好阶段特征。由于新课程按专题史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横向联系,学生不易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更不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这一点不仅在先行课改区的高考中有所暴露,在北京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的考试中也表现突出。因此,无论一轮复习时老师们是按通史还是按专题,在高考前夕都有必要继续强化按通史体例形成知识结构,使学生注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学生对横向知识间联系理解透彻,史实才能记得牢固,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准确,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3.以文明史、全球史、现代化等史观为指导,突出主干知识的讲与练。文明史、全球史、现代化等新的史学观念在课程标准及各版本教材中都明显体现,近几年的高考题也明显反映出新史观的指导。例如,2009年北京卷第16、17题,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考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明的经过与得失;第20至23题,从反思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按照新史观的指导,要重点突出中外历史上的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等知识的复习,这些主干知识常考不衰,一定要让学生记得扎实。此外还要注重运用新史观分析历史。如评价孙中山:从革命史观看,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从文明史观看,他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建设者,推动了民主、自由精神的发展;从现代化史观看,在他的领导下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从全球史观看,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关注与现实生活、时政热点相关的知识。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性,反映在高考命题中就是对现实生活及社会热点的考查。近年来,北京卷的考查方法是直接切入热点问题,对现实和热点问题做出深度的历史回应。2008年北京卷第40题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为情境考查人民军队的诞生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2009年北京卷对金融危机、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区域合作等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都有涉及。高考前,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抓热点:一是具有长效价值常考常新的热点,如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生态文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有效政府、关注民生、民族精神等;二是年度间(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国内外重大时事;三是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周年大事。
  5.关注社会生活史的复习。以往高考题中,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是冷点,出现频率较低。但是,近年来,在年鉴学派的影响下,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史学研究领域大大拓展。而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借鉴史学研究新成果,所以考查社会生活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一大特点。饮食、服饰、婚姻、教育、人口史、计量史学等知识在近两年各省高考题中都出现过。2008年江苏卷第21题,先是直接引用了年鉴学派史学家,也是“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的名言(具体内容略),再提供宋朝、清朝的风俗资料;2008年北京卷37题第1问,从百姓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意义等。社会生活史内容庞杂,复习时可将教材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梳理成不同层面的小专题。例如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可以按19世纪中叶、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四个历史时期,总结衣食住行和习俗变迁的原因及表现。另外,要注意对日记、书信、族谱、民谣、传说、文物、遗址及各种口述史料的收集,然后通过材料练习拓展教材上没有的社会生活史知识,如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岁时节日、地理方位、礼俗、称谓、皇帝年号谥号庙号等。
  6.关注北京地方史。体现地方特色是新课程高考的又一特点。2008年第18题以北京正阳门箭楼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第19题以《北京晚报》的停刊和复刊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2009年的第12、13题分别以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孔庙碑林中现存三块元代进士题名碑为情境,考查分封制和元朝民族融合。上述题目的共同特点是将北京历史文化遗迹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地方特点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就是直接考查北京地方史,所以,复习时可以把教材中的与北京地方史有关的知识按时间顺序一一列举,再组合成不同的小专题。
  
  ●政治
  2010年是北京市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的新高考开启之年。作为向新课程高考过渡的2009年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命题在继承自主命题六年来的特色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在试题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适度创新,特别是考查目标在学科价值追求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2010年新课程高考释放了重要的信号。政治高三复习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训练提升能力为核心。特别是第二轮复习,切忌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简单地重复和强化,应侧重在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正确备考方向
  1.关注新变化。2010年高考政治科考试范围由2009年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政治4部分,调整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时事政治7部分,内容增加较多。《考试说明》中共列出了308个考点,比2009年增加了151个,其中必修230个,选修78个。为了更清晰地体现新课程突出学生探究活动的特点,考试内容也有调整。
  2.关注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从经验来看,我们关注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但我们不能忽视相对稳定的考点。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必修模块中,从相应原有知识体系中保留了大部分考点。在学习内容多和高考实考涉及考点有限的矛盾中,那些不变却又充分体现学科价值的核心主干知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3.认真研究参考样题。《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有价值的资源。
  
   夯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高考中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而且知识越基础,其运用的范围和适应性越广,在考查综合能力时涉及的可能性越大。
  1.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是迎接高考的根本。复习时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考点,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对知识点的不同层级要求落实,力求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把握问题分析的前提和结论。
  2.要重视课本。首先认真领会必修课本中的正文和辅助文,还有通过综合探究部分,深入理解乃至运用涉及的知识;其次处理好使用课本与各类复习资料的关系,尽量回归课本;再次要注意教材变化,教材的修订贯彻了十七大精神,体现了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一些更新的重要理论,自然也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3.突出主干知识。如政治生活模块中第一单元的主干知识:我国国家性质、特点、本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性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4.夯实基础不能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应加深理解知识。为实现从旧课程到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近年来,北京高考政治试题凸显对基本知识在理解层面的考查,2008年的25题,2009年的25题、26题,都是基于理解知识的考查目标而设计的试题。
  
   关注社会生活主题,提升政治学科能力
  近几年,北京卷政治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对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的直接论证,因此,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选准热点。
  北京高考政治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其内涵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需要做到:
  1.关注社会生活,课本重点和社会热点相结合。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往往以问题为中心,紧跟时代,关注热点、时政和生活,着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涉及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环境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值得关注,会议是各国的博弈,不仅可以联系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且还可以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对外贸易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征收碳关税。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9年北京卷高考文综38(3)题,对中学教学传达了明确的培养能力目标要求。题目是: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该题答案思路看出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关于哲学中对立统一方法论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的应用能力。
  3.具备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新情境中的设问需要对于相同知识的归纳或相关知识的联系,这些都是运用知识能力的具体表现。如2009年北京卷高考文综40(1)题,以建国60周年的成就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该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哲学中规律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归纳散落在课本中有关“规律”的知识,全面准确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要以专题形式为主,在新情境中,即热点话题中,根据具体实际设问要求,指导学生形成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新教材由于凸显生活化特点,知识的系统性差,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形成知识链、建立知识网。
  4.通过审答题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科综合能力。前面提到的多方面能力,在高考中集中体现在审答题的能力上。因此,首先,要加强审答题能力训练。审题的步骤先设问,再材料。如果审题环节出现失误,往往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如2009年北京卷高考文综38(1)题,请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对此,相当多的考生作答的是课本中关于财政作用的知识。而题目要求回答财政用于社会建设各项支出对经济建设的具体意义,题干中的关键字是“具体内容”、“如何起促进作用”,而具体内容包括的方面,前面材料已作了明确交代。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述;第三,研究典型题型,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要求,领会命题意图和命题的思维逻辑,发现解题规律。■
其他文献
【摘要】习题课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方式。文章从教师在习题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怪圈”现象出发,分析原因,利用PDCA循环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跳出“怪圈”,最终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习题课;结构化;PDCA循环模式  一、缘起——现状  初中科学教学中,习题反馈是一个重要环节,习题反馈对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益补
2005年秋季,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内高班的成立使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骤增,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为84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4。在所有少数民族学生中,新疆籍学生772人,占全部少数民族学生的91.8%。杨镇一中根据学校及学生特点,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建立关爱、尊重、平等的师
地处昆玉河畔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是海淀区的一所新兴名校,建校尚不到十年,但无论社会声誉,还是中考、高考成绩,都令人瞩目。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管理,也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文化:高雅·诚信      进入实验学校,你就会为这里的独特氛围所吸引。学校北校区的内部装修采用的是古典书院风格,据说是老师们考察了四大书院和苏州园林之后自己设计的。教学楼天井是亭台园林和蜿
今年高考结束,我有幸去日本访问学习。在参观日本长崎县立佐世保南高等学校时,我看到了他们的教材。仅仅是家政课的教材,就有厚厚的三大本:《家庭基础》、《新家庭基础》、《家庭科》。我大致翻阅了一遍《家庭科》,这本教材涉及家族、婚姻、育儿、衣服缝制、植物、蔬菜、肉类、鱼类的辨认和所含各种营养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生活中应知应记的各种常识和法律等,几乎包含了一个人生存与生活方面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不只是让学生看
【摘要】“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小组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的可行有效的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通过日常教研及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营造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氛围,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内心的自然需要;通过树立典型教师引领带动,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  【关键词】合情;究理;善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
自2005年元月赴新西兰学习《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归国后,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如何将“友善用脑”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年来,我始终将该理念贯穿于我的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之中,品尝到了教学的快乐。下面,通过《“定义法”求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课,我谈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友善用脑”。    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总认为数学课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课前,我注
一、“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就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让学生直面文字品评涵咏,以读中知其韵、悟中学其写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的语文教学。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以“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根本,即阅读要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在阅读中以品悟为渠道,与作者、编
作者 王开东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非常语文课堂》一书之前,我对王开东一无所知。但正是通过此书,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语文学习之路、“非常”教育理念,及其深厚的综合素养吸引了我。  该书从四个专题分别辑录了王开东的教学实录:满纸荒唐言——小说教学向何处去;抚花香满衣——散文教学中的意与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这样教诗歌;让遥远的风景盛开在当下——文言文教学扫描。每个专
北京市正在制定的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全面提升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首都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那么,怎样的学校才算是一所好学校,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怎样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得到科学持续的提升?  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主办了“北京2010年教育督导评价国际论坛”,希望通过增进与其
学习困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学困生”即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   2002年我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各年级都存在“学困生”,全校平均比例在4%左右,并且人数随年级上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学困程度随年级升高也进一步加深。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学困生”一般的形成规律主要有下面四个因素:认知水平、心理类型、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影响。一般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