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从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等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是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生物课程教学当然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那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1 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安排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八个单元的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所以,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生物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就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当然,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创设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这可从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等切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求知,从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比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课件展示“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推测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感性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情境。学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时,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各种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所举例子是受环境中哪一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再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思考、讨论把握本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搜集的鼠妇入手,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分组探究时,老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最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这里,学生既在对比分析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又在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中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善待小动物的情感和价值观。象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生物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少包办,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利用一切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实验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甚至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不管是怎样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合作学习的态度等。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学校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等往往不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开好生物学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大有益处。例如,在教授“鱼的呼吸”时,无法拿真鱼做实验,就有学生建议拿几张纸撕成条状模拟鱼鳃做实验。纸条在水中可以展开,拿出水面就会黏在一起,鱼鳃也一样,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的呼吸,离开水后又细又多的鱼鳃会黏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而死。这个实验,只需要准备一盆水、一两张纸,简单易行,却又能很形象地说明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借助实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等。
4 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我们应利用好这些教材,在平时的生物课教学中,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是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生物课程教学当然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那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1 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安排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八个单元的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所以,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生物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就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当然,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创设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这可从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等切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求知,从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比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课件展示“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推测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感性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情境。学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时,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各种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所举例子是受环境中哪一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再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思考、讨论把握本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搜集的鼠妇入手,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分组探究时,老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最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这里,学生既在对比分析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又在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中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善待小动物的情感和价值观。象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生物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少包办,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利用一切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实验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甚至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不管是怎样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合作学习的态度等。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学校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等往往不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开好生物学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大有益处。例如,在教授“鱼的呼吸”时,无法拿真鱼做实验,就有学生建议拿几张纸撕成条状模拟鱼鳃做实验。纸条在水中可以展开,拿出水面就会黏在一起,鱼鳃也一样,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的呼吸,离开水后又细又多的鱼鳃会黏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而死。这个实验,只需要准备一盆水、一两张纸,简单易行,却又能很形象地说明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借助实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等。
4 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我们应利用好这些教材,在平时的生物课教学中,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