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我们知道,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
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 :爱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积极进入学习状态。
二、纪律:遵守作息时间,上课认真听讲和做笔记,能按时按量完成课后作业。
三、创新:1、能大胆质疑提问。2、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3、能将学习生活连接,注重实践。4、善于收集并整理资料。5、喜欢对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整理。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纪律方面:(1)上课铃响了,嘹亮的铃声响彻了整个校园,甚至传遍了大街小巷,学生却置若罔闻,继续在教室里打闹。(2)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老师站在讲台上了,学生才不慌不忙的寻找课本,甚至有的仍然坐着干自己的事。(3)上课不听讲,书上不做笔记,却在书上乱涂乱画。(4)注意力不集中,边学边玩儿效率低。(5)作业本封面书写不规范,作业字迹潦草。(6)家庭作业不完成,或者第二天才补。(7)不会管理时间,学习缺乏计划性;
二、学习过程方面:(1)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听讲比较被动,懒于思考,等待现成答案。(2) 阅读能力差,读书抓不住重点,影响各科学习效果。(3) 学习不研究,不讨论,不会归纳总结。(4)死读书,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缺乏创造性。(5)学习上保守,不与他人交流,消极竞争。(6)不预习、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7)不爱查找资料。
造成以上不良行为的原因有:(1)学生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2)教师与父母要求严,学生逆反心大。(3)课业负担重,学生厌学。(4)学生想学、愿学,但是不知如何进行计划性学习。(5)没有信心、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以上不良行为,教师应做如何的引导呢?
一、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布鲁姆认为,学生学好的先决条件有两个:第一是“认知前提能力”,即学习新学科相应的知识基础及预习课程的学习习惯等;第二是“情感前提能力”,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观点准确指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有效学习中的地位。故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生具有可塑性和遗忘性双重性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提出一个长期性的目标,坚持检查。
1、自我认识能力。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会有好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就必须让学生先了解因为学习而带来的好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学习方面题材的课文较多,如名人小时侯学习的故事《不懂就要问》、《一定要争气》、《做风车的故事》等,如童话故事《群鸟学艺》等,这些课文生动、形象、易懂,教者应充分地结合这些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理念,增加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
2、自我导向能力。在学生有了学习认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学会随时关心自己的学习状态,查找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明确自己在什么时间改正什么样的缺点,完成哪些事情。
3、自我控制能力。这项能力与自我导向能力密切相关,先导向,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会控制。如果只有导向,却不行动,等于纸上谈兵,是空的;如果有认识,也有行动,但在行动过程中意志不坚定,甚至放弃,仍是失败的。
4、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和一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学习将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接受有效的学习办法,摈弃无效的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设计一张评价表,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学习状态、学习方式、优点、缺点……让学生对照表册根据课上情况自己填写。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习惯培养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文字和语文实践对学生进行读的习惯培养和写的习惯培养。
1、读,包括朗读、阅读。朗读即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培养语感。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应对学生的读书提出要求。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读书状态,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于美文,教师如果首先给学生范读一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很浓的兴趣,以至激励自己学好文、读好文。对于说明文,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写,包括写字、写作。写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不容忽视,故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关键。
(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
1、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的、愉悦的、活泼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是最开放的、积极的。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出目标,鼓励学生要有超前的意识,每当老师的问一提完,就能马上进入思考,并且及早提出自己的想法,如过错了,又能立即进入思考。
3、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旺盛,故他们经常就会提出一些让你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难答就拒绝他们,甚至扼杀他们心中的疑问。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了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受益无穷。
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 :爱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积极进入学习状态。
二、纪律:遵守作息时间,上课认真听讲和做笔记,能按时按量完成课后作业。
三、创新:1、能大胆质疑提问。2、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3、能将学习生活连接,注重实践。4、善于收集并整理资料。5、喜欢对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整理。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纪律方面:(1)上课铃响了,嘹亮的铃声响彻了整个校园,甚至传遍了大街小巷,学生却置若罔闻,继续在教室里打闹。(2)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老师站在讲台上了,学生才不慌不忙的寻找课本,甚至有的仍然坐着干自己的事。(3)上课不听讲,书上不做笔记,却在书上乱涂乱画。(4)注意力不集中,边学边玩儿效率低。(5)作业本封面书写不规范,作业字迹潦草。(6)家庭作业不完成,或者第二天才补。(7)不会管理时间,学习缺乏计划性;
二、学习过程方面:(1)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听讲比较被动,懒于思考,等待现成答案。(2) 阅读能力差,读书抓不住重点,影响各科学习效果。(3) 学习不研究,不讨论,不会归纳总结。(4)死读书,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缺乏创造性。(5)学习上保守,不与他人交流,消极竞争。(6)不预习、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7)不爱查找资料。
造成以上不良行为的原因有:(1)学生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2)教师与父母要求严,学生逆反心大。(3)课业负担重,学生厌学。(4)学生想学、愿学,但是不知如何进行计划性学习。(5)没有信心、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以上不良行为,教师应做如何的引导呢?
一、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布鲁姆认为,学生学好的先决条件有两个:第一是“认知前提能力”,即学习新学科相应的知识基础及预习课程的学习习惯等;第二是“情感前提能力”,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观点准确指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有效学习中的地位。故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生具有可塑性和遗忘性双重性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提出一个长期性的目标,坚持检查。
1、自我认识能力。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会有好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就必须让学生先了解因为学习而带来的好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学习方面题材的课文较多,如名人小时侯学习的故事《不懂就要问》、《一定要争气》、《做风车的故事》等,如童话故事《群鸟学艺》等,这些课文生动、形象、易懂,教者应充分地结合这些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理念,增加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
2、自我导向能力。在学生有了学习认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学会随时关心自己的学习状态,查找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明确自己在什么时间改正什么样的缺点,完成哪些事情。
3、自我控制能力。这项能力与自我导向能力密切相关,先导向,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会控制。如果只有导向,却不行动,等于纸上谈兵,是空的;如果有认识,也有行动,但在行动过程中意志不坚定,甚至放弃,仍是失败的。
4、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和一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学习将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接受有效的学习办法,摈弃无效的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设计一张评价表,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学习状态、学习方式、优点、缺点……让学生对照表册根据课上情况自己填写。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习惯培养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文字和语文实践对学生进行读的习惯培养和写的习惯培养。
1、读,包括朗读、阅读。朗读即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培养语感。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应对学生的读书提出要求。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读书状态,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于美文,教师如果首先给学生范读一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很浓的兴趣,以至激励自己学好文、读好文。对于说明文,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写,包括写字、写作。写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不容忽视,故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关键。
(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
1、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的、愉悦的、活泼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是最开放的、积极的。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出目标,鼓励学生要有超前的意识,每当老师的问一提完,就能马上进入思考,并且及早提出自己的想法,如过错了,又能立即进入思考。
3、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旺盛,故他们经常就会提出一些让你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难答就拒绝他们,甚至扼杀他们心中的疑问。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了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