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曾读李商隐的《无题》,看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并无太多感悟,如今在教学工作中,我逐渐懂得了“春蚕”的真正含义,懂得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面对小朋友们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犹如面对一片片等待耕耘的土地,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和耐心去播种去培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教得好,孩子受益一生;教的一般或者不好,则误人子弟。那么如何才能教好小学语文呢?以下是根据我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所学理论所得的几点体会:
一、为人师表,重视“模仿效应”
儿童尤其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农村孩子,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观念十分模糊,而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客观因素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步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一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生学写字时,黑板板书要留足天头地角,字要写得横平竖直,也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在作业本上书写:其次要注意自己言行,也让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多样化教学”,教给学习方法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课堂,课堂效果好还是不好非常关键,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而且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三、“追星赶月”,充分利用正面教育
老师的一堆苦口婆心的劝导都不如电视里的一个小英雄的影响力大,几乎所有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正确引导。
四、“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
喜爱听表扬的话,讨厌抗拒批评,是儿童普遍的心理特点,如没有做好上课准备,老师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
五、“倾注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人与人相处,只有你自己先付出真爱和真心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同样,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不因只偏爱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乖孩子”,也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学习差或者表现差而一味的批评或者忽视不管,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农村学校,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家,孩子缺少关心,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在课堂内,还要在课堂外下功夫。其中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在教室、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废纸篓等.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诗歌朗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七、“处处留心皆文章”,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迪
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学习一旦脱离于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万不可行。在生活中就要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多写的良好习惯。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正确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同时要慢慢习惯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且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逐步达到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生活可以说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经历过人事沧桑的小学生,心灵纯净,犹如那幽静深山中一处清澈见底的山泉,因此有人说说学生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上什么,他就会是什么,画上善良正直,他就会成为冬日暖阳般的好孩子,画上愤懑与丑陋,他就会变成堕落的天使。而我要说小学生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几乎没有开垦过的土地,老师就是那辛勤的耕耘者,如果播下的是杂草,那么收获的是荒芜;如果播下的是爱的种子,那么收获的将是一片金黄!
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各种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尽自己所能,用自己的正面能量感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正确的引导教化学生,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由一棵微弱的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可以高耸云霄,造福一方的参天大树。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孩子们付出自己的一生而无悔。
一、为人师表,重视“模仿效应”
儿童尤其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农村孩子,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观念十分模糊,而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客观因素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步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一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生学写字时,黑板板书要留足天头地角,字要写得横平竖直,也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在作业本上书写:其次要注意自己言行,也让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多样化教学”,教给学习方法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课堂,课堂效果好还是不好非常关键,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而且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三、“追星赶月”,充分利用正面教育
老师的一堆苦口婆心的劝导都不如电视里的一个小英雄的影响力大,几乎所有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正确引导。
四、“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
喜爱听表扬的话,讨厌抗拒批评,是儿童普遍的心理特点,如没有做好上课准备,老师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
五、“倾注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人与人相处,只有你自己先付出真爱和真心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同样,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不因只偏爱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乖孩子”,也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学习差或者表现差而一味的批评或者忽视不管,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农村学校,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家,孩子缺少关心,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在课堂内,还要在课堂外下功夫。其中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在教室、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废纸篓等.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诗歌朗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七、“处处留心皆文章”,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迪
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学习一旦脱离于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万不可行。在生活中就要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多写的良好习惯。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正确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同时要慢慢习惯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且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逐步达到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生活可以说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经历过人事沧桑的小学生,心灵纯净,犹如那幽静深山中一处清澈见底的山泉,因此有人说说学生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上什么,他就会是什么,画上善良正直,他就会成为冬日暖阳般的好孩子,画上愤懑与丑陋,他就会变成堕落的天使。而我要说小学生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几乎没有开垦过的土地,老师就是那辛勤的耕耘者,如果播下的是杂草,那么收获的是荒芜;如果播下的是爱的种子,那么收获的将是一片金黄!
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各种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尽自己所能,用自己的正面能量感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正确的引导教化学生,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由一棵微弱的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可以高耸云霄,造福一方的参天大树。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孩子们付出自己的一生而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