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习作关键方法聚焦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r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寻人物类习作中构思、描写、评价三个层面中的关键方法是解决人物类习作雷同问题的一条途径。具体可从构思图式化、语言灵动化、动作生动化、心理层次化、评价综合化五个方面对人物类习作的关键方法进行聚焦。
  关键词:人物类习作;关键方法;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B-0057-03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现象:一线教师普遍存在只要写人物就要求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写好事就要写那几件好事,往往要求面面俱到,却没有惊鸿一瞥。如何让习作中的这些与众不同?教者基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具体可从构思图式化、语言灵动化、动作生动化、心理层次化、评价综合化五个方面对人物类习作关键方法聚焦。
  一、聚焦构思图式化
  构思是习作起始阶段,好像建造房子之前的设计图纸,它给教师的文字定下了写作的方向,明确了写作的主要内容,解決了文章要写什么的问题。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图式化是用图、表将写作构思显现。这里将以树形图式和表格图式为例进行说明。
  (一)树形图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追问式”构思,它是课堂中普遍的一种形式。以写身边的好人为例,教师在课堂中会进行如下的追问:你写的好人是谁?他(她)做了什么好事?怎么做的?你的感想是什么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建构文章的思路?而树形图式化会这样:教师第一步发给学生一张树形图,第二步在树的主干写上好人的名字,第三步将这些好事的关键词填在枝干处。第三步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众多的好事中优中选优,好中选最好。这样的一系列补白要给足学生时间,学生会从记忆中搜索相关事件,并进行比较,将自己最有印象的事件写出来。两种方式虽然都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是第一种方式没有预留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时间,感觉是单刀直入,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选择。第二种将学习落实在学生身上,指导学生如何构思,而这就是构思阶段的关键方法。多次训练后,教师就可以减少习作中事件的雷同。
  (二)表格图式
  仍以身边的好人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表格图式。例如表1,从表格内所填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感想,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写作时,选择哪些细节表现人物,哪一个部分值得进一步思考,还可以让学生用关键词梳理这些要素。关键词是这些细节描写的核心,例如要写人物的心理,关键词应该是高兴、愤怒、悲伤等;环境描写的关键词是天气或者风景;动作描写关键词是具体的动作。教师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一课一得,着重关注某一个细节的关键词的联想训练即可。
  以上两种图式可以放在不同的学段,都要有时间的保障,并且适时调整。所有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学生学习构思的,而这两种图式就是给学生的构思搭建的支架。
  二、聚焦语言灵动化
  语言灵动化是指语言描写富有变化,流畅,有情趣,避开简单的一问一答式,寻求新鲜的言语活力,力求语言描写具体化。
  (一)“说”字有变化,动作巧衔接
  学会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教师要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
  两只蚂蚁在草地上晒太阳,飘来一片树叶,把它们盖住了。蚁弟弟叫起来:“哎呀,天塌下来了!”蚁哥哥神气十足地说:“我把天顶住了,你快咬!”蚁弟弟咬啊咬,把树叶咬了一个洞。它们从洞里探出头,高兴地喊:“我们把天咬了一个大窟窿!”它们还钻出来,站在树叶上,跺跺脚说:“我们把天踩在脚底下啦!”
  这是一篇童话,但我们在这里不关注语言的趣味性,而是在这段对话中去发现独一无二之处,关注学生没有发现的言语范式。当我们把表示说的字(“叫”“说”“喊”)用颜色标注出来,不难发现,说字有了变化,这就是对范文作微化处理,从中提炼关键方法[1];也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将所有表示说的字都改为“说”,在屏幕上同时出现,让学生自己体会语言描写中的关键方法。仅仅到这一步还不够,学生通过进一步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对话之间是有动作描写的,而且用动作衔接每一次的变化,语言也更加流畅,更加有感染力。这一点是这个片段带给我们语言描写方面独有的启示,这也是语言描写关键点。
  (二)来言与去语,角色定位准
  虽然语言描写中“说”字有变化,语言流畅了,但是要注意符合人物角色的定位。
  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为例,主人公是党支部书记。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对于他的描写就没有任何的心理刻画,而是用简短的句段、巧妙的悬念,再加上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不妨这样来设计:给这些对话加上心理,进行对比阅读就会发现,这样的文字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主人公面对的场面万分紧急,他必须十分镇定,哪里有时间多想呢?出于本能下达的一连串的命令,更加贴合伟大的形象。简短的句段,更突显紧张的气氛下老支书的镇定自若、果断机敏。
  这就带给学生一定的启示:说的话要符合人物角色,不能脱离语境。来言去语要贴合人物角色定位。还以写一个好人为例,在文章中不一定只出现一个人物,那么好人所说的语言是怎样的?一定要贴合这个好人的性格特点。
  三、聚焦动作生动化
  动作生动化在这里是一种理想化的训练效果。在写作时,学生要关注动作的连贯性和瞬间性两种不同的描写。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来将动作描写具体化。
  (一)动作连贯演一演
  动作描写如何能变得生动呢?我们来想象一下,人在做某一件事情时,他会有连续的动作。比如说武松打虎,武松是怎样打虎的?他的动作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模拟演一演,边演边停来观察,每一次变化要看清,找准修饰语,这样动作描写就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个动画场景。
  (二)瞬间动作要分解
  瞬间动作转瞬即逝,比较难以把握,描写时需要把动作“变慢”、分解。写一位运动员,学生会采用如下这样的方法。比如他是一个灌篮高手,他的瞬间动作该怎么写呢?学生可以采用吴勇老师的动作分解法,具体是分镜头、分层次,可以融入一些其他内容。这内容包括他的心理活动、观众的表现等等[2]。   四、聚焦心理层次化
  心理层次化,是由表及里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添加的方式进行心理活动的层次升级,力求心理描写具体有感染力。
  (一)神态动作印象深
  教者在教学生写人物时,可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对心理描写进行进一步展现。
  如描写人非常生气的时候,低年级学生一般都写:“他很生气。”到了中年级,学生会加入神态动作:“他很生气,眼睛一动不动,脸也变得通红通红的。突然,他转身走了。”这不仅仅是丰富了心理描写,也更加让人感受到人物生气的状态。
  回顾上述的语言训练,教师不妨也采用分解法,低年级学生写出心情就行,中年级学生就要关注心情到达怎样的程度,这就需要加入适当的神态动作相关的词语。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要具备更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综合手法感受深
  高年级的更高语言层次体现在综合手法的运用,可以有神态动作,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想象、夸张、拟物等手法。
  如简简单单的“他很生气”会变成“他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双手慢慢抬起来,突然向我跑过来,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摇晃着,似乎要把我拆掉。他不再是我的爸爸,而是一头愤怒的野兽了”。
  由此可见,多种手法的运用可增强人物心理描写的感染力,使语言富有层次。上述的事例,也许看上去就是简单的句式扩充,但是每一句都要这样展开似乎不现实。教师应引导学生知晓:无论何种细节描写的方法,都要有利于人物形象展现。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各种方法相互交融,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慢镜头、构思阶段的慢策略都有一些共通之处,运用时要融会贯通,学会合理搭配,才会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五、聚焦评价综合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评价平台,教师可以用微信、QQ群等,适时发布学生的习作(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发表),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成为文章的读者,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打破评价的限制。
  (二)课堂评价针对性
  教师练什么就要评价什么。前面所提到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的关键方法训练,不是一课完成的,而是一课一点。如果把人物类习作比作一个魔方,构思环节就是面,细节关键方法就是不同的色块,而要把魔方颜色归位就是评价的过程,还要看最终的效果是什么。
  每一种描写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层次,在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从构思到细节再到评价,有的放矢。在平时,教师要将学生的每一种描写都练得扎实,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习作状态[3]。这样学生在面对写人物类文章时就会有具体的内容可写,人物方方面面的细节自然各具特色。表达之道即思维之道。这些关键方法的训练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习作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同的描写要具体对待。学生终将意识到,可以通过文字传播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思想和情感传达给更多的人,让人们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思考自己所思考的,感悟自己所感悟的。文学即人生,这是最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焕英.美国教材“微型写作”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 2007(12):13.
  [2]吴勇.吴勇话“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51.
  [3]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90.
  责任编辑:石萍
  The Key Methods of Character Writing Teaching
  DOU Liwan
  (Lianyungang Chengt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yungang 222100,China)
  Abstract: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与学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指导下,探索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变革和环境构建,既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C-0037-03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
本文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从分析“素质”这个概念的内涵入手,提出了高校应实施高水平素质教育这个命题;并从课程结构体系、课(校)外活动、教育评估制度等方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独立的教育法制体系,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法治现状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如立法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法治意识欠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明确;重实体而
当我们着手对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进行具体研究的时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在评价?评价什么?即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
摘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强烈愿望,结合学生层次差异性大的实际,基于项目课程提出了一种“双导向”教学方式。该方式在课堂标准化教学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按照同组异构的形式组建团队,自定义课程项目作业、考核评分标准和实施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项目课程“双导向”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课程;标准导向;自我导向;同组异构   中图分类号:G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