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西过去的世代无人记念?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网络了,我们国际了。这个时代太在乎它得到的东西,却想不起来正在消失的一切。
  
  在奔跑的年代,怀念是件很艰难的事。小学同学的名字,通常会忘记一大半。三姑六婆的辈分,也记不确实。30年过去了,就连历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难免在民族的记忆里淡去。就像多年前,红遍大陆港澳的歌星谭咏麟唱的那样,“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交过的朋友,在你生命中,知心的人有几个?”人一辈子,核心的朋友圈总有一个量。看其他人出没在一个人生命中的K线图,就知道这个人一路奔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国家也是如此。时代高唱进行曲,将一些人献给他们的观众,将另一些人移往幕后。政府、媒体、公众;政治、文化、潮流,都充当着舞台调度。多少事物崛起,多少事物消失。20多年前,崔健第一次替时代发出嘶吼,“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西谚说,过去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因为繁华如烟,过去就拉倒,一些人我们忘了,一些人我们不知道去了哪里,还有一些我们死活想不起来,另一些我们不愿想,不能想,或不敢想。
  每年有多少书籍,刚一出版就被遗忘;多少电影,还没公映就转到电视的某个频道去了;多少言语,还没说出口就被屏蔽;多少小摊小贩,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多少夜市,灯一亮就成了聊斋;多少邻居,还记不住名字,就被拆了;多少平民,还没来得及喊一声,就变成了穷人;多少人去了,钱还没挣够;多少人走了,钱还没花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高歌猛进,推陈出新,是这个时代带给所有人的梦想。更快、更高、更强,教会人们不再回头,大家都学会了这样说,我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我最爱的人是下一个。
  
  民族理想的变迁
  
  三十年河西,是从1978年一个伟大的目标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五讲四美三热爱”一样,这个已消失多年的短语,曾经出现在数亿中小学生的作文结尾里,“我决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终生”。
  伴随着这一理想的英雄人物,是越高尚越快乐的曲啸叔叔、李燕杰叔叔,和越残疾越美丽的张海迪姐姐。他们的“思想境界”,将整个时代的理想主义情结,以另一种方式点燃。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红遍大江南北的香港歌星张明敏。“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海外华人这样掏心窝子,带给时代的自豪感,不亚于2个点子的GDP。
  那时候没有偶像一说,这些昙花一现的灵魂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既吻合了主流的思想解放,又部分切合了民间的启蒙浪潮。尤其是发出人生意义拷问的潘晓,跳入化粪池抢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旧瓶子装新酒方式,悄悄扭向人文主义的萌发。
  当穆铁柱、朱建华,以及中国女排,在身体上成为世界巨人、掀起亚洲雄风时,他们也成了寄托全民族巨人梦想的LOGO。这是与今天的李宇春和刘翔们不同的。英雄和偶像的区别就在于,所谓英雄,就是国家主义的偶像;所谓偶像,就是个人主义的英雄。
  就像庞中华如日中天的钢笔字,连同他的名字,都是一个大写的民族自强之梦的投射。在庞中华那里,人人练好钢笔字,是一个民族理想与个人奋斗的充满形式美感的契合点。这和以后在李阳那里人人学好英语的意味,也是完全不同的。
  直到80年代末,前10年的文化英雄开始大批失踪。在民间,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是两个大众化的文化集团军。他们如潮水一般地来,然后一个一个被遗忘。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民族的危机与未来的思考,往往具有轰动效应。最轰动的一本书,是1988年何博传的《山坳上的中国》。也许30年来,没有第二本专著可以超过它当初的洛阳纸贵。但几年以后,何博传就迅速消失在中国知识界和舆论的视野中。
  
  90年代初以后,我们中间的公众人物,开始出现一个最大的嬗变,就是从英雄到偶像。一方面,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开始剥离;另一方面,国家理想也开始与文化理想对峙。于是像张海迪这样的、将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融于一身的人物,几乎不可能再出现了。官方树立的英雄,不再成为民间的偶像。而民间的偶像,也不太可能成为官方认同的英雄。这样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公众人物越来越多元化,人也越来越有意思了;二是民间的理想和舆论,开始独当一面,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并开始具有市场价值的人物评价系统。所以崔健这样的人物,可以从不在主流意识形态那里获得承认,民间也有本事长达20年不将他遗忘。换句话说,在谁被遗忘、谁被记住这一点上,市场化使老百姓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影响力。
  
  文化理想的破碎
  
  
  1993年,“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与2004年的“私产入宪”遥相呼应,显示着民族理想的多元糅合。“弄潮儿”一词,也迅速成为对层出不穷的改革家和企业家最体面的称呼。但从步鑫生到禹作敏,从牟其中到胡志标,各领风骚三五年,谁个不曾红极一时。在老百姓用电饭锅取代米汤滤饭、用空调取代火炭、用卫生纸取代草纸的岁月里,这些人物如走马灯转,象征着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代价。
  其实市场从来没有成为过一个完整的理想,所以市场也从来没有诞生过一个完整的偶像。尽管有钱人大不同,人人都向往,但迄今为止,真正站得住脚的偶像仍然是文化性的,而不是财富性的。换句话说,财富性的偶像仍然比文化性的偶像,失踪的比例更大,消失的速度更快。
  我们忘记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无数的人加起来,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其实我们忘记的,只是一个破碎的文化理想的片断。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道时代往哪里去。瓦房消失了,院坝消失了,弯曲的街道消失了,旧书摊和担挑的货郎消失了,整整一代人失去了他们的弟兄姊妹,“表哥”和“舅舅”在今天的儿童那里,正在成为文言文。当拆迁的速度超过了人际交往的速度,堕胎的速度超过了爱情的速度,疾病的速度超过了社保的速度,立法的速度超过了执法的速度,民间就一边继续生长,一边继续消失。
  今天,仍有年轻人在读三毛和席慕容的诗。但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明星诗人汪国真,却已花果飘零,甚至如某部肥皂剧,消失在了千万读者的记忆里。文化理想的破碎,市场理想的残缺,和国家理想的缺席,使80年代后期以来的公众人物,一度迎来了文化上的粗鄙化和怪力乱神。当政治人物逐渐被祛魅,在从政治偶像、文化偶像走向市场偶像的青黄不接的过程中,新的“造神运动”带着对理性主义的一种民间宗教式的反弹,开始崛起。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就是80年代名震宇内的“海灯法师”。这位老人号称“少林主持”,却得不到少林寺认同,以“二指禅”绝技名震天下,却没人真的见过。海灯声名鹊起,任全国政协委员,生前受万千弟子膜拜,有电影、电视剧为其立传,首开30年来气功、特异功能和民间宗教浪潮的先河,直到1998年《海灯神话》一书出版,揭露其神话的记者敬永祥在2000年获得反伪科学奖。此时,人们早就忘了当年那位始作俑者的“法师”。
  
  失踪的三十年
  
  民间对三十年河西的记忆,是从改革之后的一份对前三十年盖棺定论的文件开始的,即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加上几次宪法修正案,就构成了这三十年一个宏大叙事的边框。
  所有的人与事都在里面装着,装不下的或者被人扔掉,或者自己走开。时代变得越快,忘记和消失的就越多。如果说,在民间和文化的意义上,这三十年最伟大的成就就是重新发现了个人,重新寻找和捍卫人的自由和尊严。那么,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和没能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人物,就是三十年河西交给每个公民的一份答卷。到底谁留下了,谁失踪了。谁永垂了,谁蒸发了。就像数一数自己身边的朋友,就知道岁月带给了我们什么。
  “精神污染”消失了,“靡靡之音”也无人再提;“投机倒把”消失了,东北的君子兰、广东的兰花和四川的海狸鼠也消失了。1993年,轻工业部消失了;1998年,邮电部也消失了;1997年,“反革命”终于从中国的法律文件中消失了。
  国有企业不断消失。一座座古城不断消失。2003年,孙志刚消失了,连“收容遣送”也消失了;2006年,“农业税”消失了;2007年,更多的死刑判决消失了。
  以及痰盂消失了,大碗茶消失了,面的消失了,夜市也消失了。一切底层的生活方式都在城市里不断失踪,连蔚蓝色的天空也跟着失踪了。文化意义上的邻居消失了,四海之内皆弟兄的家庭原型也消失了。最便宜的药物失踪了,最昂贵的贞操也失踪了。最短的诗歌消失了,最长的爱情也消失了。
  曾经的先锋小说、第三代诗人;曾经的海鸥相机、乐凯胶卷;曾经的苏小明,曾经的校园民谣;曾经的劳模,曾经的三八红旗手;曾经的大型团体操,曾经的启蒙读物《青年生活向导》,——在我们的记忆里消失了。时代在进步在发展,观念在变化在更新,于是有的被替代,有的是被扼杀,有的是被抛弃,有的被隐藏。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网络了,我们国际了。这个时代太在乎它得到的东西,却想不起来正在消失的一切。没有少年人知道20年前的事,没有青年人了解30年前的苦难。人死了有一座墓,时代死了却不肯修一座博物馆。于是人们想起来说,你要重新去拜孔子。如果说,人衰老的一个标志,就是离得越近的事越想不起来,越远的事反而记得清楚,那么三十年河西,我们是正在成熟呢,还是正在衰老?如果说,人的自由和尊严,一定是与记忆有关的,那么仿佛没有昨天地活在今天,到底是正在自由呢,还是正在成为时代的囚徒?
  最兴奋的,是到处充满崛起和复兴的盼望。
其他文献
木范情书  比较不那么糟糕的一个    亲爱的木木:  我和男朋友在一起6年,但这两年理智一直告诉我他不是那个人。他计较、胆小,不够Man,遇到困难,我需要到他身前保护他,而且什么事情只要他妈开口,我就只有靠边站的份。我明白谁都改变不了谁,这些性格中的弱点更没法改造。  我不满意他,几次狠下心分手,但最后都顾念昔日的感情,觉得这么多年过来了,到哪里去找第二个能够相处得这么深入的人呢?他也说,和我在
很多人觉得我也是个新左派,但是遇到真正的新左派,我觉得我还是太右了    “我觉得我还是太右了”    留美的经济学博士姚洋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中间偏左”,这一点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追寻姚洋的思想来源,也许有四个关键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拿到博士学位的威斯康星大学、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以及返国后的中国农业问题的本土研究,尤其是后者,更让姚洋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19
5月以来,全国大多数城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并拉动了其他肉类产品和鸡蛋价格全面波动,“涨”声一片,有些城市的猪肉价格甚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此番肉蛋涨价会否拉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再撞3%的警戒线?是否潜藏着通货膨胀的危机隐患?为此,本刊专访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    1 往年到五、六月,生猪市场就开始进入淡季,可今年猪肉在淡季却出现了全国范围价格持续暴涨的反常现象
一个自诩为“台湾之子”、以“敢言、清廉”的形象两度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政治人物,  缘 何迅速滑落,堕入全家贪腐、大行权钱交易的泥潭?    “三级贫户”之子    陈水扁幼年时代历经过一段非常穷困的日子,这段“吾少也卑贱”的岁月,给陈水扁尔后的人生路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陈水扁老家庭院里,有一堵破旧的土墙,他的父亲陈松根,经常拿粉笔在墙上写着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抹抹擦擦。几乎每隔几天,
媒体把我买房和新党亏空两千多万台币的事扯在一起,好像我拿新党的钱去买了房子。这对我个人是极大的污辱      “大者恒大,蓝绿分明”,堪称今日台湾政治光谱与势力划分的特色。  台湾今年3月大选结束以后,原本活跃在台面上的几个小党,无分蓝绿,不论统独,似乎都有加速裂解、加速泡沫化的趋势。新党,创始于1993年8月,原系一群国民党党员因不满李登辉偏离蒋经国生前路线,大搞台独民粹、撩拨省籍矛盾、制造两岸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  法师早年留学日本,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在人们眼里,菲尔普斯修长的四肢就像水中的桨,他天生就是当游泳运动员的料    这世上,叫迈克尔的体坛牛人实在太多了!篮坛有迈克尔·乔丹、足坛有迈克尔·欧文、田坛有迈克尔·约翰逊、车坛有迈克尔·舒马赫……  2004年雅典奥运会,来自美国的“泳坛神童”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掠金夺铜,写下传奇:菲尔普斯一人独揽男子200米、400米个人混合泳,100米、200米蝶泳,4×20
扎根上海十余年,33岁的任小旭已跻身中产阶层,却不曾濡染一丝小资气,素简的格子衬衣,实用的商务手机,没行头可言。  事业单位,民企,外企:股票,房产,基金,实业。吻合时代的轨道,任小旭的工作与投资步步为营。今年,他的MSN签名栏换成了“新起点”:积累了数百万个人资产,这位年轻人选择入股某软件公司,任总经理和营销总监,从高级打工族步入创业者行列;他的投资也由金融领域转向实业,在合伙投资的典当行担起了
经历一:威尔第教我确立目标和愿景  有一天晚上,我去听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收笔之作——他在 1893年创作的《福斯塔夫》。我完全被它征服了。我后来做了一些研究,非常惊讶地发现,这部洋溢着欢乐、对生命的热情和无限活力的歌剧,居然出自一位80高龄的老人之手!在当时年仅18岁的我看来,80岁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年纪。  后来,我读到威尔第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谈及,人们问他身为一个著名人物,
為利于统治,皇帝长相异于常人才有神秘性和说服力,于是史官想方设法地编造神话迷惑和欺骗大众,皇帝在他们笔下大多怪模怪样。  描述皇帝的外貌,史官惯用的手法有两个——拟物化和贴牌化。  拟物化的惯例是将皇帝的某个部位喻为神秘或凶猛的动物,以体现其英雄本色。其中龙、虎、豹是热门参照,比如“日角龙颜”“剑眉虎目”“蜂目豺声”……司马迁说嬴政“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用的就是这种手法,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