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现行的词典里,“闲愁”的解释多半是这样:“无端无谓的忧愁”。
“无端”意思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无谓”意思是“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合起来,“无端无谓的忧愁”是说忧愁的生发没有来由,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放眼尘世,观察周边,实际情形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实在大谬不然。
“闲”,古文作“閒”。《说文》:“閒,隙也,从门月。”段玉裁注日:“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可见,“闲”原指门的缝隙,后引申出空闲、闲暇、闲散等义。“愁”,或作“愀”。《说文》:“忧也。从心秋声。”本义即是忧愁。作为“闲”和“愁”的组合,“闲愁”的意义是指因物质充裕、生活闲散、无所事事而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寂寞引发的愁情。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之于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札记·礼运》),闲愁亦在其中。这样看来,闲愁是一种普遍的大众情感体验,无论古今中外,不问男女老少,只要生活着,就会有闲愁。而闲愁既生,又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对人有所影响,怎么能说是“无端无谓”呢?
过去,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认为闲愁实际是一种小资情调,是人们满足物质需求后,精神空虚、无聊寂寞的结果,是吃饱了撑的,是无病之呻吟。这种说法如果单指上面所说一般小老百姓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因生活琐事引发的闲愁,则大致不差,但在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那里却并不准确。闲愁在传统士大夫那里有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包蕴。
闲愁为人情所不免,在古代士大夫那里,自然少不了和一般人一样的闲愁,但其闲愁却另有蕴涵。生活闲散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为何会生发愁情呢?赋闲无事、生活闲散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想要的,古代士大夫也乐得清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闲暇也意味着与正事无关,于正事无济。所谓正事不过是人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得偿所愿,解决个人、家庭,或民族、国家的切实问题。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忧患意识、有责任担当的士人知识分子,古代士大夫所关心的是个人、家庭、民族、国家正事的解决,而不在于过身可赋闲的生活。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得偿所愿,只能无可奈何地徒然身闲。事与愿违,徒然身闲,怎么能不使士大夫们感伤忧愁?可见,古代士大夫的“闲愁”在一般的闲情愁绪之外,还包括因徒然身闲却不能解决正事而生发的愁情。
闲愁之于一般人不是无端无谓的,古代士大夫更是如此,考察中国古典诗词,可以看到闲愁之于他们,来源多种多样,形式千姿百态,影响各不相同。
第一,闲愁生发的来源多。有因触物伤怀,感时而愁:“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宋·王观《高阳台》)有因相隔两地,相思而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有因依依惜别,会少离多而愁:“大都人世,会少离多,总是闲愁。”(宋·曾觌《诉衷情》)有因怀古伤情,忧国忧民而愁:“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棠·辛弃疾《念奴娇》)
第二,闲愁被描画得千姿百态。闲愁繁如杨花:“幽思屡随芳草,闲愁多似杨花。”(宋·史达祖《自江月》)闲愁牵绊如丝:“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宋·欧阳修《渔家傲》)闲愁重叠如山:”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唐·赵嘏《无题》)闲愁滔滔不尽,堪比江水:“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采·贺铸《木兰花》)
“谁道闲愁如海,零碎。”(清·王国维、《荷叶杯》)宋代著名词家贺铸脍炙人口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尽写闲愁之多、之广,之长,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第三,士大夫对闲愁的反应各异。
“眉头不为闲愁皱。”(采·向子谨《蝶恋花》)有的人面对闲愁很是豁达,少受影响,更多的人则为之所困,闲愁长时间困扰身心;“这—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宋·戴复古《木兰花慢》)闲愁牵绊,使人慵懒无力、肝肠寸断:“闲愁无力凭阑干”(宋·耿时举《浣溪沙》)“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宋·辛弃疾《摸鱼儿》)有些闲愁来去无定,自然消散,有些总挥之不去,消磨身心,需要加以疏导。士大夫惯于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派遣愁绪。因闲愁而赋诗,因闲愁而纵酒,诗酒行乐是士大夫排解闲愁的灵丹妙药。“可惜一春诗,总为闲愁赋。”(宋·程垓《生查子》)“一窖闲愁驱不去,殷勤对尔酌金杯。”(唐·张碧《惜花》之一)“闲愁掷向乾坤外,永日移来歌吹中。”(宋·陆游《落魄》)不能不说,士大夫们面对闲愁,有些表现得尚属积极,有些就显得意志消沉了。
综上可见,“闲愁”绝不是无端无谓的忧愁。生活中,人们闲愁生发的来源多,影响不一,一般民众如此,知识分子、传统士大夫更是如此。古代士大夫的闲愁在一般闲情愁绪之外,还包括因徒然身闲却不能解决“正事”而生发的愁情,这种愁情是一份积极高尚的情感财富,诗人骚客将之诉诸诗词创作,在古典文学中形成了_一道独特的风景。
“无端”意思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无谓”意思是“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合起来,“无端无谓的忧愁”是说忧愁的生发没有来由,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放眼尘世,观察周边,实际情形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实在大谬不然。
“闲”,古文作“閒”。《说文》:“閒,隙也,从门月。”段玉裁注日:“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可见,“闲”原指门的缝隙,后引申出空闲、闲暇、闲散等义。“愁”,或作“愀”。《说文》:“忧也。从心秋声。”本义即是忧愁。作为“闲”和“愁”的组合,“闲愁”的意义是指因物质充裕、生活闲散、无所事事而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寂寞引发的愁情。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之于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札记·礼运》),闲愁亦在其中。这样看来,闲愁是一种普遍的大众情感体验,无论古今中外,不问男女老少,只要生活着,就会有闲愁。而闲愁既生,又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对人有所影响,怎么能说是“无端无谓”呢?
过去,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认为闲愁实际是一种小资情调,是人们满足物质需求后,精神空虚、无聊寂寞的结果,是吃饱了撑的,是无病之呻吟。这种说法如果单指上面所说一般小老百姓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因生活琐事引发的闲愁,则大致不差,但在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那里却并不准确。闲愁在传统士大夫那里有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包蕴。
闲愁为人情所不免,在古代士大夫那里,自然少不了和一般人一样的闲愁,但其闲愁却另有蕴涵。生活闲散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为何会生发愁情呢?赋闲无事、生活闲散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想要的,古代士大夫也乐得清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闲暇也意味着与正事无关,于正事无济。所谓正事不过是人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得偿所愿,解决个人、家庭,或民族、国家的切实问题。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忧患意识、有责任担当的士人知识分子,古代士大夫所关心的是个人、家庭、民族、国家正事的解决,而不在于过身可赋闲的生活。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得偿所愿,只能无可奈何地徒然身闲。事与愿违,徒然身闲,怎么能不使士大夫们感伤忧愁?可见,古代士大夫的“闲愁”在一般的闲情愁绪之外,还包括因徒然身闲却不能解决正事而生发的愁情。
闲愁之于一般人不是无端无谓的,古代士大夫更是如此,考察中国古典诗词,可以看到闲愁之于他们,来源多种多样,形式千姿百态,影响各不相同。
第一,闲愁生发的来源多。有因触物伤怀,感时而愁:“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宋·王观《高阳台》)有因相隔两地,相思而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有因依依惜别,会少离多而愁:“大都人世,会少离多,总是闲愁。”(宋·曾觌《诉衷情》)有因怀古伤情,忧国忧民而愁:“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棠·辛弃疾《念奴娇》)
第二,闲愁被描画得千姿百态。闲愁繁如杨花:“幽思屡随芳草,闲愁多似杨花。”(宋·史达祖《自江月》)闲愁牵绊如丝:“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宋·欧阳修《渔家傲》)闲愁重叠如山:”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唐·赵嘏《无题》)闲愁滔滔不尽,堪比江水:“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采·贺铸《木兰花》)
“谁道闲愁如海,零碎。”(清·王国维、《荷叶杯》)宋代著名词家贺铸脍炙人口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尽写闲愁之多、之广,之长,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第三,士大夫对闲愁的反应各异。
“眉头不为闲愁皱。”(采·向子谨《蝶恋花》)有的人面对闲愁很是豁达,少受影响,更多的人则为之所困,闲愁长时间困扰身心;“这—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宋·戴复古《木兰花慢》)闲愁牵绊,使人慵懒无力、肝肠寸断:“闲愁无力凭阑干”(宋·耿时举《浣溪沙》)“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宋·辛弃疾《摸鱼儿》)有些闲愁来去无定,自然消散,有些总挥之不去,消磨身心,需要加以疏导。士大夫惯于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派遣愁绪。因闲愁而赋诗,因闲愁而纵酒,诗酒行乐是士大夫排解闲愁的灵丹妙药。“可惜一春诗,总为闲愁赋。”(宋·程垓《生查子》)“一窖闲愁驱不去,殷勤对尔酌金杯。”(唐·张碧《惜花》之一)“闲愁掷向乾坤外,永日移来歌吹中。”(宋·陆游《落魄》)不能不说,士大夫们面对闲愁,有些表现得尚属积极,有些就显得意志消沉了。
综上可见,“闲愁”绝不是无端无谓的忧愁。生活中,人们闲愁生发的来源多,影响不一,一般民众如此,知识分子、传统士大夫更是如此。古代士大夫的闲愁在一般闲情愁绪之外,还包括因徒然身闲却不能解决“正事”而生发的愁情,这种愁情是一份积极高尚的情感财富,诗人骚客将之诉诸诗词创作,在古典文学中形成了_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