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作为外语教师,更有必要去学习、实践国内与国外的一些教学理论。尽管我们面对许许多多的教学理论,但是它们都有自身独到之处,各有千秋,并且派生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观念、方法和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于诸多的教学理论不能全盘照搬,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吸取不同教学理论的精华,构建本土化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哪些教学理论呢?
一、阅读前——依据“头脑风暴”,激活背景知识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的BBDO (Batten, Bcroton, Durstine and Osborn) 广告公司创始人Alex F. Osborn于1938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常是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中心话题或一项任务,然后让班上所有学生在民主、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观点、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见解,引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或按各自的思维习惯去完成相同的任务,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途径,最后从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或发现某个规律或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此方法旨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作用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从而为学生了解话题、讨论话题作好铺垫。在这个阶段里,教师还可处理一些语言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新的单词、短语或句型,让学生把相关的单词、短语或句型联系起来,组建一个思维图,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依据“图式理论”,建立语篇结构
按照鲁墨哈特(Rumelhart, 1980)的观点,“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根据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一种框架,就是把课文按线索重新组合,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网络里,使文章结构化,使之清晰、明了,从而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因此,教师在学生获得文章大意和具体信息时,可让学生分组就文章的框架进行讨论,找出隐含线索,绘出课文内在结构图式,最后由各组代表汇报。这样,课文的多条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启迪,学生也因此轻松地把握住了课文的情节和线索,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说、讨论、复述、背诵、写作。
三、阅读后——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供多元选择
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 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他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只是每个人在8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例如,身体运动学习者喜欢在运动或动作中学习;数学逻辑学习者喜欢做实验,喜欢与数字打交道,擅长逻辑推理、数学分类、类比信息和解决抽象问题;空间学习者喜欢绘画,擅长想象、感觉变化、创造实物和理解视觉图像,善于通过视觉与图像解决问题;自我认识学习者喜欢推敲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擅长独立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依据学生的多元学习风格设计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使学生从自身的多元智能出发,找到各自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积极地参与活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教师可在阅读后阶段里,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设计出多个供学生选择的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活动小组,自行选择活动任务。
四、整堂课——依据“任务链”理论,体现整体设计
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理论,为课堂教学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当任务以任务链的形式出现时,“任务链”的整体性设计可以让学生逐步“入境”,从而体现任务型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递关系。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所有阅读任务(包括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时,教师须进行整体规划,把每个任务建立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使之环环相扣、自然过渡,始终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组织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参考文献
[1] 王振强.巧用“头脑风暴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6).
[2] 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
[3] 杨丽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4).
[4] 卢 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3).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阅读前——依据“头脑风暴”,激活背景知识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的BBDO (Batten, Bcroton, Durstine and Osborn) 广告公司创始人Alex F. Osborn于1938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常是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中心话题或一项任务,然后让班上所有学生在民主、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观点、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见解,引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或按各自的思维习惯去完成相同的任务,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途径,最后从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或发现某个规律或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此方法旨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作用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从而为学生了解话题、讨论话题作好铺垫。在这个阶段里,教师还可处理一些语言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新的单词、短语或句型,让学生把相关的单词、短语或句型联系起来,组建一个思维图,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依据“图式理论”,建立语篇结构
按照鲁墨哈特(Rumelhart, 1980)的观点,“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根据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一种框架,就是把课文按线索重新组合,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网络里,使文章结构化,使之清晰、明了,从而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因此,教师在学生获得文章大意和具体信息时,可让学生分组就文章的框架进行讨论,找出隐含线索,绘出课文内在结构图式,最后由各组代表汇报。这样,课文的多条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启迪,学生也因此轻松地把握住了课文的情节和线索,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说、讨论、复述、背诵、写作。
三、阅读后——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供多元选择
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 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他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只是每个人在8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例如,身体运动学习者喜欢在运动或动作中学习;数学逻辑学习者喜欢做实验,喜欢与数字打交道,擅长逻辑推理、数学分类、类比信息和解决抽象问题;空间学习者喜欢绘画,擅长想象、感觉变化、创造实物和理解视觉图像,善于通过视觉与图像解决问题;自我认识学习者喜欢推敲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擅长独立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依据学生的多元学习风格设计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使学生从自身的多元智能出发,找到各自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积极地参与活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教师可在阅读后阶段里,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设计出多个供学生选择的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活动小组,自行选择活动任务。
四、整堂课——依据“任务链”理论,体现整体设计
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理论,为课堂教学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当任务以任务链的形式出现时,“任务链”的整体性设计可以让学生逐步“入境”,从而体现任务型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递关系。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所有阅读任务(包括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时,教师须进行整体规划,把每个任务建立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使之环环相扣、自然过渡,始终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组织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参考文献
[1] 王振强.巧用“头脑风暴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6).
[2] 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
[3] 杨丽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4).
[4] 卢 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3).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