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给科学以启迪,特别是攻克难关百思不得其解时,能使科学家茅塞顿开,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科技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与灵感开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现在的艺术多是以影响一种或多种感官、情感和智力的方式主观创作的过程,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需要运用到科技的不同领域,来达到作品中所需要的感觉、影响和刺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从画布转移到电脑软件,从画笔转到鼠标,从二维到四维空间……,世界正在趋向网络化。从传统绘画、影像、装置到现在的VR,作品逐渐从平面走向空间,又从空间发展到可以置身于其中、实现身临其境,科技的力量使艺术家的创作挣脱了材料的束缚,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呈现他们的艺术观念己经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将注意力更专注的放在如何呈现作品之中。而观众对艺术的认知也脱离了艺术只是艺术家的刻板认知,逐渐由有距离的观摩到逐步参与到作品的展示中,甚至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和观众面对面交流让作品的内涵更完整。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影像艺术
影像艺术在中国开始较晚,1990年代中国的影像艺术家才开始创作出最初的一批影像艺术作品。在这个领域的今天,年轻艺术家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创作作品,视觉语言是他们基本的表达方式,影像和录像剪辑技术被艺术家们当作基础材料使用,影像艺术所讨论的问题在乘倍数的增长,世界、亚洲、中国、地域的概念逐渐模糊并成为整体性的问题被对待。
2、全息艺术
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在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偶然发明了全息投影术,并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全息影像就是裸3D技术,观众无需佩戴任何可穿戴式设备,即可体验3D的观看感受。在三维空间中投射三维立体影像,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果。
3、行为艺术
1970年已经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身体艺术将伦理与美学、生存以及艺术之间的关系重新提上讨论的日程。行为艺术是无法被复制的,只有通过重新表演才能延续那些作品的生命。
4、虚拟现实艺术
由美国VPL公司的创始人拉尼尔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提出的,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它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可体验的仿真系统,是一种通过设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体验者置身于虚幻的世界中。
5、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这个领域中,艺术家可以自由的运用任何他们能想到的手段来创作作品。这种开放的创作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平面的展示方式,装置艺术充分利用空间环境,观看者从以往的平面式观看方式变为可以身处于作品之中,从多个维度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
6、电子声光艺术
是一个新型的当代艺术形式,是声音和灯光艺术的升级结合版,即在空间里放置声音和灯光组合,展示形式就是一种体验装置,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7、交互艺术
80年代兴起的新媒体艺术,第一次运用机械、声音、光和电等技术表达观念,而交互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交互艺术是以科技为核心强调与观者互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就好比一道门、一扇窗,需要观众自己推开来寻找答案,在观者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观者可以更好的从艺术家的角度去认识自我。
一、对创作手段的影响
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多种科技材料和手段的运用上,当代艺术作品是观察世界感受的产物,也是对当代科技材料艺术性表达的探索。泡沫、塑料、高科技纳米材料、树脂材料、生物技术等无所不用其极。例如生物科技与艺术结合,2000年,艺术家卡茨在科学家的协助下,创作的全新艺术作品《绿色荧光兔》,是通过转基因工程创作荧光兔,将一种存在于自然水母中的绿色蛋白质GFP加密基因注射到兔子的基因组中,当在紫外线光的照射下它就会发出绿色荧光。澳大利亚行为艺术家史帝拉花了近 10 年时间将一只在实验室内通过细胞培养出来的耳朵植入了自己的手臂。2019 年 3 月,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了马克·奎恩的个展。其中《最终,我是完美的》是由艺术家本人在2002 年联系了一个实验室,委托对方用自己的身体(即毛发)中的碳原子来制作一颗钻石,他的毛发被碳化后再石墨化,用来制作钻石。
二、对作品阅读模式的影响——从观望到参与
作品的观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艺术家的异想天开、艺术作品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等因素都导致了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方式的变化。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艺术作品的阅读模式由早期的线性既由艺术家到观众的单一线索,逐步过渡到艺术家到观众,再从观众反馈到艺术家的交互性。籍由科技实现的交互式体验,艺术家的个体体验可以更直接更准确的展现给观众。在艺术家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上,观众的参与改变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白南准的艺术理念里,观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观众的参与为作品带来了变数,让作品成为了一件永远在成长的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对一些艺术家来说,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把观众的参与“预先”加入到作品当中,他们需要观众的参与,同时作品的每次变化也会完善作品本身。白南准强调艺术家本身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观众解释他的作品在讲述什么,因为每一个看到这个作品的观众都会从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意义,在反馈给作者的同时也会让作品更加完整。
三、作品创作由个体转向团队协作
由个人为主的创作形式逐渐变为团体协作的创作形式,当代艺术创作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或学科,要求合作或寻求他人技术支撑。作品涉及跨界范围越广,合作团队参与者也就越多。上海昊美术馆 2019 年 3 月 23 日至 6 月 2日举办的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的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创作形式涵盖了数码版画、影像、数字雕刻和机器人装置。《雕塑工厂》一只大型工业机器臂正不停地雕刻着巴洛克时期的经典作品《普鲁托与普洛舍宾娜》,作品由机械和复杂的算法程序创造了全新的人造景观,是夸尤拉和其技术团队一起完成。作品的整体创意和思路是艺术家个人的,展览大家会记住艺术家,往往忘记幕后的工作人员。夸尤拉利用科学技术探索看似对立力量之间的紧张和平衡,譬如真实和虚拟,具象和抽象,新事物和旧事物……他纷繁多样的创作出于自定制的计算机软件……在音乐方面,夸尤拉与伦敦交响乐团、波尔多国家交响乐团等合作。”
四、艺术的未来
对艺术家來说,科学所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工具,而是基于全新媒介、推动当代艺术形式进一步变革的引擎。未来的信息技术、数字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飞速发展,是科技真正爆炸的时代。艺术和科学在相互启迪,相互渗透不断跨越学科边界创作的基础上,必将走向融汇的更高境界,越往前走,科学越艺术化,艺术更科学化,回头在山麓分手,在顶峰汇集。
作者简介:陈泓霖,1996年6月生,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生物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从画布转移到电脑软件,从画笔转到鼠标,从二维到四维空间……,世界正在趋向网络化。从传统绘画、影像、装置到现在的VR,作品逐渐从平面走向空间,又从空间发展到可以置身于其中、实现身临其境,科技的力量使艺术家的创作挣脱了材料的束缚,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呈现他们的艺术观念己经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将注意力更专注的放在如何呈现作品之中。而观众对艺术的认知也脱离了艺术只是艺术家的刻板认知,逐渐由有距离的观摩到逐步参与到作品的展示中,甚至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和观众面对面交流让作品的内涵更完整。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影像艺术
影像艺术在中国开始较晚,1990年代中国的影像艺术家才开始创作出最初的一批影像艺术作品。在这个领域的今天,年轻艺术家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创作作品,视觉语言是他们基本的表达方式,影像和录像剪辑技术被艺术家们当作基础材料使用,影像艺术所讨论的问题在乘倍数的增长,世界、亚洲、中国、地域的概念逐渐模糊并成为整体性的问题被对待。
2、全息艺术
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在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偶然发明了全息投影术,并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全息影像就是裸3D技术,观众无需佩戴任何可穿戴式设备,即可体验3D的观看感受。在三维空间中投射三维立体影像,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果。
3、行为艺术
1970年已经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身体艺术将伦理与美学、生存以及艺术之间的关系重新提上讨论的日程。行为艺术是无法被复制的,只有通过重新表演才能延续那些作品的生命。
4、虚拟现实艺术
由美国VPL公司的创始人拉尼尔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提出的,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它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可体验的仿真系统,是一种通过设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体验者置身于虚幻的世界中。
5、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这个领域中,艺术家可以自由的运用任何他们能想到的手段来创作作品。这种开放的创作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平面的展示方式,装置艺术充分利用空间环境,观看者从以往的平面式观看方式变为可以身处于作品之中,从多个维度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
6、电子声光艺术
是一个新型的当代艺术形式,是声音和灯光艺术的升级结合版,即在空间里放置声音和灯光组合,展示形式就是一种体验装置,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7、交互艺术
80年代兴起的新媒体艺术,第一次运用机械、声音、光和电等技术表达观念,而交互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交互艺术是以科技为核心强调与观者互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就好比一道门、一扇窗,需要观众自己推开来寻找答案,在观者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观者可以更好的从艺术家的角度去认识自我。
一、对创作手段的影响
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多种科技材料和手段的运用上,当代艺术作品是观察世界感受的产物,也是对当代科技材料艺术性表达的探索。泡沫、塑料、高科技纳米材料、树脂材料、生物技术等无所不用其极。例如生物科技与艺术结合,2000年,艺术家卡茨在科学家的协助下,创作的全新艺术作品《绿色荧光兔》,是通过转基因工程创作荧光兔,将一种存在于自然水母中的绿色蛋白质GFP加密基因注射到兔子的基因组中,当在紫外线光的照射下它就会发出绿色荧光。澳大利亚行为艺术家史帝拉花了近 10 年时间将一只在实验室内通过细胞培养出来的耳朵植入了自己的手臂。2019 年 3 月,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了马克·奎恩的个展。其中《最终,我是完美的》是由艺术家本人在2002 年联系了一个实验室,委托对方用自己的身体(即毛发)中的碳原子来制作一颗钻石,他的毛发被碳化后再石墨化,用来制作钻石。
二、对作品阅读模式的影响——从观望到参与
作品的观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艺术家的异想天开、艺术作品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等因素都导致了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方式的变化。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艺术作品的阅读模式由早期的线性既由艺术家到观众的单一线索,逐步过渡到艺术家到观众,再从观众反馈到艺术家的交互性。籍由科技实现的交互式体验,艺术家的个体体验可以更直接更准确的展现给观众。在艺术家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上,观众的参与改变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白南准的艺术理念里,观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观众的参与为作品带来了变数,让作品成为了一件永远在成长的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对一些艺术家来说,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把观众的参与“预先”加入到作品当中,他们需要观众的参与,同时作品的每次变化也会完善作品本身。白南准强调艺术家本身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观众解释他的作品在讲述什么,因为每一个看到这个作品的观众都会从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意义,在反馈给作者的同时也会让作品更加完整。
三、作品创作由个体转向团队协作
由个人为主的创作形式逐渐变为团体协作的创作形式,当代艺术创作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或学科,要求合作或寻求他人技术支撑。作品涉及跨界范围越广,合作团队参与者也就越多。上海昊美术馆 2019 年 3 月 23 日至 6 月 2日举办的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的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创作形式涵盖了数码版画、影像、数字雕刻和机器人装置。《雕塑工厂》一只大型工业机器臂正不停地雕刻着巴洛克时期的经典作品《普鲁托与普洛舍宾娜》,作品由机械和复杂的算法程序创造了全新的人造景观,是夸尤拉和其技术团队一起完成。作品的整体创意和思路是艺术家个人的,展览大家会记住艺术家,往往忘记幕后的工作人员。夸尤拉利用科学技术探索看似对立力量之间的紧张和平衡,譬如真实和虚拟,具象和抽象,新事物和旧事物……他纷繁多样的创作出于自定制的计算机软件……在音乐方面,夸尤拉与伦敦交响乐团、波尔多国家交响乐团等合作。”
四、艺术的未来
对艺术家來说,科学所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工具,而是基于全新媒介、推动当代艺术形式进一步变革的引擎。未来的信息技术、数字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飞速发展,是科技真正爆炸的时代。艺术和科学在相互启迪,相互渗透不断跨越学科边界创作的基础上,必将走向融汇的更高境界,越往前走,科学越艺术化,艺术更科学化,回头在山麓分手,在顶峰汇集。
作者简介:陈泓霖,1996年6月生,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生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