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的认知层次还比较浅,此时需要大量的文字积累,夯实他们的语文理解。阅读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见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阅读素材的多样化打破了课堂的封闭限制,学生通过阅读构建了文本与心灵的对话,逐渐在阅读中陶冶情感,获得内心感悟,强化对周遭事物的理解能力。小学生在阅读中通常只能针对表面的内容获得浅显的认知,教师应做好阅读教学的辅助工作,及时点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纠正学生在阅读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终身受益。
【关键词】论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学生 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较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课内阅读的深化引导与课外阅读的延伸补充,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缺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拔高。阅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夯实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自主求知意识,并迁移到生活与学习中,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激发阅读情感体验
阅读中走马观花,学生的阅读记忆不深,很容易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学新忘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引领学生走出的阅读误区,避免造成阅读的无用功。阅读中情感的渗透是阅读思维启蒙的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熟知内容,启发学生迁移自身的经历感知文中描绘的情感变化,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二、同类阅读内容对比分析
阅读的素材种类多样,但阅读中同类化的内容也较为常见,阅读中同类异化的对比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以更短的时间了解更多的阅读内涵,教师应完成语文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避免在阅读中的片面化认知误解,消除阅读的混淆可能。如《凡卡》和《小英雄雨来》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秋天的思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与母爱的对比;《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对比;毛泽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题与风格的对比。另外,还有体裁上,寓言与童话的对比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区别与整合的思维过程中,能力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体裁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有散文、诗歌等,所以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方法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品格等进行分析理解,寓言、神话要抓住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等。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老师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自己应该先树立爱阅读的榜样。给学生树立一个爱阅读的榜样,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其次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对人物的点评,对故事的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课外知识。
四、引导阅读想象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線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美平.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小作家选刊,2015(24).
[2]焦艳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学生之友:下,2011(7):36-36.
[3]张文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220-221.
【关键词】论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学生 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较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课内阅读的深化引导与课外阅读的延伸补充,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缺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拔高。阅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夯实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自主求知意识,并迁移到生活与学习中,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激发阅读情感体验
阅读中走马观花,学生的阅读记忆不深,很容易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学新忘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引领学生走出的阅读误区,避免造成阅读的无用功。阅读中情感的渗透是阅读思维启蒙的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熟知内容,启发学生迁移自身的经历感知文中描绘的情感变化,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二、同类阅读内容对比分析
阅读的素材种类多样,但阅读中同类化的内容也较为常见,阅读中同类异化的对比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以更短的时间了解更多的阅读内涵,教师应完成语文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避免在阅读中的片面化认知误解,消除阅读的混淆可能。如《凡卡》和《小英雄雨来》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秋天的思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与母爱的对比;《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对比;毛泽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题与风格的对比。另外,还有体裁上,寓言与童话的对比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区别与整合的思维过程中,能力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体裁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有散文、诗歌等,所以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方法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品格等进行分析理解,寓言、神话要抓住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等。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老师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自己应该先树立爱阅读的榜样。给学生树立一个爱阅读的榜样,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其次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对人物的点评,对故事的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课外知识。
四、引导阅读想象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線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美平.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小作家选刊,2015(24).
[2]焦艳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学生之友:下,2011(7):36-36.
[3]张文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