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十七中,山东 青岛)
[摘 要]: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把淡化“双基”理解为不要基础知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一些选拔性和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造成了一种伤害。因此,我们应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改 音乐教学 新思考
我国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几年,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笔者在五年的音乐教学中,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学的新思考。
一、音乐教学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1.教学重心的转变
新课标提出了淡化“双基”,注重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的教育理念。首先,我在教学中淡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过去,我们常常花很多的时间在音乐乐理知识、节奏练习、识谱等环节的教学上。在逐步认识和贯彻新课标念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上,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其次,就是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去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分组表演和课外活动的练习中来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能力。
2.教学方式的转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听是体验音乐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对单一的范唱(奏)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学生在接受音乐时显得很被动,也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进行全新的诠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实践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3.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互动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将音乐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的表现形式
新的音乐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觉的连接和转换,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2.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
首先,要注重动态的信息交流,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其次,要合理地转换教师角色定位,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再永远是教学中的主角,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理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也是互动的具体实施方法之一。再次,交往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在音乐教学中互动的实施是很重要的一点。
事实证明,音乐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们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他们健康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严肖虹.注重对音乐精神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中国音乐教育,2003,(8):11-12.
[2]任知.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中国音乐教育,2003,(8):42-43.
[3]章彩萍.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4,(9): 8-10.
[4]余冰.论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音乐教育,2006,(10-12).
[摘 要]: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把淡化“双基”理解为不要基础知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一些选拔性和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造成了一种伤害。因此,我们应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改 音乐教学 新思考
我国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几年,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笔者在五年的音乐教学中,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学的新思考。
一、音乐教学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1.教学重心的转变
新课标提出了淡化“双基”,注重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的教育理念。首先,我在教学中淡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过去,我们常常花很多的时间在音乐乐理知识、节奏练习、识谱等环节的教学上。在逐步认识和贯彻新课标念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上,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其次,就是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去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分组表演和课外活动的练习中来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能力。
2.教学方式的转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听是体验音乐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对单一的范唱(奏)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学生在接受音乐时显得很被动,也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进行全新的诠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实践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3.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互动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将音乐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的表现形式
新的音乐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觉的连接和转换,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2.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互动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
首先,要注重动态的信息交流,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其次,要合理地转换教师角色定位,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再永远是教学中的主角,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理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也是互动的具体实施方法之一。再次,交往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在音乐教学中互动的实施是很重要的一点。
事实证明,音乐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们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他们健康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严肖虹.注重对音乐精神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中国音乐教育,2003,(8):11-12.
[2]任知.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中国音乐教育,2003,(8):42-43.
[3]章彩萍.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4,(9): 8-10.
[4]余冰.论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音乐教育,20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