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解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每年化学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比较迷茫,剪不断,理还乱.笔者经过实践,发现了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轻松掌握并运用这部分知识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
  一、学会找出溶液中除水之外的所有微粒
  
  找全溶液中所有的粒子是学习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一定不能出错.
  
  例1 找出0.1 mol/L的Na2CO3溶液中的所有微粒.
  
  步骤1:让溶质和水直接电离,方程式为Na2CO3=2Na++CO2-3和H2O H++ OH-
  
  结论1:溶液中直接电离产生的微粒有:Na+、CO2-3、H+、OH-
  
  步骤2:直接电离出的离子能够继续电离的让其电离到不能再电离为止,能水解的让其水解到不能再水解为止.Na2CO3溶液中后续水解方程式为CO2-3+H2O
   HCO-3+ OH-和HCO-3+H2O H2CO3+OH-
  
  结论2:由溶质衍生而来的微粒有:HCO-3、H2CO3
  
  思考2:找出0.1 mol/L的NaHCO3溶液中的所有微粒.
  
  步骤1:让溶质和水直接电离,方程式为NaHCO3 = Na+ + HCO-3;H2O
  H++ OH-
  
  结论1:溶液中直接电离产生的微粒有:Na+、HCO-3、H+、OH-
  
  步骤2:直接电离出的离子能够继续电离的让其电离到不能再电离为止,能水解的让其水解到不能再水解为止.NaHCO3溶液中后续方程式为:HCO-3+H2O H2CO3+ OH- ,HCO-3  H++ CO2-3
  
  结论2:由溶质衍生而来的微粒有:CO2-3、H2CO3
  
  关键点:①熟悉常见的强电介质、弱酸、弱碱的电离;
  ②熟悉常见的弱酸盐、弱碱盐的电离及水解;
  ③不能忽略水的电离.
  
  二、比较溶液中粒子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1.单一溶液
  
  例2 0.1 mol/L的NaHCO3溶液的pH=8,试比较Na+、CO
  2-3、HCO-3、H2CO3、OH-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第一步:写出溶液中的所有平衡HCO-3+H2O H2CO3 + OH-;HCO-3  H++ CO2-3;H2O H++ OH-.第二步:由pH=8判断溶液为碱性,确定HCO-3的水解>电离,所以c(H2CO3 )>c(CO
  2-3). 第三步:电离和水解都是微弱的,所以c(HCO-3)> c(H2CO3)> c(CO2-3).第四步:结论为c(Na+)>
  c(HCO-3)> c(OH-)> c(H2CO3)>c(CO2-3 )
  
  思考:0.1 mol/L的NaHSO3溶液的pH=5,试比较Na+、SO2-3、HSO-3、H2SO3、H+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第一步:写出溶液中的所有平衡HSO-3+H2O H2SO3 + OH-;
  HSO-3 H++ SO2-3;H2O H++ OH-.第二步:由pH=5判断溶液为酸性,确定HSO-3的电离>水解,所以c(SO2-3)>
  c(H2SO3 ).第三步:电离和水解都是微弱的,所以c(HSO-3)>
  c(SO2-3) > c(H2SO3). 第四步:结论为c(Na+)>c(HSO-3)> c(H+)> c (SO2-3) > c(H2SO3)
  
  关键点:①能正确书写出溶液中的所有平衡;②溶液中既有电离又有水解平衡的,需要确定电离与水解的相对强弱;③电离和水解毕竟是微弱的;④不能忽略H2O的电离
  
  2.混合溶液
  
  (1)不反应混合型
  
  例3 将等体积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HCO3和Na2CO3混合,比较混合溶液中Na+、CO2-3、HCO-3、H2CO3、OH-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第一步:判断两种物质不反应.第二步:计算溶液中的可计算的粒子,假设溶液为1 L,则n(Na+)=0.3 mol 第三步:因为CO2-3和HCO-3水解均呈碱性,所以确定溶液为碱性,方程式为HCO-3+H2OH2CO3 + OH-;HCO-3+H2O H2CO3+ OH-,且CO2-3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所以c(HCO-3)> c (CO2-3);又因为H2O
  H++ OH-,所以c(OH-)> c(H2CO3)第四步:结论为c(Na+)>c(HCO-3)>c(CO2-3)> c(OH-)> c(H2CO3)
  
  关键点:①正确判断混合溶液的酸碱性;②溶液中有多种能电离的离子,要比较两者电离的相对强弱;有多种能水解的离子,要比较两者水解的相对强弱;③电离和水解毕竟是微弱的;④不能忽略H2O的电离.
  
  (2)反应混合型
  
  例4 判断常温下0.4 mol/L CH3COOH溶液和0.2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的溶液中下列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CH3COOH、Na+、CH3COO-、H+、OH-.
  
  第一步:计算,假设溶液为1L 
  
   方程式: CH3COOH+ NaOH=CH3COONa+H2O
  
  开始:0.4 mol 0.2 mol
  
  
   反应:0.2 mol 0.2 mol0.2 mol
  
  剩余:0.2 mol00.2 mol
  
  结果: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浓度均为0.1 mol/L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
  
  第二步:由题中反应后溶液显酸性可知电离>水解,所以c(CH3COO-)> c(Na+)> c(CH3COOH)第三步:电离比较微弱,所以c(CH3COOH)> c(H+).
  
  结论:c(CH3COO-)> c(Na+)> c(CH3COOH)> c(H+)> c(OH-)
  
  关键点:确定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及其物质的量.
  三、比较电解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混合溶液是否发生反应,若反应计算出反应后各种溶质及其物质的量;
  ②判断混合溶液的酸碱性,确定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
  ③电离和水解毕竟是微弱的;
  ④注意不能忽略H2O的电离.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既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演练,相信同学们定能轻松掌握并灵活运用.
  
其他文献
一、审题类     审题的目标是弄清物理情景、已知量和未知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物理规律等,通常采用“眼看、脑思、嘴读、手画”多种思维活动方式,审题要全面细致,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充分地想象、分析、判断,建立起完整准确的物理情景和模型.画出草图展示物理情景,如不能认真审题,会感到题目无从下手或无法正确地列出方程,导致考试严重失分.  例1 在xOy坐标系内存在按图1所示规律变化的匀强电场和
在处理许多问题时,我们都将会遇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问题,能够对物体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也是基础,许多同学往往不能对物体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而对题目束手无策.   一、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以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  1.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
高考物理中有一类试题是探寻大量同种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轨迹的,由于这类问题涉及的轨迹圆太多,以致学生很难想象,也很难借助画图进行分析.笔者针对这类试题,总结了一个简便的求解方法,就是借用考试时下发的“透明”草稿纸,只要在上面画出其中一个粒子的轨迹,就能“动画”出所有粒子的轨迹,一眼就能看出符合题意的求解轨迹.     一、试题特点     大量质量为m ,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粒子,从同一点P以同
守恒思想是高中物理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解题思想,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守恒思想:在讨论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时,寻找整个过程中或过程发生前后存在着的不变的关系或不变的量的一种思维方法.    解题思路: 利用守恒定律(包括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1)明确研究系统及过程.  (2)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在该过程中所受力情况及做功情况.判定系统的机械能或
从历届高考试题来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等的认识、判断、理解和应用.选择题既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知识掌握范围和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考生要想迅速而准确地做出正确地选择,除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透彻理解和掌握以外,还应掌握解析选择题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   一、极限思维法     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从连续性原理出发
随着人们对农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品质的重视,对丛枝菌根(AM)与植物互惠共生的研究越来越多。丛枝菌根真菌在实际生产中改善植物叶片矿质营养、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
圆锥曲线中的有关定点定值与最值问题是常见的一类问题,它几乎涵盖解析几何的所有知识.由于它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对运算和思维能力要求又高,因此,很受高考和各类竞赛和自主招生考试命题者的青睐,因此也成为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  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给出的综合信息和处理问题的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等思想,并恰当适时地运用待定系
浙江省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研究其城市化的时空动态规律,可为本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有效合理地推进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针对以下问题
刚刚落幕的第30届全国物理竞赛中一道考题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该题以斜抛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求解本题可以根据斜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正交分解的思想,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相互垂直的直线运动,然后利用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解题.在分析问题时,如能结合斜抛运动的轨迹方程分析,思路更为清晰,求解更为迅速.    例1(第30届物理奥赛初赛)在水平地面某处,以相同的速率v0用不同的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