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会 有所作为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曾以驻外媒体记者身份在拉美的墨西哥工作两年,并参与对秘鲁、古巴等国的报道,回国以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
  在拉美地区,大的媒体主要掌握在所在国利益集团手中,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基本上由西方媒体打造而成,片面、曲解是关于中国报道的主要特点。当地媒体涉华报道多以负面内容为主,甚至随声附和渲染“中国威胁”论。一般民众印象中的中国,远非中国的真正形象。从收集的涉华舆情来看,对华不实报道多达三分之二以上。我通讯社播发的新闻,鲜见为当地媒体直接采用,涉华报道通常沿袭西方路数,照抄照转西方媒体报道,偶尔直接引用我通讯社新闻,仅作为印证或做借以日后免责的不备之需。中国央视对外中文和外语频道节目,尚未直接进入受众视野,有兴趣者或通过有线收费系统收视,或租赁天线专用频道接收。我媒体各外文网页,因当地网民受困于“上天无路”,实际效果差强人意。问题在于网民寻找网页难、登录难。当地民众欲浏览某中国网站,但很难想到用汉语拼音的名称登录。
  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2004年在墨西哥成立拉美分社,2010年又在秘鲁成立了代表处,《今日中国》西文版尽管面临人力和资金后续支持问题,但在墨西哥城、利马和拉美地区还是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拉美形成“北墨南秘”的格局,成为各界直接了解中国第一手资讯的媒介,而且传播范围广,受众层面高。
  抓住机会 有所作为
  在国际舆论交锋中,“西强我弱”的局面亟待改变,我们在这一过程里,要积极进取,抓住一切机会,做到有所作为。
  为加强与拉美国家读者的联系,《今日中国》杂志社在墨西哥设立了拉美分社,分社出版的《今日中国》西文版在墨西哥和秘鲁出版发行,覆盖拉美所有西语国家,向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国信息,向拉美社会各界直接、忠实地展示中国的形象。
  今日中国拉美分社做了大量尝试,曾多次在墨西哥城、布埃布拉、格雷塔罗、墨西卡利、蒂华纳、瓜达拉哈拉、恰巴斯等州和城市的大学和孔子学院举办讲座,研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通过PPT、演讲、现场互动等多种方式,和青年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既扩大期刊的发行,更有效地回答了墨西哥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对中国的关注。
  2012年,中拉关系中出现很多重大事件,如哥伦比亚总统访华、王岐山访问巴西、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的成立、中拉关系国际论坛、中墨学界对话,以及中墨、中阿建交40周年,中哥建交5周年等,拉美分社都及时进行了报道。
  《今日中国》西文版增设“大使访谈”栏目,仅在2012年上半年,已刊登中国驻古巴、墨西哥、阿根廷3名大使和阿根廷、墨西哥、西班牙、玻利维亚、哥斯达尼加、乌拉圭、厄瓜多尔7名驻华大使的专访或署名文章,使杂志的权威性得到增强。
  拉美分社还利用一切机会拉近与拉美读者的距离。2010年9月,应墨西哥国防部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赴墨西哥参加墨独立200周年庆典阅兵活动,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首次走出国门远赴海外参加活动。在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驻墨西哥媒体全力以赴,共同搞好报道,通过快速传播,向世界揭开了中国军队的面纱,展出中国军人英武的形象。
  2010年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媒体做了大量艰苦、及时的报道工作,对世界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驻外媒体团结协作,再次展示了对外宣传力量。
  坎昆会议前,今日中国杂志社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英文版和西文版应对气候变化专刊,在墨西哥城印刷后,把2000册杂志专程送到坎昆,受到代表们的广泛欢迎。
  会议期间,时任墨西哥总统的卡爾德龙出席大会活动,欣然接受了今日中国杂志社赠送的应对气候变化专刊。今日中国记者还先后向美国代表团团长潘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总代表罗戴琳等联合国气候官员和各国代表赠送了《今日中国》杂志。
  大会开幕前夕,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收到本次大会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长埃斯皮诺萨委托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罗格里格?布拉德发来的感谢信,对今日中国杂志为本次气候变化大会出版专刊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今日中国》等媒体报道拉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为推动这一事业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抓住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9年4月下旬,一个人类陌生的流感病毒突然间惊扰了世界,很快从墨西哥向整个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蔓延,世卫组织判断为“极有可能全球大爆发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全球的目光迅速从金融危机向甲型H1N1流感转移。墨西哥是甲型H1N1流感的集中爆发地,短短几天,墨西哥城停产、停课,关闭公共场所,医院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墨西哥和美国、加拿大人心惶惶。
  中国驻墨西哥媒体立即投身这场突如其来的报道之中,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的几位记者是这次事件的亲历者之一,先后目睹和经历了墨西哥疫情的爆发、地震,乘最后一班墨航AM098航班回国后的医学隔离,这段特殊的经历,为此次报道打下了基础。
  此时,作为中国重点外宣机构的中国外文局果断决定,把握主动,传播真相,及时进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立即启动全局书、刊、网联动机制,并指示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的记者在隔离医院第一时间在中国网开设专栏,把在隔离期间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和社会。短短6天时间内,专栏发文字15,000多字,独家图片98张,仅中国网专栏页面浏览量就达43,485次。新世界出版社根据我驻墨几位记者提供的文字、图片等素材,又连线墨西哥采访、整理,仅用两个星期编写出版的《当流感袭来时》一书,第一版印刷8000册。
  与此同时,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的几位记者自身也成为“新闻人”,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华盛顿邮报等30多国内外媒体采访和报道。使更多公众迅速了解疫情的真相和国家及时果断地采取的卫生防控措施,提升了国家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赢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公众的赞许。坚持在墨西哥工作的中国媒体记者,不怕被病毒感染的危险,通力合作,积极报道墨西哥政府和人民抗击流感的举措,得到墨西哥方面的好评。   正是中国驻拉美媒体通力合作,应对突发事件,并在重大事件中主动阐述中国观点,消除隔阂,积极展示中国形象,为提高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话语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多种方式 扩大影响
  为了让国外受众更好地倾听中国声音,需要强化受众意识。要尽可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真正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让海外受众感觉有趣、有益、有用,愿意看、能理解、可接受。
  例如,墨西哥受众关心我国西藏问题,但对西藏的历史知之甚少,长期受西方媒体影响,观点难免偏执、扭曲。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举办的《西藏成就展》,以生动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和现在,吸引众多的墨西哥民众参观。中国驻墨媒体及时跟进,做了大量相关报道,扩大了展览的宣传效果。
  我们还充分利用中国藏学家代表团访问墨西哥的机会,就中墨双方关注的西藏热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做好相关报道。代表团与墨西哥众议院中墨友好小组进行了交流,双方就现代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针对墨方关注的藏族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西藏偏远地区的民生问题、藏区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我们都做了详细报道。代表团会见中外记者,回答中、墨媒体提出的问题。藏学家们与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的学者、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代表进行座谈。在北京,利用墨西哥媒体记者到中国采访的机会,组织他们到西藏等地采访,亲眼目睹西藏农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他们写出的文章通过中墨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墨西哥民众对西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
  我们利用和当地媒体的良好关系,邀请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官员做客墨西哥《至上报》直播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中国文化、经济等墨西哥听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回答,并和听众现场互动,回答墨西哥听众的关切,受到墨西哥民众的欢迎。
  从2011年开始,拉美分社同墨西哥《宏观经济》杂志和《网络电台》开展合作,《宏观经济》杂志2012年3月封面以《中国和墨西哥不是对手,开放中国进口和投资市场》为题刊登该杂志社长希门尼斯访华报道專刊,并发表《建立同中国的新关系》的社论。2012年以来,分社坚持每周到墨西哥《网络电台》直播《今日中国面向世界》节目,以主办方身份介绍《今日中国》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答听众关心的与中国有关的问题,迄今已经做了40次现场直播节目,时长达100多个小时,直接把中国和中墨双边关系的信息呈现给世界的听众。中外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纸媒发行量萎缩,2010年年底,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网成功地同秘鲁安第斯通讯社和墨西哥墨通社实现链接,当地读者已经可以通过本国网站顺利登录中国网,直接获取关于中国的第一手信息。
  今日中国西文版还充分利用外籍雇员的优势,在对拉美国家选题策划和采写重大稿件上积极发挥作用,他们承担了采访来华访问的哥斯达尼加总统、哥伦比亚总统、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秘鲁外长、哥伦比亚外长、阿根廷国防部长,墨西哥、玻利维亚、乌拉圭驻华大使等重点稿件的采写任务。其中专访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稿件,被《秘鲁人报》、秘鲁《国家报》、新华社、凤凰网、大公网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转载。外籍雇员采写的稿件,对当地读者来说,更具有真实感、亲近感和说服力。
  由此看来,要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在引导国际言论上更加积极、主动;需要打破西方媒体的垄断,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外宣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什么是“新型主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媒体形态、传播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对媒体发展提出了要求。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全球传媒业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
期刊
几十年来,面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些西方人始终无法坦然以对,有关中国的批评、嘲讽甚至污蔑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即便在中国国内,一些国人同胞亦将来自西方的任何评价奉若圭臬。在他们眼中,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时,只有得到CNN、BBC的关注或报道,才算得上是真正  “国际化”;而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似乎并不属于“国际社会”的范畴。  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段连城即曾对
期刊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所著《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信、电话、电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愈发深远。传统媒体与
期刊
需要真实、生动地传播西藏的特殊性  《对外传播》:您一定到访过许多国家,在您看来,外国人是怎么看西藏的?  莫树吉:我去过朝鲜、尼泊尔、越南和俄罗斯的海参崴等几个周边国家。在我看来,国外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有的人是想利用它大做文章,目的和出发点不一样。国外的人对西藏很不了解,尤其是对西藏的历史。并且他们对民族的特性没有搞清楚,他们来到西藏后发现,眼前的西藏和想
期刊
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受众在接触新闻媒体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的对媒体信誉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公信力是传播效果的保证,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既要让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又要在整个新闻传播和整体媒介形象上给受众以积极的认同和评价,这就需要在报道客观、
期刊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一直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因为受到语言和习惯的限制,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物很难进入主流渠道。  但在英国,这种尴尬已经大大缓解,在几代对外发行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的出版物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了主流渠道。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新春贺词中所提及的“农历蛇年到来之际,在英国的庆祝活动将再次提醒人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华人社区对英国的巨大贡献。”正是对中国文化走入英国社会
期刊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迈向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高涨,到《新闻联播》抢领导人镜头的“光屁小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媒体的新气象新变化都成为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一提到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受众都会产生相当的权威感与厚重感,因为这些主流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执政党和国家意志
期刊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读到一本由中国《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用法文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下称《和》,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读完原文后,不禁拍案叫绝。对“法语世界”读者来说,该书不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一阵“及时雨”,一捧“雪中炭”。作者以中国上海人特有的“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耐心、周到,不仅解答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疑问、猜测,甚至舒缓了一些西方人对华的愤懑乃至仇视情绪。这样看来,《和》自2
期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和中国行动与主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种有别于国际报道和外事报道的涉外新闻报道,日益成为区域媒体不可忽视的主角。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涉外新闻报道”首次出现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中:“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对近两年中
期刊
1992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开播国际卫星电视频道,即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中,我国对外播出的电视频道在播出语言和频道类型都大为丰富。仅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国际频道,其中既有综合频道,还有英语新闻频道和英语纪录频道等专业频道。开办对外电视频道的主要目标是传递中国声音和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