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一样的“外宣”书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读到一本由中国《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用法文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下称《和》,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读完原文后,不禁拍案叫绝。对“法语世界”读者来说,该书不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一阵“及时雨”,一捧“雪中炭”。作者以中国上海人特有的“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耐心、周到,不仅解答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疑问、猜测,甚至舒缓了一些西方人对华的愤懑乃至仇视情绪。这样看来,《和》自2012年秋在巴黎出版后一再加印,在法语世界对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好评如潮”,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特色:
  第一,《和》的作者居法20余年,浸淫于法兰西文化之中,耳濡目染,知道法国人想了解中国哪方面的事,故能“搔到法国人的痒处”,因此才“下笔如有神”,“用他们的语言”写出了一本给“法语世界”读者读的中国书。
  实际上,《和》之所以能抓住外国读者的心,重要的是作者熟谙“对外传播”的技巧。“对外传播”首先要让外国受众能够听到、愿意听、喜欢听,进而产生互动和交流,不能盲目地“各说各话”。在法国工作20余年,作者无数次受邀参加当地组织的辩论会、研讨会,接受当地各类媒体的采访,受邀为当地媒体撰写文章,因此,作者与西方人打起交道来驾轻就熟,不仅“会说他们的话”,还“懂他们的礼”、知“他们的情”。《和》首先讲述事实,而且是通过一个个中国真实的人和事讲事实,有时还借用外国人的评论加以评述以增加“可信度”,然后,借用“惯性”揉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不留痕迹地向读者“灌输”了中国的观点,留下“点睛之笔”。
  作者是中国人,写中国的事,自然不能一味地“吹嘘、夸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远非“天堂”,一味地“表扬”会令西方读者望而却步,这样一来,就无法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故此,作者在书中针对一些现状、人和事有条件地“揭露和批评”(比如不堪重负的教育体制、混乱的交通状况、盲目的崇洋媚外、五味杂陈的网络时代等等)。这“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正是《和》的独到之处。
  第二,直接使用外语写作效果好。西方许多驻华记者回国后都撰写了关于中国的书籍。记者写书在西方司空见惯,有的甚至因此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但还没有一名法国记者在中国用中文写一本介绍法国的书。《和》的作者在书中专门批评了外国驻华记者绝大多数不懂中文的现状,因而,他们在撰写中国文章或书籍时“大量使用第二手信息”或“主观臆断”,对中国的论断“自然就不得要领,乃至失之千里”。而作为中国记者的郑若麟却在法国用法语写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堪称“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不但“卖”了文章,还获得广泛好评,勇气可嘉,而且从出版后的评论来看,说明这条路走对了。


  第三,取材来自现实生活,机智生动。全书分成25个部分,每部分的篇幅都不太长,只有十几页,短小精悍,信手采撷现代中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小故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展现当代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大变迁,让人大呼过瘾。比如,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和氏璧”的故事告诉读者,中国人守土卫疆的国家主权意识源远流长;通过中法饮食习俗的比较,为读者解读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内涵;读者通过韩寒、芙蓉姐姐、木子美、流氓燕等了解到中国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中国人与国际接轨、对外部世界求知若渴的现状,从侧面回击了西方对我“限制网络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攻击;通过一对法国商人在华洽谈合资业务的经历,表达了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传统风俗;以“南北方人的差异”,“宣传”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和谐共处、源远流长的历史;通过描述知识阶层对中国前途的论战和博弈,为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推开了一扇窗;通过刘仰、王晓东、宗小军、黄纪苏、宗强等撰写的《中国不高兴》告诫西方,中国人热爱和平,珍惜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但也不要对中国“轻举妄动”,昭示了中国人对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以中外记者撰写对方国家的新闻报道作比较,揭露西方记者对中国的误解、偏见,甚至敌视态度;以“中国宗教信徒比共产党员多”昭示出中国正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和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局面。此外,作者还通过日常生活片段、教育制度、节假日和大量具体的数据,为读者普及中国“常识”。尽管作者在其前言中一再声明,“在一本小小的书中难免挂一漏万,无法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但笔者认为,针对当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现状,《和》堪称一本中国的《小百科全书》。
  第四,语言精练讲究。中国人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了法语国家的各类谚语、俗语、日常惯用语,乃至“双关语”,显示出作者浑厚的外语功底。例如《和》一书的书名就采用了法语的“双关语”。法语有个短语,“C’EST PAS COMME LES AUTRES”(“和别人不一样”或“与众不同”)。作者将“不”拿掉,变成“C’EST COMME LES AUTRES(“和你一样”),法语的书名变成了“LES CHINOIS SONT LES HOMMES COMME LES AUTRES”,笔者故将书名译为《和你一样的中国人》。因此,《和》一书虽然说的是中国的事,却是用了法语世界读者耳熟能详的变异了的短語,能立刻心领神会,露出会意的微笑——“一定要看看,中国人为什么和我们一样”!可以断言,当读者露出会意的微笑之时,即使他可能并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至少愿意耐心地读下去。这,正是中国对外传播领域值得深思的关键所在。
  作者以一篇自传体的“我的文化大革命”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该章讲述了作者少年经历的文革中的种种劫难,但在最后画龙点睛般地写道:文化大革命如同一块“跳板”,正是突破了文化大革命的藩篱,中国才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这一章暗含《和》去“官方化的个人色彩”,让读者感觉到书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这恐怕可以算作《和》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吧。
其他文献
为了做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建立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用一体化建设思路,统筹理论研究、内容生产、对外翻译、国际传播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工程项目。  6月13日,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主持召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座谈会,包括国新办、中联部、中央外办、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青年学生交流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容形式,是公共外交充满活力的一环。青年这一群体对彼此国家的态度认知甚至会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韩中青年领导力项目”是韩国民间组织为推动两国青年交流所作出的努力,其项目运作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四大模块:“领导力项目”活动构成与设计立意  “韩中青年领导力项目”(Korea-China Leadership Program,以下简称“领导力项目”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期间为增进国家间交流进行了多次演讲,每次演讲都很有针对性,找到了国家间交往的契合点,因此引起了所在国家乃至世界的赞誉。美国公关周刊网站刊文称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伟大沟通者”。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在短短的演讲里展现出个人的巨大魅力和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演讲通篇贯穿了立足国家间交往的最大公约数的外宣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示合作共赢诚意  改革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什么是“新型主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媒体形态、传播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对媒体发展提出了要求。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全球传媒业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
期刊
几十年来,面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些西方人始终无法坦然以对,有关中国的批评、嘲讽甚至污蔑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即便在中国国内,一些国人同胞亦将来自西方的任何评价奉若圭臬。在他们眼中,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时,只有得到CNN、BBC的关注或报道,才算得上是真正  “国际化”;而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似乎并不属于“国际社会”的范畴。  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段连城即曾对
期刊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所著《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信、电话、电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愈发深远。传统媒体与
期刊
需要真实、生动地传播西藏的特殊性  《对外传播》:您一定到访过许多国家,在您看来,外国人是怎么看西藏的?  莫树吉:我去过朝鲜、尼泊尔、越南和俄罗斯的海参崴等几个周边国家。在我看来,国外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有的人是想利用它大做文章,目的和出发点不一样。国外的人对西藏很不了解,尤其是对西藏的历史。并且他们对民族的特性没有搞清楚,他们来到西藏后发现,眼前的西藏和想
期刊
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受众在接触新闻媒体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的对媒体信誉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公信力是传播效果的保证,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既要让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又要在整个新闻传播和整体媒介形象上给受众以积极的认同和评价,这就需要在报道客观、
期刊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一直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因为受到语言和习惯的限制,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物很难进入主流渠道。  但在英国,这种尴尬已经大大缓解,在几代对外发行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的出版物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了主流渠道。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新春贺词中所提及的“农历蛇年到来之际,在英国的庆祝活动将再次提醒人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华人社区对英国的巨大贡献。”正是对中国文化走入英国社会
期刊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迈向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高涨,到《新闻联播》抢领导人镜头的“光屁小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媒体的新气象新变化都成为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一提到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受众都会产生相当的权威感与厚重感,因为这些主流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执政党和国家意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