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要真实、生动地传播西藏的特殊性
《对外传播》:您一定到访过许多国家,在您看来,外国人是怎么看西藏的?
莫树吉:我去过朝鲜、尼泊尔、越南和俄罗斯的海参崴等几个周边国家。在我看来,国外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有的人是想利用它大做文章,目的和出发点不一样。国外的人对西藏很不了解,尤其是对西藏的历史。并且他们对民族的特性没有搞清楚,他们来到西藏后发现,眼前的西藏和想象的西藏相差很远。
所以说我们必须把西藏的一些东西,生动地、活泼地、具体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一个真切的、实在的、可想到的、可触摸到的西藏。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以后,才有可能粉碎那些谣言,才有可能真正地看到西藏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对外传播》:国外对我们有哪些误读?在西藏外宣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回应?
莫树吉:最最要害的是人权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没有人权,西藏更没有人权,认为我们是在侵略、压迫一个国家。他们根本不了解西藏,认为我们的一些政策措施是为了同化他们,而不认为是在帮助他们。立场观点不同,看问题肯定是截然相反的。有些人的目的就是反华,而我们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其实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西藏和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个成员。他们因为生活在特殊的地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历史上又比较落后,因此需要祖国大家庭更多地关心、照顾和帮助。我们走的是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那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全都是为了西藏人民好。
《对外传播》:您曾长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当记者,后又担任过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以您所供职的电台为例,他们在对外传播西藏方面侧重报道西藏的哪些方面?
莫树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求我们这些驻国内记者站的记者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要求我们要“立足全中国,面向全世界”。
就职责本身的要求而言,无论是立足当地,还是立足全国,无论是面向全国,还是面向全世界,都必须从所在地的实际出发,有区别地对全国和全世界进行新闻传播。而传播的内容,都毫无例外地要侧重西藏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变化。“特殊性”既是西藏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也是外部世界了解真实西藏的基本渴求。西藏需要世界了解,世界也很想了解西藏。
《对外传播》:西藏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莫树吉: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在早在30多年前中央有关文件就指出的五个大方面:第一,西藏是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基本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第二,西藏过去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达数百年之久。在跃进到社会主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很深。第三,西藏基本是单一民族——藏族聚居的地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勇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感情和风俗习惯。第四,西藏基本上全体藏民都信仰喇嘛教,宗教在群众中有长期的、深刻的影响。第五,西藏曾在一段时期内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侵略在西藏解放后虽已终止,但某些外国仍企图因袭这种影响,并利用西藏民族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利用达赖一批人在国外的活动,谋求分裂我国神圣领土西藏。因此,西藏是一个斗争复杂,举世瞩目,非常敏感的地区。我们在那里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在世界上引起反响。
作为媒体和媒体人,无论是当地的、内地的、还是国外的,要想出色地反映西藏、传播西藏,就必须吃透这些特殊性。
对外传播西藏特殊性要“四个抓住”
《对外传播》:对于如何从西藏的特殊性和国外受众的欲知上着手采写、传播西藏,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莫树吉: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抓住”:
第一,抓神秘。抓住“世界屋脊”给人的神秘感,向国外受众介绍西藏的奇异风光以及人们在那里的创造性活动。
西藏既然是世界的“屋脊”,那么它的地理、地貌、气候等,必然是独特而有趣的,令人留恋、神往的。凡是到过西藏自治区区府拉萨的游客都会说,拉萨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绿的树、最鲜艳的花、最清亮的水、最强烈的日光、最洁净的空气等等。总之,在西藏无论什么事物的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最”字。
西藏对他们来说,除了神秘还是神秘。
内地人对西藏尚且感到神秘,那么对于大洋彼岸的外国受众,西藏简直就如同星空那般渺茫、那般捉摸不定。如何呈现这些神秘,这就是记者的活儿了,需要记者把它的神秘之处报道给受众、反映给受众。
第二,抓历史。抓住西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新人新事新变化,向国外受众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所取得的成就。
一座被誉为世界十大宫殿之一的布达拉宫、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尊令后人永远夸耀的甥舅同盟碑、一个赞美藏王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的动人故事,一幅幅精美无比的壁画、一曲曲源远流长的酒歌、一项项催人奋进的民族体育运动、一首首令人心荡神摇的仓央嘉措情诗……无不令国内外游客、藏学专家流连忘返、感叹不已、击节叫好。
空洞的口号代表不了有血有肉的宣传。只有摆史料、讲事实,让当地人现身说法,才能令人信服。通过这类报道,让国外受众进一步了解西藏,了解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从而拆除一些人头脑中那些用隔阂、无知和误解围成的篱笆,架设起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第三,抓宗教。抓住西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特点,有理有序地介绍当地的重要宗教活动和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
在西藏有90%以上的群众信教;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常常交织在一起;宗教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如果忽视宗教在西藏的这种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民族性,西藏的对外报道就会失去一部分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 此外,目前国外还有10万多信奉藏传佛教的藏胞,而西藏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争取他们回归祖国的重要问题。举个例子,1986年,从瑞士回拉萨探亲的藏胞云旦说:“我在瑞士听到北京广播电台英语节目里播送拉萨祈祷大法会的录音报道,就把它赶紧录下来,给其他藏胞听。听了这样的报道,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感谢你们及时传送了家乡的福音。”不少流落国外的藏胞就是收听了国际台和西藏台的广播之后,相信西藏真正有了信教自由才产生思乡之情、回国之念,从而决定回国定居的。
之所以重视西藏宗教问题的对外报道,还有一个理由是国外听众对西藏的藏传佛教十分感兴趣。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记得多年前日本《东京新闻》驻北京记者垂水健一和《东京新闻》摄影记者竹冈辛彦到西藏采访时,在听取拉萨市宗教局副局长强巴门朗和拉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洛桑龙日的情况介绍后,一连提出了几十个问题,他们对藏传佛教知识的渴求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外国人关心西藏有多少寺庙、都有哪些活动,我们可以抓住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这样,第一,跟实际切题;第二,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宣传点。新闻工作最讲究的就是两头熟,一头是熟悉所在地的情况,一头是熟悉他们需要什么东西。
这两位日本记者离开拉萨后,我和同站记者旺堆有幸赶上了一桩“美差”,拉萨色拉寺400名喇嘛为日本友人山悬登先生逝世周年举行祭祀活动。鉴于日本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和考虑到日本听众的需要,我们及时采写了消息《西藏喇嘛为日本友人举行丧礼周年祭》和录音通讯《特殊的祭礼》,一并传回国际台日语部。结果,录音通讯在优秀稿件评选中连中三元,即在国际台驻地方记者站第三届优秀稿件评选中、在国际台第六届优秀节目及优秀稿件评选中、在全国广播系统第六届优秀稿件评选中,均获一等奖。中央台专家撰文称它是“没有半点宣传味的宣传精品”、“没有胳膊的维纳斯”。
这些说明,对外报道要抓住西藏特色,找到外国人想了解西藏的心弦,只要轻轻拨动,就能产生很大反响。
第四,抓变化。抓住西藏经济文化建设的新特点,系统介绍西藏全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后带来的发展变化。
西藏经济文化建设比内地相对落后,正因为它过去十分落后,所以,如今的每一项成就和变化才显得非常突出和有意义。中央根据西藏的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对西藏实行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了西藏变通执行中央、国务院各项具体政策的权利,目的就是希望西藏广大农牧民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尽快富裕起来,全面实现小康,从而有利于巩固祖国的和谐统一。
所有这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行之有效地促进了西藏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也正是记者应该随时关注并及时采写报道的。
责编:谭震
《对外传播》:您一定到访过许多国家,在您看来,外国人是怎么看西藏的?
莫树吉:我去过朝鲜、尼泊尔、越南和俄罗斯的海参崴等几个周边国家。在我看来,国外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有的人是想利用它大做文章,目的和出发点不一样。国外的人对西藏很不了解,尤其是对西藏的历史。并且他们对民族的特性没有搞清楚,他们来到西藏后发现,眼前的西藏和想象的西藏相差很远。
所以说我们必须把西藏的一些东西,生动地、活泼地、具体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一个真切的、实在的、可想到的、可触摸到的西藏。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以后,才有可能粉碎那些谣言,才有可能真正地看到西藏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对外传播》:国外对我们有哪些误读?在西藏外宣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回应?
莫树吉:最最要害的是人权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没有人权,西藏更没有人权,认为我们是在侵略、压迫一个国家。他们根本不了解西藏,认为我们的一些政策措施是为了同化他们,而不认为是在帮助他们。立场观点不同,看问题肯定是截然相反的。有些人的目的就是反华,而我们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其实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西藏和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个成员。他们因为生活在特殊的地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历史上又比较落后,因此需要祖国大家庭更多地关心、照顾和帮助。我们走的是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那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全都是为了西藏人民好。
《对外传播》:您曾长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当记者,后又担任过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以您所供职的电台为例,他们在对外传播西藏方面侧重报道西藏的哪些方面?
莫树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求我们这些驻国内记者站的记者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要求我们要“立足全中国,面向全世界”。
就职责本身的要求而言,无论是立足当地,还是立足全国,无论是面向全国,还是面向全世界,都必须从所在地的实际出发,有区别地对全国和全世界进行新闻传播。而传播的内容,都毫无例外地要侧重西藏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变化。“特殊性”既是西藏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也是外部世界了解真实西藏的基本渴求。西藏需要世界了解,世界也很想了解西藏。
《对外传播》:西藏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莫树吉: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在早在30多年前中央有关文件就指出的五个大方面:第一,西藏是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基本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第二,西藏过去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达数百年之久。在跃进到社会主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很深。第三,西藏基本是单一民族——藏族聚居的地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勇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感情和风俗习惯。第四,西藏基本上全体藏民都信仰喇嘛教,宗教在群众中有长期的、深刻的影响。第五,西藏曾在一段时期内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侵略在西藏解放后虽已终止,但某些外国仍企图因袭这种影响,并利用西藏民族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利用达赖一批人在国外的活动,谋求分裂我国神圣领土西藏。因此,西藏是一个斗争复杂,举世瞩目,非常敏感的地区。我们在那里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在世界上引起反响。
作为媒体和媒体人,无论是当地的、内地的、还是国外的,要想出色地反映西藏、传播西藏,就必须吃透这些特殊性。
对外传播西藏特殊性要“四个抓住”
《对外传播》:对于如何从西藏的特殊性和国外受众的欲知上着手采写、传播西藏,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莫树吉: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抓住”:
第一,抓神秘。抓住“世界屋脊”给人的神秘感,向国外受众介绍西藏的奇异风光以及人们在那里的创造性活动。
西藏既然是世界的“屋脊”,那么它的地理、地貌、气候等,必然是独特而有趣的,令人留恋、神往的。凡是到过西藏自治区区府拉萨的游客都会说,拉萨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绿的树、最鲜艳的花、最清亮的水、最强烈的日光、最洁净的空气等等。总之,在西藏无论什么事物的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最”字。
西藏对他们来说,除了神秘还是神秘。
内地人对西藏尚且感到神秘,那么对于大洋彼岸的外国受众,西藏简直就如同星空那般渺茫、那般捉摸不定。如何呈现这些神秘,这就是记者的活儿了,需要记者把它的神秘之处报道给受众、反映给受众。
第二,抓历史。抓住西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新人新事新变化,向国外受众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所取得的成就。
一座被誉为世界十大宫殿之一的布达拉宫、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尊令后人永远夸耀的甥舅同盟碑、一个赞美藏王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的动人故事,一幅幅精美无比的壁画、一曲曲源远流长的酒歌、一项项催人奋进的民族体育运动、一首首令人心荡神摇的仓央嘉措情诗……无不令国内外游客、藏学专家流连忘返、感叹不已、击节叫好。
空洞的口号代表不了有血有肉的宣传。只有摆史料、讲事实,让当地人现身说法,才能令人信服。通过这类报道,让国外受众进一步了解西藏,了解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从而拆除一些人头脑中那些用隔阂、无知和误解围成的篱笆,架设起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第三,抓宗教。抓住西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特点,有理有序地介绍当地的重要宗教活动和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
在西藏有90%以上的群众信教;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常常交织在一起;宗教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如果忽视宗教在西藏的这种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民族性,西藏的对外报道就会失去一部分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 此外,目前国外还有10万多信奉藏传佛教的藏胞,而西藏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争取他们回归祖国的重要问题。举个例子,1986年,从瑞士回拉萨探亲的藏胞云旦说:“我在瑞士听到北京广播电台英语节目里播送拉萨祈祷大法会的录音报道,就把它赶紧录下来,给其他藏胞听。听了这样的报道,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感谢你们及时传送了家乡的福音。”不少流落国外的藏胞就是收听了国际台和西藏台的广播之后,相信西藏真正有了信教自由才产生思乡之情、回国之念,从而决定回国定居的。
之所以重视西藏宗教问题的对外报道,还有一个理由是国外听众对西藏的藏传佛教十分感兴趣。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记得多年前日本《东京新闻》驻北京记者垂水健一和《东京新闻》摄影记者竹冈辛彦到西藏采访时,在听取拉萨市宗教局副局长强巴门朗和拉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洛桑龙日的情况介绍后,一连提出了几十个问题,他们对藏传佛教知识的渴求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外国人关心西藏有多少寺庙、都有哪些活动,我们可以抓住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这样,第一,跟实际切题;第二,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宣传点。新闻工作最讲究的就是两头熟,一头是熟悉所在地的情况,一头是熟悉他们需要什么东西。
这两位日本记者离开拉萨后,我和同站记者旺堆有幸赶上了一桩“美差”,拉萨色拉寺400名喇嘛为日本友人山悬登先生逝世周年举行祭祀活动。鉴于日本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和考虑到日本听众的需要,我们及时采写了消息《西藏喇嘛为日本友人举行丧礼周年祭》和录音通讯《特殊的祭礼》,一并传回国际台日语部。结果,录音通讯在优秀稿件评选中连中三元,即在国际台驻地方记者站第三届优秀稿件评选中、在国际台第六届优秀节目及优秀稿件评选中、在全国广播系统第六届优秀稿件评选中,均获一等奖。中央台专家撰文称它是“没有半点宣传味的宣传精品”、“没有胳膊的维纳斯”。
这些说明,对外报道要抓住西藏特色,找到外国人想了解西藏的心弦,只要轻轻拨动,就能产生很大反响。
第四,抓变化。抓住西藏经济文化建设的新特点,系统介绍西藏全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后带来的发展变化。
西藏经济文化建设比内地相对落后,正因为它过去十分落后,所以,如今的每一项成就和变化才显得非常突出和有意义。中央根据西藏的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对西藏实行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了西藏变通执行中央、国务院各项具体政策的权利,目的就是希望西藏广大农牧民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尽快富裕起来,全面实现小康,从而有利于巩固祖国的和谐统一。
所有这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行之有效地促进了西藏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也正是记者应该随时关注并及时采写报道的。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