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滨水公园位于黄河百里风情线内,是兰州市人民日常休闲游览首选之所,【1】且周边交通便利,居住小区众多,所以城市黄河滨水公园的定位为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滨水滨水生态公园,是市民平时休闲、游览、健身、交友的自然生态场所。
  【关键词】:黄河 滨水 景观设计 生态
  一、基地调研
  1.1 城市气候
  在黄河流经兰州城区的河道内,以滩涂地、河心岛、季节性河床以及沿岸河滩为主要类型的滨河分布很广,面积较大,资源丰富【2】。但在安宁区采石场占用了大片的滨河,并且滨河生态系统破坏非常严重,植物种类越来越少,大部分地区地皮裸露,很多地方已经失去滨河景观特征。
  1.2 黄河水流量
  兰州市黄河床宽约300米到2000米,水流量在2400到2800立方米每秒左右徘徊,曾最大水流量分别达到了3300立方米每秒、3210立方米每秒。
  二、黄河滨水景观现状
  2.1. 客流量分析
  笔者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滨水公园的现状,对前往城市滨水公园的游人做了现状调研。调研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分析法,对城市滨水公园周边的市民进行调研【3】。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更加了解城市滨水公园是否缺少休闲娱乐设施、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有待改善的等问题。能更好地改造城市滨水公园,使城市滨水公园成为兰州市人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的好去处。通过调研对前往滨水公园的人群的性别、职业、年龄构成、游览目的等有大概了解(见表1)。
  此次调研受访者男女性别比例为1:3,女性参与者较多。调查年龄分析,青年人的比例最大占60%以上,其次老年人占27%。在笔者的调查人员范围内,学生和上班族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且所占比重较大,其他职业的只是一小部分。由此得出结论:滨水公园服务对象主体为青年人。
  2.2 设施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游人大多反应的问题集中于休息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大多数游人反应园内的休息设施较少,形式单调休息设施都是以亭子的形式存在。游人反应滨水公园内没有设置公共卫生间设施,园内木栈道因养护不当,存在破损现象,不便游人使用,尤其女性游客对该问题反映较多。同时木栈道两侧没有护栏,安全性较差,儿童需监护人陪伴,滨水公园内许多警示牌已经淹没在了芦苇丛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
  2.3植被
  兰州市在植被分区中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全市植物资源据调查有几百余种,而滨水公园植物由于各方面破坏资源已经匮乏。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滨水公园现有的植物种类单调,以垂柳(Salix babylonica)为主要树种,配植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和一些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仅以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为主,在设计的时候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补植植物,同时增加一些净水植物,在保护乡土植物的基础上形成复层混交植被群落。滨水公园植物配置缺少季相变化,观景季节夏季为最,春季只可观柳,秋冬两季无景可观。
  三、设计原则
  3.1.生态为设计原则
  方案强调恢复黄河滨河的自然形态,恢复黄河滨河系统最初的生态功能,以还原黄河滨河的城市“绿肺”功能【4】。所有的设计都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采用具有生态适应能力的本土植物,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稳定植物群落,保护黄河滨河的生物多样性。采用具有呼吸作用的生态驳岸,而放弃硬质驳岸,在保证驳岸防洪护堤的功能下,增加了水体的自净功能,恢复了黄河滨河水体的生物活性。
  3.2.地域特色文化为原则
  黄河滨河作为黄河的特色景观,黄河滨河公园应该突显出鲜明的黄河特色文化。在设计中,将兰州的民俗风情、黄河滨河的自然风光和黄河特有的人文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个具有深厚黄河文化内涵且生态群落完整、游览功能完善的滨河公园景观。
  四、设计构思
  城市滨水公园的在道路规划、种植规划、水体规划、竖向规划以及公共设施规划等方面都各具特色。道路系统以自然曲线形式的木棧道和高空走廊构成,蜿蜒曲折的园内游览路线,形成了滨水公园特有的自然景观步道。为了恢复滨水的生态功能,滨水公园内的植物配置在原有的植物物种基础上适量的引进一些新的乡土物种,以丰富整个滨水公园的植物群落。滨水公园以水景为主,水体规划即是滨水公园规划的重中之重,此次方案的水体是自然式水体,采用自然式驳岸,沿岸植被丛生,形成生态型滨水景观。
  结语
  结合兰州黄河滨河原有的现状植物植被,为市民创造出多层次的自然滨水游览空间。在设计中,笔者放弃了简洁的直线型景观轴,以弧线型景观轴贯穿整个景区,景点与景点之间自然呼应,又以园内弧线形道路系统相连接,每一处景区都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使游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会重复观赏同样的景观,移步景换,营造出简约自然段生态园林带。
  【参考文献】:
  【1】金钰铭. 《兰州历史文化:历史沿革》. 《以河为带 铺锦堆绣》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6-28
  【2】魏雯 《兰州市城区黄河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 硕士.甘肃农业大学.2019
  【3】商艳云.《试论景观设计中的调研评价教学》. 《美术教育研究》.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2013年20期
  【4】吕浩博.《浅谈兰州银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改造》.《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20期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市场上的文化创意产品单一符号化使用,只是将具有传统文化的图像符号简单的运用到设计中,这样的设计难免会产生雷同的现象。随着当今社会对文化的重视,将地域文化在现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就少不了地域文化以符号形式呈现的设计应用,使得创意产品得到发展。  一、品牌符号化价值研究  1.1符号价值界定  (1)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曾说:“从某些方面来看,我想设计师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创设符号,余下
期刊
【摘要】:五四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五四运动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过了这场动荡,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在这场风雨巨变当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五四精神,其中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青年的
期刊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挖掘、存储和分析,以此真正地实现数据该有的价值,帮助人们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办事的效率。当前,数据情报领域与大数据的结合研究越来越多,其具体工作主要是对图书情报工作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内容相契合。本文从目前数据引用现状和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应用的现状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分析和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
期刊
【摘要】:杰罗姆·戴维·塞林格(1919-2010)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是美国20世纪的经典文学著作之一。该作品中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对于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学创作中象征手法的概念和特点入手,以命名、色彩和事物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主人公霍尔顿的迷惘和反叛以及他对童真世界的渴望的,使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旨在对文
期刊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化了从严治党作为国家“四个全面”战略之一的重要地位,强调全体党员要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忘初心与革命理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国家对于军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重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三个方面着手,在全军范围内掀起党建工作的热潮,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执行力强、能打胜仗的党领导下的优秀军队。 
期刊
【摘要】: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达到设计农业机械的目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可以完善农业机械的设计,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使农业机械的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技术 农业生产机械 设计方
期刊
【摘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企改革的全面实施,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愈加明显。而党建工作也在新形势下被賦予了新的内容和标准,已经不能再用以前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了,创新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实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政治引导、教育、监督作用,引领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受传统经济
期刊
他,是个阳光开朗,人见人爱的五年级小男生;他,是个喜欢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好学生,见到谁都说教他的老师个个都很棒的乖学生;他懂得感恩,不管走到哪里,都常牵挂老师、同学,都会带些小小“手信”与老师和同学们快乐分享;他成绩优秀,各科成绩都是优良等级,老师、同学们打心眼里喜欢他。但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好学生,竟是“祸起手信”的主角。这背后究竟是藏着一个什么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那鲜为人知的
期刊
【摘要】:乡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乡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乡镇 科技 宣教 信息服务 农村建设 阵地  一、提升人员素质,发挥乡镇科
期刊
【摘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习俗。在世界史上被描绘成“逐水草迁徙”的蒙古族游牧业,看似无规律的游动生活,其实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牧草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 蒙古族 游牧文化 游动  蒙古族自古以來游牧在草原上,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游”字上,通过“游”来完成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建设,因此是一种是动态的文化模式。“居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