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间接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42例;年龄37~74岁,平均52.1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32.1个月。患者分别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板切除组,19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扩大成形组,33例)、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4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片检查,术后对3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CCI)的丢失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的改善率、轴性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SNK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1±5)个月,椎板切除组、扩大成形组及内固定组的CCI的丢失程度分别为4.2%±1.7%、2.9%±2.2%及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 P<0.01);椎板切除组与扩大成形组、内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4和4.23,P<0.01)。JOA评分改善率椎板切除组为58.3%、扩大成形组为64.3%、内固定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切除组、扩大成形组及内固定组早期(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19、30.3%及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5/19、12.1%及8.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2,P<0.01);椎板切除组与扩大成形组、内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68和11.481,P<0.01)。末次随访时椎板切除组患者未发生明显后凸畸形,扩大成形组患者无"关门"现象出现,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

结论

使用颈椎间接减压3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无差别,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其他2种术式,可能与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关。

其他文献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4月实施的156例手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转开腹率0.6%(1/156)。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5±35)min;术中出血量(118±6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60±8)h;术后平均住院
目的评价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治疗青少年及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早中期疗效。方法从2007年1月到2011年6月,本中心对9例连续收治的CoA患者实施覆膜CP支架置入术,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13~44岁,平均年龄(24±11)岁。根据DSA结果选择覆膜CP支架和balloon-in-balloon球囊(BIB球囊),支架定位准确后先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CP
组织缺损是外科临床的一种常见情况,造成组织缺损的原因很多,如创伤、肿瘤、先天性因素等。根据组织缺损的部位、内容及大小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缝合、皮瓣转移、材料替代等。植入材料替代缺损的组织是目前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和发展方向。替代材料可分为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其中合成材料又分为不可降解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前者如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后者如聚乳酸、聚乙醇酸等。天然材料为可降解材料,是生物材料
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或进行前列腺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是否有必要性,在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分析穿刺前行DRE及TRUS的必要性,报道如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早在1839年就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对OPLL展开了系统研究。国内有关OPLL的临床报告最早发表于1985年。历经多年,OPLL成因及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但从临床诊治角度,人们对OPLL的类型、发病特点及相关治疗理念
目的通过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的原因,探讨确定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7岁。患者首次手术距再手术时间4个月至24年,平均3.9年。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CT和MRI。首次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20例患者中,14例合并颈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O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临床引起颈脊髓压迫症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颈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约25%伴有不同程度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多数颈椎OPLL患者症状轻微,但在外伤后可突然加重,出现神经功能急剧恶化。颈椎OPLL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方法选择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将讨论颈椎OPLL相关诊断要点及各种术式优缺
创伤尤其是交通事故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据WHO和世界发展银行报告,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伤,而交通事故致伤人数则高达5000万人。卫生部2007年8月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70万~75万人因创伤死亡,约占年度死亡总人数的9%,在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而在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性死亡是第一位的死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创伤而就医约6200
患者 男性,58岁,因"右中腹疼痛1周"于2011年6月28日入院,患者无发热、腹胀、恶心、呕吐。体检:腹不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中腹可见半球状隆起,直径120 mm,与周围脏器关系不明确,有压痛。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右中腹可见96 mm×94 mm×85 mm实性中等回声包块,与肝脏、右肾、胰头界限尚清,外形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区;左上腹可见68 mm×65 mm×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