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9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沈培平是今年以来第四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也是十八大以来第22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
当选副省长一年落马
2013年1月,沈培平当选云南省副省长,2007年4月至2013年2月,先后担任普洱市市长、市委书记。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2日至3日,沈培平到云南澜沧自治县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沈培平是今年被调查的第四位省部级官员。此次被调查距离沈培平担任云南省副省长仅一年。2013年1月27日,沈培平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
消息宣布后,沈培平的简历仍挂在云南省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是云南省除常务副省长外的七位副省长之一,分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生物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沈培平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是3月2日至4日,普洱新闻网消息,副省长沈培平到普洱市调研咖啡和普洱茶生产经营情况。
在这次报道中,沈培平强调,要正确把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抓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切实找准并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实抓深抓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查办问题和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三个基本环节。
而此前,就在2月13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巡视云南省情况反馈会在昆明举行。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进行了巡视,巡视组组长徐光春在反馈时指出: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反映领导干部问题较多,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土地使用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用人视野不够宽,执行干部政策法规有偏差,干部选拔任用不够规范,用人方面问题时有反映。
同时,他还表示,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
徐光春介绍,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的巡视时间从2013年10月30日开始至12月28日结束。徐光春在此次反馈会上也提到,巡视结束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听取了中央第五巡视组的巡视情况汇报,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报告。
回顾2013年中央巡视制度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果,中纪委上个月通报:在通过2013年的巡视中,已从五个被巡视单位查办了六名高官。
被中央巡视组揪出的“老虎”分别是: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江西省原人大副主任陈安众,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
基于首轮巡视结果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战果,也有人预计认为,第二轮巡视成果也同样值得期待,今年或将继续拿下更多“老虎”。
眼尖的观众发现,沈培平本人也列席了巡视组的此次反馈会。从当日云南卫视播出的画面中看出,坐在会场第三排的沈培平表情肃穆。
孟连事件酿成恶果
沈培平任职普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2008年7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被数百名群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两人被击中致死,事件“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事后,孟连原县委书记被撤销党内职务,责成普洱市市委书记、市长作检查。其中,孟连原领导班子被指作风漂浮,工作失职,导致孟连县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群众利益纠纷错误定性为农村恶势力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和恶劣政治影响。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认为,这一事件表面上是警民冲突,实质是当地种橡胶的农民与企业经济利益的长期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所致。
随后,云南省纪委在普洱、孟连挖出一系列串案窝案,33人涉案,并认为事件发生背后是“少数干部腐败”。
从当地事后处理结果看,作为市长的沈培平至少存在两个错误。首先是决策态度上的错误。化解经济纠纷本该因势利导,重视群众诉求,他却“调动警力”试图以暴制暴,置法治于不顾。其次是决策程序上的错误。据公开报道,2008年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了这一请求。然而,2008年7月2日的普洱市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力”,沈培平在市委决策时提出,调动警力的事不要报省里了。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在处理決定中“责成沈培平同志向省委作出书面检查”。
严格地说,这些细节都不算新鲜,既有官方文件披露,也有媒体公开报道,无非是现在被重新挖掘出来。核心问题在于,在这起“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中,对于关键人物之一的沈培平,处理结果竟然是“写检查”?
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不但没受到损失,反而还以此为资本,将孟连事件上升为孟连经验。2012年6月,时任普洱市市委书记的沈培平还在中央最权威的党刊上发表文章,题为《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谈“三五”群众工作法》。
沈培平在文中说,“孟连事件的成功解决启示我们,解决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仅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很难奏效,必须围绕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利益这个中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形成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办法,建立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三五’群众工作法,即‘五项制度’、‘五项机制’和‘五个到位’”并称,“孟连事件的有效处置和‘三五’群众工作法的总结、运用与推广,使包括孟连县在内的整个普洱市发生了重大而良性的变化。”
果然,2008年“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一路官运亨通,从官方公布的履历看,次年任普洱市市委书记,2013年之后任云南省政府副省长。 民间称他“拆迁大佐”
在任职普洱期间,有的老干部用“只手遮天、无所畏惧”形容沈培平。
2010年4月,云南普洱市开始强推旧城改造,拆迁工程涉及1812户居民。为强推这个项目,4月28日普洱旧改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科以上领导干部及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会上宣读了普洱[20l0]l号文件、计划、问责追责措施。规定贯彻不力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年度考核—票否决。市委书记沈培平在动员讲话中说:“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好,不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坏。”
一些老干部说,“此后民间流传沈培平是‘拆迁大佐’”。
2010年9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旧城改造与商业拆迁”为题报道了沈培平治下的“普洱式拆迁”。
普洱市政府于2010年4月连续出台的两份文件,为拆迁定调“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所有住户都必须签订完搬迁协议的具体期限。
此次拆迁范围都是普洱市中心城区内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有一大部分建筑甚至建成只有几年时间。然而,在普洱市中心城区还有不少老街区,破旧、简陋、生活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却不在此次旧城改造范围内。对此,时任普洱市建设局局长胡剑荣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新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表述和理解的不一样。
而在一份“普洱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作方案”中,这些将要进行拆迁的土地,都已经标注上了挂牌拍卖的时间。胡剑荣证实,此次旧城改造的地块都属于商业开发,“商业集中开发实际上是让这个城市更有活力”。
根據普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此次开发的500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是政府资产,此外还有1800多户住户的房产。据调查,很多住户都表示不同意拆迁。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尊重住户意愿,做好协商沟通工作。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普洱市政府对于此次拆迁工作,已经硬性规定了每一阶段的完成期限。4月份发通知,7月底完成签字,8月份土地挂牌出让。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拆迁,普洱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一份市政府文件中,要求将签订拆迁协议的任务分配到住户所在单位,各单位要成立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单位领导充当第一责任人,并实行层层包干,如果某一级责任人所负责的范围内有人不签协议,那么这位责任人就会被通报、问责,甚至免职;这项工作被作为党员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迫于压力,普洱农行系统规定“四不政策”:拆迁不力的单位,领导不提拔、不评优、不加薪、不晋级。
普洱的拆迁区域居民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拆迁户表示,当地拆迁部门随后便利用“饭碗”,强迫这些单位员工签订拆迁协议。还有拆迁户指出,有的领导压力过大,直接告诉拆迁户,“谁砸我的饭碗,我就先砸他的饭碗”。
这项涉及1812户居民的拆迁项目,存在补偿过少、程序非法等问题,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百余居民状告市政府。普洱市中院当时未予立案。当地官员认为改造可提升城市品质。如旧城改造成功,政府可获出让金30多亿元,可弥补行政中心开发资金的20亿元缺口。
某离退休干部向沈培平反映拆迁“不能违背中央政策”,他不屑一顾地说:“普洱是普洱,怕什么。”
如此“理学博士”
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一点在于他的学历。一条流传于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说,就简历提供的信息,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科生,但“让人惊异的是”,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
根据2013年1月28日云南日报刊登的沈培平个人履历,沈培平在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之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前,有过两段学习经历:1986.08-1988.07在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脱产学习,1999.09-2002.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履历没有指出这两段经历所对应的学历或学位。据记者了解,函授学院没有资格授予硕士以上学位。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下称《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在此背景下,沈培平于2004年至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并直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规定》对博士学位授予的资格要求中,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暂不考虑文科跨理科的难度,沈培平的授博资格已然存疑。
但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人民网记者置评。“我现在正在接电话,没法跟你说。也不方便说,调查的案子按调查的来吧。”刘学敏在电话中对记者作上述回答后,直接挂断。
2007年7月,沈培平从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不考虑其他同时授予的职位,沈培平从博士毕业到成为教授,仅花了五个月时间。他的效率不可谓不高。
根据学院官网上的记录,沈培平除了担任委员、兼职教授外,还曾经兼任学院的教师,专业和方向都是资源经济。但资源学院教务处和院办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沈培平。
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沈培平,兴趣和主攻方向似乎都在普洱茶上。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定位是“为云南省政府进行普洱茶产业化决策提供背景研究支持”。导师二人,一是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另一人就是刘学敏。
当选副省长一年落马
2013年1月,沈培平当选云南省副省长,2007年4月至2013年2月,先后担任普洱市市长、市委书记。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2日至3日,沈培平到云南澜沧自治县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沈培平是今年被调查的第四位省部级官员。此次被调查距离沈培平担任云南省副省长仅一年。2013年1月27日,沈培平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
消息宣布后,沈培平的简历仍挂在云南省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是云南省除常务副省长外的七位副省长之一,分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生物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沈培平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是3月2日至4日,普洱新闻网消息,副省长沈培平到普洱市调研咖啡和普洱茶生产经营情况。
在这次报道中,沈培平强调,要正确把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抓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切实找准并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实抓深抓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查办问题和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三个基本环节。
而此前,就在2月13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巡视云南省情况反馈会在昆明举行。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进行了巡视,巡视组组长徐光春在反馈时指出: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反映领导干部问题较多,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土地使用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用人视野不够宽,执行干部政策法规有偏差,干部选拔任用不够规范,用人方面问题时有反映。
同时,他还表示,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
徐光春介绍,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的巡视时间从2013年10月30日开始至12月28日结束。徐光春在此次反馈会上也提到,巡视结束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听取了中央第五巡视组的巡视情况汇报,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报告。
回顾2013年中央巡视制度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果,中纪委上个月通报:在通过2013年的巡视中,已从五个被巡视单位查办了六名高官。
被中央巡视组揪出的“老虎”分别是: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江西省原人大副主任陈安众,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
基于首轮巡视结果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战果,也有人预计认为,第二轮巡视成果也同样值得期待,今年或将继续拿下更多“老虎”。
眼尖的观众发现,沈培平本人也列席了巡视组的此次反馈会。从当日云南卫视播出的画面中看出,坐在会场第三排的沈培平表情肃穆。
孟连事件酿成恶果
沈培平任职普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2008年7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被数百名群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两人被击中致死,事件“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事后,孟连原县委书记被撤销党内职务,责成普洱市市委书记、市长作检查。其中,孟连原领导班子被指作风漂浮,工作失职,导致孟连县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群众利益纠纷错误定性为农村恶势力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和恶劣政治影响。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认为,这一事件表面上是警民冲突,实质是当地种橡胶的农民与企业经济利益的长期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所致。
随后,云南省纪委在普洱、孟连挖出一系列串案窝案,33人涉案,并认为事件发生背后是“少数干部腐败”。
从当地事后处理结果看,作为市长的沈培平至少存在两个错误。首先是决策态度上的错误。化解经济纠纷本该因势利导,重视群众诉求,他却“调动警力”试图以暴制暴,置法治于不顾。其次是决策程序上的错误。据公开报道,2008年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了这一请求。然而,2008年7月2日的普洱市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力”,沈培平在市委决策时提出,调动警力的事不要报省里了。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在处理決定中“责成沈培平同志向省委作出书面检查”。
严格地说,这些细节都不算新鲜,既有官方文件披露,也有媒体公开报道,无非是现在被重新挖掘出来。核心问题在于,在这起“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中,对于关键人物之一的沈培平,处理结果竟然是“写检查”?
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不但没受到损失,反而还以此为资本,将孟连事件上升为孟连经验。2012年6月,时任普洱市市委书记的沈培平还在中央最权威的党刊上发表文章,题为《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谈“三五”群众工作法》。
沈培平在文中说,“孟连事件的成功解决启示我们,解决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仅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很难奏效,必须围绕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利益这个中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形成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办法,建立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三五’群众工作法,即‘五项制度’、‘五项机制’和‘五个到位’”并称,“孟连事件的有效处置和‘三五’群众工作法的总结、运用与推广,使包括孟连县在内的整个普洱市发生了重大而良性的变化。”
果然,2008年“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一路官运亨通,从官方公布的履历看,次年任普洱市市委书记,2013年之后任云南省政府副省长。 民间称他“拆迁大佐”
在任职普洱期间,有的老干部用“只手遮天、无所畏惧”形容沈培平。
2010年4月,云南普洱市开始强推旧城改造,拆迁工程涉及1812户居民。为强推这个项目,4月28日普洱旧改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科以上领导干部及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会上宣读了普洱[20l0]l号文件、计划、问责追责措施。规定贯彻不力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年度考核—票否决。市委书记沈培平在动员讲话中说:“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好,不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坏。”
一些老干部说,“此后民间流传沈培平是‘拆迁大佐’”。
2010年9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旧城改造与商业拆迁”为题报道了沈培平治下的“普洱式拆迁”。
普洱市政府于2010年4月连续出台的两份文件,为拆迁定调“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所有住户都必须签订完搬迁协议的具体期限。
此次拆迁范围都是普洱市中心城区内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有一大部分建筑甚至建成只有几年时间。然而,在普洱市中心城区还有不少老街区,破旧、简陋、生活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却不在此次旧城改造范围内。对此,时任普洱市建设局局长胡剑荣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新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表述和理解的不一样。
而在一份“普洱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作方案”中,这些将要进行拆迁的土地,都已经标注上了挂牌拍卖的时间。胡剑荣证实,此次旧城改造的地块都属于商业开发,“商业集中开发实际上是让这个城市更有活力”。
根據普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此次开发的500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是政府资产,此外还有1800多户住户的房产。据调查,很多住户都表示不同意拆迁。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尊重住户意愿,做好协商沟通工作。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普洱市政府对于此次拆迁工作,已经硬性规定了每一阶段的完成期限。4月份发通知,7月底完成签字,8月份土地挂牌出让。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拆迁,普洱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一份市政府文件中,要求将签订拆迁协议的任务分配到住户所在单位,各单位要成立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单位领导充当第一责任人,并实行层层包干,如果某一级责任人所负责的范围内有人不签协议,那么这位责任人就会被通报、问责,甚至免职;这项工作被作为党员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迫于压力,普洱农行系统规定“四不政策”:拆迁不力的单位,领导不提拔、不评优、不加薪、不晋级。
普洱的拆迁区域居民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拆迁户表示,当地拆迁部门随后便利用“饭碗”,强迫这些单位员工签订拆迁协议。还有拆迁户指出,有的领导压力过大,直接告诉拆迁户,“谁砸我的饭碗,我就先砸他的饭碗”。
这项涉及1812户居民的拆迁项目,存在补偿过少、程序非法等问题,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百余居民状告市政府。普洱市中院当时未予立案。当地官员认为改造可提升城市品质。如旧城改造成功,政府可获出让金30多亿元,可弥补行政中心开发资金的20亿元缺口。
某离退休干部向沈培平反映拆迁“不能违背中央政策”,他不屑一顾地说:“普洱是普洱,怕什么。”
如此“理学博士”
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一点在于他的学历。一条流传于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说,就简历提供的信息,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科生,但“让人惊异的是”,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
根据2013年1月28日云南日报刊登的沈培平个人履历,沈培平在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之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前,有过两段学习经历:1986.08-1988.07在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脱产学习,1999.09-2002.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履历没有指出这两段经历所对应的学历或学位。据记者了解,函授学院没有资格授予硕士以上学位。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下称《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在此背景下,沈培平于2004年至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并直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规定》对博士学位授予的资格要求中,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暂不考虑文科跨理科的难度,沈培平的授博资格已然存疑。
但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人民网记者置评。“我现在正在接电话,没法跟你说。也不方便说,调查的案子按调查的来吧。”刘学敏在电话中对记者作上述回答后,直接挂断。
2007年7月,沈培平从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不考虑其他同时授予的职位,沈培平从博士毕业到成为教授,仅花了五个月时间。他的效率不可谓不高。
根据学院官网上的记录,沈培平除了担任委员、兼职教授外,还曾经兼任学院的教师,专业和方向都是资源经济。但资源学院教务处和院办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沈培平。
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沈培平,兴趣和主攻方向似乎都在普洱茶上。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定位是“为云南省政府进行普洱茶产业化决策提供背景研究支持”。导师二人,一是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另一人就是刘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