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在绘画时作品缺乏新意,脱离生活,技法陈旧,没有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笔者经由多年的美术教学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创设情景,发挥想象,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个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是美术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作教学;教学艺术美术创作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是很好途径,特别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美术的形式去表现生活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虽然呈现出可喜的结果。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深入还显得稚嫩,还缺少从自己与自然、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累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触及到创作画不少学生以重复性的卡通形象和简笔式的图解的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体验及素质下的课改精神,得出如下体验:
1. 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学问知识,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都非常重视生活对创作的作用。大诗人歌德主张依靠体验,認为现实比天才更富于天才。鲁迅先生也说:“作者写出作品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诚然,每个中学生不一定都成为艺术家,但是培养创作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诱导学生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让一个人的才情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其乐无穷的,但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还停留在盲目的无意识状态中,作为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捕捉生活中最动人的一瞬间。善于从平淡的表面去表现其不平常的美。平时上课只要有可能,我都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我们学校地处郊区,田园风光优美。我利用这天然的优势,走进生活,走向田野,走近农民,农忙季节,我组织学生一起走进麦田,做一回“拾穗者”,体会德国画家珂勒惠支在油画《拾穗者》中所体现的对农民的深切关心和无限爱戴之情,然后根据体验创作一副画,同学们在经过一次汗水的洗礼后,更加明白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美在晶莹的汗水中,美在幸福的笑容里,于是他们情不自禁的拿起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回去以后经过精心整理,画面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份思考与内涵。其中的一位同学描绘的是“希望的田野”,画面上同学们弯腰拾穗,金黄的麦穗映着同学们火红的笑脸,画面色彩亮丽,对比强烈,寓意深刻,名字也起得绝。同学们都说,感觉胸中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生活实在是太美了。还有一位同学描绘了几位农民在麦田里割麦的情景,他们的脸上是陶醉的笑容,他们的眼里流淌着幸福,画面以大片的麦田为背景,没有任何点缀的东西,表面上看显得“意犹未尽”,其实不然,这位同学独具匠心,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寓意深刻,连笔者都叹为观止,试想,如果不能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动人之出,他们能创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吗?
2. 从经典作品中导入形式美感 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但是生活中人物景物随便占据位置,就很难产生美感,在画面上就需要通过有秩序地组织和布局,产生正常美的视觉秩序,对比与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在学生创作时需要考虑进去的,运用这些法则就有可能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画面有所改观。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这些作品经过千锤百炼,凝聚作者的大量的心血,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体现了某些图式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心理影响,为在画面上营造某种效果或精神指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作品导入形式美法则,研究它们的构图布局、位置安排、取舍关系等。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把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会到的精巧构思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达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形式美最高级最简单的法则,也是最常用的规律,对立统一产生的效果是朴素的辨证和谐。美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形式美感,因而,有了这样一层铺垫,学生对的审美视野会有所拓展,学生在面对素材时,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经营画面,特别是视觉中心的把握,主次的协调,空间深度的控制。
3.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锻炼驾驭表现形式的能力 要创造美,必须熟悉和掌握形式的规律,培养对形式美的敏感。一个美的鉴赏者不一定能成为美的创造者,但是一个杰出的美的创造者却必定是美的鉴赏者。要驾驭美的表现形式就要研究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来源于美的创造的实践,是人类在长期的创造美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因此,中学生的美术创作是与实践过程密不可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平时的技能训练及创作训练时,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以锻炼他们驾驭表现形式的能力,从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如在剪贴画教学中,注意结合色彩,标图,变形的基础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装饰美的风格的体现,同时尽量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刘丽同学的《渔舟唱晚》,起初采用的是纸贴版画,感觉画面显得太平,没有意境,我引导她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可以营造意想不到的气氛,经过一番设计,构思,一副别具特色的韵味无穷的画面展现在面前,破旧的帆布搭成的船,用丝线织成的渔网,更有那象征渔家形象的竹筒为画龙点睛之笔。这幅画突破了传统的剪贴画模式,有一种原始的粗犷的美,学生大开眼界,创作激情陡增,都积极地寻找其他材料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创作”已变成了一项既美丽又辛苦的劳动实践过程了。
实践证明,对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法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课改精神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都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作教学;教学艺术美术创作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是很好途径,特别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美术的形式去表现生活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虽然呈现出可喜的结果。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深入还显得稚嫩,还缺少从自己与自然、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累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触及到创作画不少学生以重复性的卡通形象和简笔式的图解的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体验及素质下的课改精神,得出如下体验:
1. 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学问知识,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都非常重视生活对创作的作用。大诗人歌德主张依靠体验,認为现实比天才更富于天才。鲁迅先生也说:“作者写出作品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诚然,每个中学生不一定都成为艺术家,但是培养创作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诱导学生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让一个人的才情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其乐无穷的,但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还停留在盲目的无意识状态中,作为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捕捉生活中最动人的一瞬间。善于从平淡的表面去表现其不平常的美。平时上课只要有可能,我都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我们学校地处郊区,田园风光优美。我利用这天然的优势,走进生活,走向田野,走近农民,农忙季节,我组织学生一起走进麦田,做一回“拾穗者”,体会德国画家珂勒惠支在油画《拾穗者》中所体现的对农民的深切关心和无限爱戴之情,然后根据体验创作一副画,同学们在经过一次汗水的洗礼后,更加明白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美在晶莹的汗水中,美在幸福的笑容里,于是他们情不自禁的拿起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回去以后经过精心整理,画面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份思考与内涵。其中的一位同学描绘的是“希望的田野”,画面上同学们弯腰拾穗,金黄的麦穗映着同学们火红的笑脸,画面色彩亮丽,对比强烈,寓意深刻,名字也起得绝。同学们都说,感觉胸中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生活实在是太美了。还有一位同学描绘了几位农民在麦田里割麦的情景,他们的脸上是陶醉的笑容,他们的眼里流淌着幸福,画面以大片的麦田为背景,没有任何点缀的东西,表面上看显得“意犹未尽”,其实不然,这位同学独具匠心,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寓意深刻,连笔者都叹为观止,试想,如果不能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动人之出,他们能创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吗?
2. 从经典作品中导入形式美感 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但是生活中人物景物随便占据位置,就很难产生美感,在画面上就需要通过有秩序地组织和布局,产生正常美的视觉秩序,对比与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在学生创作时需要考虑进去的,运用这些法则就有可能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画面有所改观。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这些作品经过千锤百炼,凝聚作者的大量的心血,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体现了某些图式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心理影响,为在画面上营造某种效果或精神指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作品导入形式美法则,研究它们的构图布局、位置安排、取舍关系等。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把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会到的精巧构思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达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形式美最高级最简单的法则,也是最常用的规律,对立统一产生的效果是朴素的辨证和谐。美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形式美感,因而,有了这样一层铺垫,学生对的审美视野会有所拓展,学生在面对素材时,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经营画面,特别是视觉中心的把握,主次的协调,空间深度的控制。
3.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锻炼驾驭表现形式的能力 要创造美,必须熟悉和掌握形式的规律,培养对形式美的敏感。一个美的鉴赏者不一定能成为美的创造者,但是一个杰出的美的创造者却必定是美的鉴赏者。要驾驭美的表现形式就要研究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来源于美的创造的实践,是人类在长期的创造美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因此,中学生的美术创作是与实践过程密不可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平时的技能训练及创作训练时,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以锻炼他们驾驭表现形式的能力,从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如在剪贴画教学中,注意结合色彩,标图,变形的基础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装饰美的风格的体现,同时尽量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刘丽同学的《渔舟唱晚》,起初采用的是纸贴版画,感觉画面显得太平,没有意境,我引导她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可以营造意想不到的气氛,经过一番设计,构思,一副别具特色的韵味无穷的画面展现在面前,破旧的帆布搭成的船,用丝线织成的渔网,更有那象征渔家形象的竹筒为画龙点睛之笔。这幅画突破了传统的剪贴画模式,有一种原始的粗犷的美,学生大开眼界,创作激情陡增,都积极地寻找其他材料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创作”已变成了一项既美丽又辛苦的劳动实践过程了。
实践证明,对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法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课改精神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都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