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应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和促进其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周围的事物,具有适应参与社会活动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方法、思想品质。由此,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应更注意面向社会、贴近生活,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能力、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1. 探索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多向反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教学机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设定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参与教学活动,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质疑,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师生同台探求,教与学融为一体,以教师教得活泼求得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观察,形成思维品质,让学生自主地学,学得轻松。这种综合型教学模式,兼顾教和学两方面,是一种师生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即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因此,教师只是从旁略加指点和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据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 ,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正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间的“伙伴学习”是教学的有效形式。课堂上大多时间是学习伙伴之间的分组讨论,运用学法进行尝试练习,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到自学新知的目的。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以训为核心,充分体现训练过程。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解疑的过程中重点进行学法指导,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在全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有目的、要重点、有层次地组织课堂教学。“伙伴学习”要求互助,共同达到目标。汇报时不能由学习好的同学包办代替,应由组员们商量讨论,力求新颖的汇报形式,在小组汇报后,及时组织其他各组对其讨论结果做出评议,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排疑纠偏。“伙伴学习法”加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创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宽松的自由学习、发展思维的小环境,增强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自信感,拓宽了学习知识的信息网络,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是自我强化的最好奖励。与这种模式相关的教学策略,包括认知同步,师生情感共鸣,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互补。
2. 实施以自学为主线的教学程序在探索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中,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因为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寻求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发展语文素质。从教学条件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存在的,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短时的,而自学能力却是长远用得着的。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达到,这是教师不能取代也取代不了的。因此,要根据年级、课文、学生等这些教学条件的不同设计以自学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从七年级开始,课本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安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写作及基础训练。这四块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標而又密切联系,形成了不同的训练组,从而体现训练的整体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教好每一个训练组,落实一个个训练项目,实现单元整体目标,从而达到全册教学目标。整体教学程序是:讲读课进行基本功训练、阅读课指导运用和巩固新知、写作规律总结和运用、学科活动中形成技能。
(一)讲读课教学程序。自学预习、整体感知、精讲导学、引导自学、反馈迁移。
讲读课文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重要依据,其主要目标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文、懂其法,是教与学的统一。
(1)搞好预习,明确目标,开拓思路。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课文,有个总体了解然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提出预习要求。着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提示,让学生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课文,教师要以课文为凭借,对预习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训练。如:自读课文,查字典解生字、生词、试回答问题,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中心等基础目标,可以自由参阅资料,找到相关课文的作者、时代背景、人物介绍等任何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品评文章中的佳词、佳句,可以对文章任何一个字、词、句、修辞、过度、写作顺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谈自己的理解收获,可以对照单元训练项目训尝试自学新知,也可以质疑问难。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差异,逐步增强难度、内容,由课内进行逐渐转向课外,上课时自由汇报,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互相弥补。这样,开拓了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乐于预习,为精讲重点训练做了铺垫,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它是阅读教学的必要准备阶段,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读书方法,终身受益。
(2)举一反三进行基本功训练。
①讲读中渗透学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从示范开始的,培养自学能力必须有老师科学的示范指导,示范是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精讲导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是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不要太零碎,不宜过多变换程序,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能体现教学的思路,暗示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提问条例清楚,提要钩玄,画龙点睛,会对学生学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在精讲中通过条理明晰、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向学生展示学习方法的基本程序,用好的教学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出好示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成为学生借鉴的范例,把帮助理解的过程变为教学生学会的过程。这样避免了讲读过细,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②总结学法,扶读中尝试。在教师精讲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自学打下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起来有规可循。所以总结学法要特别注意表述的正确性、学法步骤的可操作性,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项项地辅导落实,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法的步骤边读边思,拿出笔来画画、批批、写写,不但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边读边在书上按要求作各种记号,促进思维,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抓住重点,弄清眉目,读有所得,配合训练学法。引导学生沟沟画画,尝试运用学法的方法很多,有画词、画句、填空、选择、质疑、写想法等,提倡学生自己运用学法发现知识,提倡敢于和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3)独立阅读,探索自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学法后,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要求学生自己钻研、探求新知,通过反复应用进而熟练掌握学法,使学生不依赖老师“教会”,而立足于自己“学会”达到“会学”的目的。举一反三自学时,教师不能不管,这时教师要“导”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学生疑惑之处,使学生对关键性问题深入理解,对所学语文知识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4)反馈迁移。课外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树立大作文观,作读书笔记、开拓视野,丰富词汇。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句意的表达形式,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让学生熟练到运用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知识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紧扣课文,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讀写中去,进行仿写、续写和扩写的小练笔,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教师的“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点拨、开导、启发、解惑等方面,学生之“练”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保证训练有效,“训”而“练”之,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提高,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然形成。
(二)阅读课教学程序。自学预习、复习单元新知、讨论自学、汇报点拨、反馈迁移。
阅读课体现了“扶”到“放”的过度,是引导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语文基本功去自行读懂课文,进行尝试性训练,从阅读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起到巩固的作用。阅读课上,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单元重点训练新知,总结运用讲读课所学的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阅读任务,在训练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步骤是先复习讲读课所学的方法,由学生阅读,最后集体交流学习结果,由教师点拨、提示,解决疑难,必要时让学生进行再阅读或修正。阅读课文突出训练,强调学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学法,使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3. 掌握规律,学习写作
(一)使学生建立快乐的习作观。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习作是一种信息,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感受、所知、所思以文字的方式同自己交流的信息。从生命生成的角度看,习作应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朵朵浪花、一片片绿叶,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应引导学生为生活而写,这样写作便成了一种交流,从中展示自我,了解他人,培养感情,赢得友谊。这样的习作,才是为生命而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体验一种畅快淋漓的快乐。
(二)让其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学生因受知识、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写作难免不尽人意,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写作才能成为学生们享受生命成长、享受心灵自由的天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交流评价中,树立写作的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投稿,创办班级文刊,刊登学生的作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为点滴成功喝彩。
(三)使学生成为写、改的积极参与者,调动其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作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事实上,学生只有参与了习作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因此,学生在习作的评析和修改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被评选的客体,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1. 探索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多向反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教学机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设定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参与教学活动,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质疑,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师生同台探求,教与学融为一体,以教师教得活泼求得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观察,形成思维品质,让学生自主地学,学得轻松。这种综合型教学模式,兼顾教和学两方面,是一种师生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即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因此,教师只是从旁略加指点和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据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 ,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正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间的“伙伴学习”是教学的有效形式。课堂上大多时间是学习伙伴之间的分组讨论,运用学法进行尝试练习,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到自学新知的目的。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以训为核心,充分体现训练过程。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解疑的过程中重点进行学法指导,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在全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有目的、要重点、有层次地组织课堂教学。“伙伴学习”要求互助,共同达到目标。汇报时不能由学习好的同学包办代替,应由组员们商量讨论,力求新颖的汇报形式,在小组汇报后,及时组织其他各组对其讨论结果做出评议,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排疑纠偏。“伙伴学习法”加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创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宽松的自由学习、发展思维的小环境,增强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自信感,拓宽了学习知识的信息网络,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是自我强化的最好奖励。与这种模式相关的教学策略,包括认知同步,师生情感共鸣,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互补。
2. 实施以自学为主线的教学程序在探索师生间、学生间多向反馈结构的模式中,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因为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寻求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发展语文素质。从教学条件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存在的,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短时的,而自学能力却是长远用得着的。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达到,这是教师不能取代也取代不了的。因此,要根据年级、课文、学生等这些教学条件的不同设计以自学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从七年级开始,课本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安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写作及基础训练。这四块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標而又密切联系,形成了不同的训练组,从而体现训练的整体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教好每一个训练组,落实一个个训练项目,实现单元整体目标,从而达到全册教学目标。整体教学程序是:讲读课进行基本功训练、阅读课指导运用和巩固新知、写作规律总结和运用、学科活动中形成技能。
(一)讲读课教学程序。自学预习、整体感知、精讲导学、引导自学、反馈迁移。
讲读课文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重要依据,其主要目标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文、懂其法,是教与学的统一。
(1)搞好预习,明确目标,开拓思路。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课文,有个总体了解然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提出预习要求。着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提示,让学生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课文,教师要以课文为凭借,对预习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训练。如:自读课文,查字典解生字、生词、试回答问题,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中心等基础目标,可以自由参阅资料,找到相关课文的作者、时代背景、人物介绍等任何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品评文章中的佳词、佳句,可以对文章任何一个字、词、句、修辞、过度、写作顺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谈自己的理解收获,可以对照单元训练项目训尝试自学新知,也可以质疑问难。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差异,逐步增强难度、内容,由课内进行逐渐转向课外,上课时自由汇报,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互相弥补。这样,开拓了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乐于预习,为精讲重点训练做了铺垫,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它是阅读教学的必要准备阶段,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读书方法,终身受益。
(2)举一反三进行基本功训练。
①讲读中渗透学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从示范开始的,培养自学能力必须有老师科学的示范指导,示范是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精讲导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是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不要太零碎,不宜过多变换程序,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能体现教学的思路,暗示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提问条例清楚,提要钩玄,画龙点睛,会对学生学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在精讲中通过条理明晰、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向学生展示学习方法的基本程序,用好的教学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出好示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成为学生借鉴的范例,把帮助理解的过程变为教学生学会的过程。这样避免了讲读过细,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②总结学法,扶读中尝试。在教师精讲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自学打下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起来有规可循。所以总结学法要特别注意表述的正确性、学法步骤的可操作性,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项项地辅导落实,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法的步骤边读边思,拿出笔来画画、批批、写写,不但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边读边在书上按要求作各种记号,促进思维,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抓住重点,弄清眉目,读有所得,配合训练学法。引导学生沟沟画画,尝试运用学法的方法很多,有画词、画句、填空、选择、质疑、写想法等,提倡学生自己运用学法发现知识,提倡敢于和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3)独立阅读,探索自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学法后,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要求学生自己钻研、探求新知,通过反复应用进而熟练掌握学法,使学生不依赖老师“教会”,而立足于自己“学会”达到“会学”的目的。举一反三自学时,教师不能不管,这时教师要“导”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学生疑惑之处,使学生对关键性问题深入理解,对所学语文知识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4)反馈迁移。课外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树立大作文观,作读书笔记、开拓视野,丰富词汇。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句意的表达形式,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让学生熟练到运用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知识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紧扣课文,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讀写中去,进行仿写、续写和扩写的小练笔,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教师的“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点拨、开导、启发、解惑等方面,学生之“练”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保证训练有效,“训”而“练”之,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提高,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然形成。
(二)阅读课教学程序。自学预习、复习单元新知、讨论自学、汇报点拨、反馈迁移。
阅读课体现了“扶”到“放”的过度,是引导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语文基本功去自行读懂课文,进行尝试性训练,从阅读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起到巩固的作用。阅读课上,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单元重点训练新知,总结运用讲读课所学的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阅读任务,在训练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步骤是先复习讲读课所学的方法,由学生阅读,最后集体交流学习结果,由教师点拨、提示,解决疑难,必要时让学生进行再阅读或修正。阅读课文突出训练,强调学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学法,使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3. 掌握规律,学习写作
(一)使学生建立快乐的习作观。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习作是一种信息,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感受、所知、所思以文字的方式同自己交流的信息。从生命生成的角度看,习作应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朵朵浪花、一片片绿叶,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应引导学生为生活而写,这样写作便成了一种交流,从中展示自我,了解他人,培养感情,赢得友谊。这样的习作,才是为生命而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体验一种畅快淋漓的快乐。
(二)让其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学生因受知识、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写作难免不尽人意,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写作才能成为学生们享受生命成长、享受心灵自由的天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交流评价中,树立写作的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投稿,创办班级文刊,刊登学生的作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为点滴成功喝彩。
(三)使学生成为写、改的积极参与者,调动其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作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事实上,学生只有参与了习作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因此,学生在习作的评析和修改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被评选的客体,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