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一世纪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维吾尔族古典著作长篇史诗《福乐智慧》是占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点和“原型”理论来分析诗作中“太阳、月亮”等原型母体折射出的正义感、使命感、幸福观和死亡观,论证原型意象会在作品中集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原型,《福乐智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他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在20世纪初时首次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此概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他贯串了荣格的全部理论。它使揭穿了人类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精神生活。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个人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此开始研究无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无意识概念在心理学研究领中是个创新性成果。
一、集体无意识概念,原型
把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无意识心理活动也可以被分成两层。一层是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无意识,其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称为个人无意识。还有一层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既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更深一层的无意识,其不依赖于个人的生活经验而存在的,可以超越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中,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思想、风俗习惯、感想、性质、精神中的积累。” 人们从自己的祖先那儿遗传了很多经验积累,这集体无意识以“原型”为内容不断地延续下来,并对每一代繁殖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确实是运用祖先延续下来的那种潜在倾向去认识世界、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比如,人们对鬼和黑暗的恐惧,维吾尔族对食品和食盐的珍惜等等集体无意识现象并非后天个人生活经验所获得,是祖先长期的现实生活中形成并经验累积,“同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慢慢遗传给我们。
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根据荣格的解释,它们总是以一个潜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们在心理结构中表示一种稳定的主观存在。荣格认为原型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是遗传的心灵图式。原型的结构和模式是经验在时间中的沉淀,它们使经验按照遗传的图式群集起来,并对随后的经验进行制约。
原型因为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所以它难以被个体所意识,也难以描绘,要认识原型需要借助于原始意象。原始意象是原型呈现出的一个方面,原始意象事实上是原型外在的承载物。我们能通过某些返回到心理当中来的典型意象认识到它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位于心灵的最底层,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可能,并不是必须的。集体无意识在特殊的情境中需要原始意象去担任激活的角色,去唤醒集体无意识使其再现,让人们可以充分领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展现古代人民生活习俗和心理动态, 象征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它们可以超越时间限制,以一种心理积淀物的形式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潜意识之中。艺术作品都是在潜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原型在文艺作品中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呈现。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它们。所以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惟有将那些足以表现民族共同心理的原型放在一起来思量, 才能创作出作品独特的价值。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和样式,一直以来在文学世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诗歌一方面充当着展现民族情感世界的使者,带领人们去把握一个民族的情感思考,引导人们进入到该民族的艺术审美世界;另一方面,它可以发人深思,赋予人们精神动力去发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色和心理气质。并且,这种民族性格和心理气质通常会以原型的形式集聚再现。荣格说,每一个典型的生活环境都会对应着一种原型的存在,那种长久以来的经验重复已经深深地雕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当满足一定的典型情况发生时,那个原型便会复兴。比如,每当维吾尔族的成员在接触到古典诗歌“12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的成员听到“玛纳斯”时,隐含在本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便会被领悟、激活,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荣格所说的“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所以,原型是体悟一个民族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我们想要把握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首先要做的便是通过作品追溯到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维吾尔文学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每当阅读做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学明珠之一——十一世纪维吾尔诗歌文学的典型作品《福乐智慧》长篇诗作时,我们可以感知到玉素甫·哈斯·哈吉普通过诗歌中四个主要的象征性主角——原始意象集中的体现了维吾尔人心灵深处那种特有的心理内涵与气质、精神素质。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象征性原始意象时,我们发现,它们为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著在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玉素甫·哈斯·哈吉普也和我国古代其他很多文学创作家一样,以他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勾勒出古老维吾尔族的集体无意识,表达了维吾尔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特有的民族心理。
二、《福乐智慧》中 “太阳、月亮”意象原型
在《福乐智慧》中,包含很多象征性的原始意象,并服从于内容的作品的整体构思。法律、幸福、智慧、善行等这些观念性的东西转化成日出、月圆、贤明、觉醒等形象符号。作品中,贯穿在全诗中的象征性意象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中人民风俗习惯、感想、性质、精神中的积累。多次出现的特殊意象,显示出维吾尔民族心理特征。 (一)太阳原型意象
在《福乐智慧》中“太阳”原型是贯穿于全诗的一个独特意象,它代表着权利顶峰的国王。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君王均是太阳的化身,诗人从第12章到结尾,运用各种赞美语言塑造国王“日出”的形象。 “日出”与“国王”有着同等的含义。国王日出是诗作中的一个核心人物,他象征着公平、正义。他的个人的形象描述可谓贯穿全文。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406. 他的名字叫日出,尽人皆知,
威名传遍四方,幸福无比。
823. 月圆说:日出王啊,幸福之主
你的名字为何叫做“日出”!
832. 我的行止和太阳一样,
我遍临黎庶,使他们各得其宜。
833. 此外,太阳的宫室永恒不变,
只因为它的根基牢固。
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见, 国王是太阳在人间的代表,他象太阳一样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太阳可以驱逐黑暗,带来人类的曙光,国王也象太阳那样用手中的公平正义来为百姓造福。在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文学一样,維吾尔民间文学神话故事中君王均是太阳的化身,诗人也巧妙地沿用了这一古老的世界性文学原型。《福乐智慧》这部诗作中诗人造日出国王这个形象,有着特殊的含义。塑造的日出国王是一个集公平正义、法制美政、重贤求能为一体的完美君王,这是诗人心中理想君王形象的化身,同时也可以为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现实中的君王提供典范作用。
(二)月亮原型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母题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在《福乐智慧》中“月亮”是指月圆大臣。月圆名字的由来,含义深刻,诗人通过大臣“月圆”自己的口吻来进行刻画它的性格特色和“月亮”意象的象征内涵。史诗中写到:
730. 是一位哲士为我取名,
这名字正符合我的秉性。
740. 幸运来临时,你声名卓著,
好似新月日盈,光照寰宇。
741. 幸运无常,莫对它倾心,
它好似满月,会亏损而消失。
743. 月亮的位置变换不定,
因此最终它居无场所。
744.月亮的宫室是巨蟹,常常移动,
宫室在变迁,自己也变化莫测。
745. 月亮进入何宫,顿即离开,
匆忙迁出,导致宫室残破。
746. 你瞧,我的秉性也和它一样,
有时我在低处,有时又处高座。
748. 因而我的名字叫做“月圆”,
智者为我命名,含意深刻。
月圆名字的由来富有典型的文化意蕴。这个意象的本源便是古代人的神话意识以及崇拜太阳、月亮等自然天体的自然崇拜意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月亮会有圆缺,正如人类会有生死一样,所以以月亮作喻的月圆大臣终会死去。玉素甫·哈斯·哈吉普生活在诗歌文化氛围之中,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这种哲理性,必然会使他欣然所从。
总之,集体无意识对每一个个体和民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作者写作《福乐智慧》是为了引导人们通向幸福,但幸福本身却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照作者所言,也只能执掌了命运,才会幸福如意。而人的命运,无疑是由当时的社会所制约、决定的。所以,作者在《福乐智慧》中频繁使用太阳、月亮等意象作喻,这些是人们熟知的意象,用这样一种人民十分熟悉更十分喜爱的长诗方式, 所阐明的维吾尔人幸福观,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聆听古老文化积淀的声音, 唤醒民族集体无意识,把握人生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C](冯川、苏克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玉素甫·哈斯·哈吉普,“福乐智慧”[M] 民族出版社1986
[3]伊克巴尔·吐尔逊,“文艺心理学”课堂讲稿2016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原型,《福乐智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他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在20世纪初时首次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此概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他贯串了荣格的全部理论。它使揭穿了人类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精神生活。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个人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此开始研究无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无意识概念在心理学研究领中是个创新性成果。
一、集体无意识概念,原型
把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无意识心理活动也可以被分成两层。一层是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无意识,其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称为个人无意识。还有一层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既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更深一层的无意识,其不依赖于个人的生活经验而存在的,可以超越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中,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思想、风俗习惯、感想、性质、精神中的积累。” 人们从自己的祖先那儿遗传了很多经验积累,这集体无意识以“原型”为内容不断地延续下来,并对每一代繁殖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确实是运用祖先延续下来的那种潜在倾向去认识世界、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比如,人们对鬼和黑暗的恐惧,维吾尔族对食品和食盐的珍惜等等集体无意识现象并非后天个人生活经验所获得,是祖先长期的现实生活中形成并经验累积,“同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慢慢遗传给我们。
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根据荣格的解释,它们总是以一个潜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们在心理结构中表示一种稳定的主观存在。荣格认为原型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是遗传的心灵图式。原型的结构和模式是经验在时间中的沉淀,它们使经验按照遗传的图式群集起来,并对随后的经验进行制约。
原型因为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所以它难以被个体所意识,也难以描绘,要认识原型需要借助于原始意象。原始意象是原型呈现出的一个方面,原始意象事实上是原型外在的承载物。我们能通过某些返回到心理当中来的典型意象认识到它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位于心灵的最底层,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可能,并不是必须的。集体无意识在特殊的情境中需要原始意象去担任激活的角色,去唤醒集体无意识使其再现,让人们可以充分领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展现古代人民生活习俗和心理动态, 象征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它们可以超越时间限制,以一种心理积淀物的形式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潜意识之中。艺术作品都是在潜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原型在文艺作品中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呈现。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它们。所以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惟有将那些足以表现民族共同心理的原型放在一起来思量, 才能创作出作品独特的价值。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和样式,一直以来在文学世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诗歌一方面充当着展现民族情感世界的使者,带领人们去把握一个民族的情感思考,引导人们进入到该民族的艺术审美世界;另一方面,它可以发人深思,赋予人们精神动力去发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色和心理气质。并且,这种民族性格和心理气质通常会以原型的形式集聚再现。荣格说,每一个典型的生活环境都会对应着一种原型的存在,那种长久以来的经验重复已经深深地雕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当满足一定的典型情况发生时,那个原型便会复兴。比如,每当维吾尔族的成员在接触到古典诗歌“12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的成员听到“玛纳斯”时,隐含在本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便会被领悟、激活,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荣格所说的“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所以,原型是体悟一个民族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我们想要把握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首先要做的便是通过作品追溯到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维吾尔文学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每当阅读做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学明珠之一——十一世纪维吾尔诗歌文学的典型作品《福乐智慧》长篇诗作时,我们可以感知到玉素甫·哈斯·哈吉普通过诗歌中四个主要的象征性主角——原始意象集中的体现了维吾尔人心灵深处那种特有的心理内涵与气质、精神素质。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象征性原始意象时,我们发现,它们为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著在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玉素甫·哈斯·哈吉普也和我国古代其他很多文学创作家一样,以他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勾勒出古老维吾尔族的集体无意识,表达了维吾尔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特有的民族心理。
二、《福乐智慧》中 “太阳、月亮”意象原型
在《福乐智慧》中,包含很多象征性的原始意象,并服从于内容的作品的整体构思。法律、幸福、智慧、善行等这些观念性的东西转化成日出、月圆、贤明、觉醒等形象符号。作品中,贯穿在全诗中的象征性意象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中人民风俗习惯、感想、性质、精神中的积累。多次出现的特殊意象,显示出维吾尔民族心理特征。 (一)太阳原型意象
在《福乐智慧》中“太阳”原型是贯穿于全诗的一个独特意象,它代表着权利顶峰的国王。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君王均是太阳的化身,诗人从第12章到结尾,运用各种赞美语言塑造国王“日出”的形象。 “日出”与“国王”有着同等的含义。国王日出是诗作中的一个核心人物,他象征着公平、正义。他的个人的形象描述可谓贯穿全文。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406. 他的名字叫日出,尽人皆知,
威名传遍四方,幸福无比。
823. 月圆说:日出王啊,幸福之主
你的名字为何叫做“日出”!
832. 我的行止和太阳一样,
我遍临黎庶,使他们各得其宜。
833. 此外,太阳的宫室永恒不变,
只因为它的根基牢固。
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见, 国王是太阳在人间的代表,他象太阳一样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太阳可以驱逐黑暗,带来人类的曙光,国王也象太阳那样用手中的公平正义来为百姓造福。在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文学一样,維吾尔民间文学神话故事中君王均是太阳的化身,诗人也巧妙地沿用了这一古老的世界性文学原型。《福乐智慧》这部诗作中诗人造日出国王这个形象,有着特殊的含义。塑造的日出国王是一个集公平正义、法制美政、重贤求能为一体的完美君王,这是诗人心中理想君王形象的化身,同时也可以为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现实中的君王提供典范作用。
(二)月亮原型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母题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在《福乐智慧》中“月亮”是指月圆大臣。月圆名字的由来,含义深刻,诗人通过大臣“月圆”自己的口吻来进行刻画它的性格特色和“月亮”意象的象征内涵。史诗中写到:
730. 是一位哲士为我取名,
这名字正符合我的秉性。
740. 幸运来临时,你声名卓著,
好似新月日盈,光照寰宇。
741. 幸运无常,莫对它倾心,
它好似满月,会亏损而消失。
743. 月亮的位置变换不定,
因此最终它居无场所。
744.月亮的宫室是巨蟹,常常移动,
宫室在变迁,自己也变化莫测。
745. 月亮进入何宫,顿即离开,
匆忙迁出,导致宫室残破。
746. 你瞧,我的秉性也和它一样,
有时我在低处,有时又处高座。
748. 因而我的名字叫做“月圆”,
智者为我命名,含意深刻。
月圆名字的由来富有典型的文化意蕴。这个意象的本源便是古代人的神话意识以及崇拜太阳、月亮等自然天体的自然崇拜意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月亮会有圆缺,正如人类会有生死一样,所以以月亮作喻的月圆大臣终会死去。玉素甫·哈斯·哈吉普生活在诗歌文化氛围之中,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这种哲理性,必然会使他欣然所从。
总之,集体无意识对每一个个体和民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作者写作《福乐智慧》是为了引导人们通向幸福,但幸福本身却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照作者所言,也只能执掌了命运,才会幸福如意。而人的命运,无疑是由当时的社会所制约、决定的。所以,作者在《福乐智慧》中频繁使用太阳、月亮等意象作喻,这些是人们熟知的意象,用这样一种人民十分熟悉更十分喜爱的长诗方式, 所阐明的维吾尔人幸福观,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聆听古老文化积淀的声音, 唤醒民族集体无意识,把握人生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C](冯川、苏克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玉素甫·哈斯·哈吉普,“福乐智慧”[M] 民族出版社1986
[3]伊克巴尔·吐尔逊,“文艺心理学”课堂讲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