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曦是60后,1984年从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本科毕业。经历了读研、工作、辞职,1996年,他只身来到上海创立了联创国际设计集团。一晃20年过去,联创已经在全国拥有14家分公司、2300名员工。
2000年后,整个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增速逐步放缓,联创作为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公司,虽然有着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但也不可避免会碰到增长的天花板。薄曦深谙市场规律,在他眼中,类似1996年那样的新兴增长点属于未来的家居行业。
2015年,他决定创办尖叫设计,进入互联网家居品牌行业。
传统家居厂商空有门槛,但转型步子太慢
薄曦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之所以有底气成立尖叫设计,就是因为看准了传统家居厂商面对新窗口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知识结构缺失。
中国传统的家居厂商普遍不重视设计,占据他们最大成本的环节是“开模”。
举个例子,如果要做塑料椅子,一般开模价格在20万元到30万元,这个价格当然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一般会有20?30家企业拼在一起“凑单”,一家出一两万元来开模。最后结果是啥?大家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二,对未来的认知过于保守。
在很多人眼中,消费升级是趋势,品牌是未来,但未来几年不会发生,薄曦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拿如今的家居行业和欧美相比,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预期。所谓的消费升级窗口已经打开,并且会在未来三年之内出现行业知名的家居品牌。
薄曦说,我们常常低估现在正在发生的,却又高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但为什么薄曦如此确信家居行业的消费升级窗口已经打开?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当今市场上,除了无印良品、宜家和达芬奇,很难想到别的成熟家居品牌。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今C端品牌接触终端用户的成本快速降低,那些在行业内待了8?10年的品牌开始冒头了。如果三年后再来看今天,会发现家居品牌充满机会,就像2011年的公众号红利一般。
做平台一下子走不通,产品或许是突破口
2015年尖叫设计刚上线时,主打平台战略。而在一年之后,尖叫设计开始尝试设计自主品牌。关于为何从平台转型“平台+产品”,薄曦对外说过很多,不过这次他又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首先,尖叫设计用户对平台上很多品牌的认知不够,他们无法仅仅通过网站来完成购买决策。
其次,平台的首要目标是信息匹配、交易撮合,可是尖叫设计的撮合方式值得商榷。当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度很低时,撮合更加接近于代理。
这怎么理解呢?国内的小众品牌仅仅具备设计能力,它们没有供应链,没有营销能力,也没有售后;国外的自主品牌则是价格太高、知名度太低。
这两方面原因相加,造成平台的动销率只有3%?5%﹝商品动销率=(动销品种数/仓库总品种数)*100%﹞,和零售业20%的行业平均值相差太多。
如今,尖叫设计开始培养自主品牌,风格以北欧风为主。之所以选择北欧风,一方面是因为薄曦从事设计行业以来就长期和北欧设计打交道;另一方面,北欧以实用加简约为主的风格,通过宜家常年的线下耕耘,确实教育了大批用户。尖叫设计其实有收割现有成熟用户的“小算盘”。
尖叫设计需要和时间赛跑
可以说,尖叫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创始人薄曦。他有着20年来在设计行业积累的资源和人脉,以及对时代趋势的敏感性。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尖叫设计就已经“胜券在握”。如果掌握不好,设计上的优势反而会成为他们的桎梏。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的观点是,尖叫设计至少需要做好三点,才可以快速在行业立足:
第一,平衡好整个公司浓厚的设计师文化。设计师是天生自由的人群,而且很多独立设计师没有商品意识,甚至分不清何为商品,何为“作品”。薄曦在管理联创时期知道该如何聚集设计师,让他们为商业目标来工作;而在尖叫设计时期,他要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第二,塑造尖叫设计自主产品所希望传达的品牌形象。用薄曦的话来说,尖叫设计的产品会有强烈的设计师烙印,会体现丰富多彩、轻松自由的作品风格。而整个自主品牌未来也是多元的,会覆盖高端和低端用户的需求。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尖叫设计的设计师们什么时候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爆款作品,决定了平台能否抓住这个正在打开的窗口。
第三,快速扩大尖叫设计的用户认知度,可能是短期来看最重要的。薄曦在采访时提到了“一条”。上文提过,社交媒体曾让品牌的获客成本大幅降低,“一条”算是最早想明白这回事的一批公众号。虽然公众号红利已经结束,但自媒体仍然是尖叫设计能够在短时期内花少量成本就能扩大品牌认知度的最好方法。
为此,尖叫设计的微信公众号也在每日不遗余力地尝试“爆款”。在媒体入口上“起晚了”的尖叫设计,它会如何抓住流量的尾巴也令人期待。
2000年后,整个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增速逐步放缓,联创作为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公司,虽然有着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但也不可避免会碰到增长的天花板。薄曦深谙市场规律,在他眼中,类似1996年那样的新兴增长点属于未来的家居行业。
2015年,他决定创办尖叫设计,进入互联网家居品牌行业。
传统家居厂商空有门槛,但转型步子太慢
薄曦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之所以有底气成立尖叫设计,就是因为看准了传统家居厂商面对新窗口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知识结构缺失。
中国传统的家居厂商普遍不重视设计,占据他们最大成本的环节是“开模”。
举个例子,如果要做塑料椅子,一般开模价格在20万元到30万元,这个价格当然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一般会有20?30家企业拼在一起“凑单”,一家出一两万元来开模。最后结果是啥?大家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二,对未来的认知过于保守。
在很多人眼中,消费升级是趋势,品牌是未来,但未来几年不会发生,薄曦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拿如今的家居行业和欧美相比,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预期。所谓的消费升级窗口已经打开,并且会在未来三年之内出现行业知名的家居品牌。
薄曦说,我们常常低估现在正在发生的,却又高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但为什么薄曦如此确信家居行业的消费升级窗口已经打开?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当今市场上,除了无印良品、宜家和达芬奇,很难想到别的成熟家居品牌。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今C端品牌接触终端用户的成本快速降低,那些在行业内待了8?10年的品牌开始冒头了。如果三年后再来看今天,会发现家居品牌充满机会,就像2011年的公众号红利一般。
做平台一下子走不通,产品或许是突破口
2015年尖叫设计刚上线时,主打平台战略。而在一年之后,尖叫设计开始尝试设计自主品牌。关于为何从平台转型“平台+产品”,薄曦对外说过很多,不过这次他又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首先,尖叫设计用户对平台上很多品牌的认知不够,他们无法仅仅通过网站来完成购买决策。
其次,平台的首要目标是信息匹配、交易撮合,可是尖叫设计的撮合方式值得商榷。当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度很低时,撮合更加接近于代理。
这怎么理解呢?国内的小众品牌仅仅具备设计能力,它们没有供应链,没有营销能力,也没有售后;国外的自主品牌则是价格太高、知名度太低。
这两方面原因相加,造成平台的动销率只有3%?5%﹝商品动销率=(动销品种数/仓库总品种数)*100%﹞,和零售业20%的行业平均值相差太多。
如今,尖叫设计开始培养自主品牌,风格以北欧风为主。之所以选择北欧风,一方面是因为薄曦从事设计行业以来就长期和北欧设计打交道;另一方面,北欧以实用加简约为主的风格,通过宜家常年的线下耕耘,确实教育了大批用户。尖叫设计其实有收割现有成熟用户的“小算盘”。
尖叫设计需要和时间赛跑
可以说,尖叫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创始人薄曦。他有着20年来在设计行业积累的资源和人脉,以及对时代趋势的敏感性。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尖叫设计就已经“胜券在握”。如果掌握不好,设计上的优势反而会成为他们的桎梏。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的观点是,尖叫设计至少需要做好三点,才可以快速在行业立足:
第一,平衡好整个公司浓厚的设计师文化。设计师是天生自由的人群,而且很多独立设计师没有商品意识,甚至分不清何为商品,何为“作品”。薄曦在管理联创时期知道该如何聚集设计师,让他们为商业目标来工作;而在尖叫设计时期,他要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第二,塑造尖叫设计自主产品所希望传达的品牌形象。用薄曦的话来说,尖叫设计的产品会有强烈的设计师烙印,会体现丰富多彩、轻松自由的作品风格。而整个自主品牌未来也是多元的,会覆盖高端和低端用户的需求。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尖叫设计的设计师们什么时候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爆款作品,决定了平台能否抓住这个正在打开的窗口。
第三,快速扩大尖叫设计的用户认知度,可能是短期来看最重要的。薄曦在采访时提到了“一条”。上文提过,社交媒体曾让品牌的获客成本大幅降低,“一条”算是最早想明白这回事的一批公众号。虽然公众号红利已经结束,但自媒体仍然是尖叫设计能够在短时期内花少量成本就能扩大品牌认知度的最好方法。
为此,尖叫设计的微信公众号也在每日不遗余力地尝试“爆款”。在媒体入口上“起晚了”的尖叫设计,它会如何抓住流量的尾巴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