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一山区县15所中学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现状,分析了造成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短缺的原因,探索出了定位法、顺势法、盘旋法、分组循环练习法、替代法、模拟法、实际法7种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供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开发利用场地、巧用器材进行借鉴。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场地;器材;探索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致目前各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等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大不相同,许多山区学校都普遍面临着体育场地空间狭小和运动器材不足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改造目前现有学校体育场地,巧妙利用體育器材等方法有效地去完成健康大课间的活动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充分满足全体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的各种需求。因此,本人就在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如何巧妙地使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了探索。
一、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现状
自2012年大课间活动在我县各中学全面开展以来,其体育活动功能一直处于收不到明显实效的尴尬局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影响山区学校正常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由于学校缺乏专用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装备。本文调查了肇庆市德庆县全县15所中学,其中拥有4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只有1所,占6.7%;拥有3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也只有1所,占6.7%;有2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有13所,占86.7%。调查德庆县全县15所中学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其中33%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60%的学校只有少量的体育器材;7%的学校体育器材十分短缺。全县的中学有66.7%的学校因为体育场地不足及体育器材设备缺乏而不能完全按要求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更有13.3%的中学因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缺乏而难以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县学校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装备仍然存在严重条件短缺或设备不足的状况。
二、造成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因素
一方面,山区教育设施资源总量短缺问题,即山区教育体育设施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包括资源总量性能力不足和资源结构性能力不足两个基本方面。在当前公共体育资源设施总量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下,有些地区总体上可以直接占有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设施资源,而像山区这些地区则可能处于最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体育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关系的发展变化不利于边远山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发达城市地区体育日益繁荣,边远山区体育日渐走向衰退的体育两极化发展格局。山区公共体育产业利益的弱势群体政治地位直接导致了山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严重短缺,从而直接导致山区教育体育设施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
三、在大课间中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方法
第一,定位法。“定位法”,即学生固定在队伍中进行运动练习。如在学校连廊、过道、花坛等入口处随意排列各种队形,要求学生的位置不能变但教法可以多变。在开展球类轻运动时,可以尝试做单数或双数十字相间的双手绕人运球、前后排列的双手胸前胸后传接球、利用小型体操棒或小型运动器材方式进行身体协调性运球练习或用小型篮球方式进行胸前抛接球的练习等。这样既可以有效锻炼全体学生的活动方位感和活动空间感,使户外活动场的秩序活而不乱,同时它又易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大课间户外运动的教学目标。
第二,顺势法。在学校开展大课间慢跑活动时可尽量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学校建筑物,引导学生顺着学校自然的地形慢跑。如,沿着校园花坛边、校道慢跑、绕着花、树一圈慢跑、绕过围墙障碍慢跑、跳跃式或曲线式的跑动等。此外,在跳跃训练时可在台阶两脚用力交换向上跳、跑步爬楼梯、纵向上跳两脚摸高、靠墙双手翻身倒立、对墙手投掷等。这些训练都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学生活动情绪很高,也易于学生掌握和及时调整。
第三,盘旋法。大课间的同步耐力跑训练时,可在运动场地上曲曲直直地进行花样的移动。如,“8”的字形跑、弧型跑、蛇形弧型跑、螺旋弧形跑、快慢快相间的步跑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走步与跑步来交替、变换身体动作上的方向与运动节奏。这样做即使场地有限,但跑道间距却完全可以横向延伸,称之为“盘旋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理反应和运动灵活性等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四,分组循环练习法。在大课间有效的集体活动时间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练习来实现整体练习。比如,第一组大型人体花式跳绳;第二组自行举起或放下重物;第三组花式立卧撑;第四组蛙跳。分散时间进行一个练习,依次进行练习轮换,只要每个练习点的组织严密,所有放在练习点的空间都均有可能被充分利用到且得到合理化的利用。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地分班换组反复练习就能使学生活动灵活而不忙乱、活泼而和谐自然。
第五,替代法。在人员密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利用电子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轻物运动代替利用垒球练习掷远,以绳子跳背运动来跳高及蹬腿练习腾越代替练习山羊腿,用跳绳子等橡皮筋运动来代替跳高练习,这些训练方法则可以灵活有效地替代了一些旧的体育器材,并有效地大大避免了对运动员的损伤及体育器材质量不足等问题的发生。
第六,模拟法。模拟运动训练法是指不用任何运动器材而是只用简单的手势完成动作。如:在练习篮球技巧时可模拟起跑时双手胸前传球,原地转身侧向对手投掷垒球,起跑技术的练习和弯道篮球的压步技术的练习,篮球的三步上篮技术练习等都可徒手模仿姿势练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模仿运动能力强的运动特点。
第七,实际法。在学校组织开展大课间的活动时也可考虑各个地区和学生的特点,例如冬天在许多的地区学生都喜欢动手玩一些小键子,而且他们还能动手玩出很多有趣的花样。这些应在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这一类学生的特长,把一些体育水平高的学生组织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小型的专项项比赛,进行正确的发挥和引导。
四、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实践
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共约2900名学生。学校有2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篮球场4个,可利用的小广场(约3个篮球场大小)2个。以下是我校大课间中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前、后对比情况。由此可见,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可直接提升学校可利用的空间和器材的使用率,使大课间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保证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设和开展的重要物质性条件和基础,也是衡量和检验山区学校大课间体育建设和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尺度。针对山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和器材短缺或大课间操作方法单一等问题,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去研究克服这些学校硬件的不足,巧妙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用科学和多元化的创新方法提高大课间的活动效果以增强山区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春兰.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育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2]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3.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场地;器材;探索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致目前各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等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大不相同,许多山区学校都普遍面临着体育场地空间狭小和运动器材不足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改造目前现有学校体育场地,巧妙利用體育器材等方法有效地去完成健康大课间的活动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充分满足全体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的各种需求。因此,本人就在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如何巧妙地使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了探索。
一、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现状
自2012年大课间活动在我县各中学全面开展以来,其体育活动功能一直处于收不到明显实效的尴尬局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影响山区学校正常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由于学校缺乏专用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装备。本文调查了肇庆市德庆县全县15所中学,其中拥有4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只有1所,占6.7%;拥有3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也只有1所,占6.7%;有200米跑道田径场的学校有13所,占86.7%。调查德庆县全县15所中学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其中33%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60%的学校只有少量的体育器材;7%的学校体育器材十分短缺。全县的中学有66.7%的学校因为体育场地不足及体育器材设备缺乏而不能完全按要求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更有13.3%的中学因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缺乏而难以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县学校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装备仍然存在严重条件短缺或设备不足的状况。
二、造成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因素
一方面,山区教育设施资源总量短缺问题,即山区教育体育设施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包括资源总量性能力不足和资源结构性能力不足两个基本方面。在当前公共体育资源设施总量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下,有些地区总体上可以直接占有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设施资源,而像山区这些地区则可能处于最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体育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关系的发展变化不利于边远山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发达城市地区体育日益繁荣,边远山区体育日渐走向衰退的体育两极化发展格局。山区公共体育产业利益的弱势群体政治地位直接导致了山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严重短缺,从而直接导致山区教育体育设施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
三、在大课间中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方法
第一,定位法。“定位法”,即学生固定在队伍中进行运动练习。如在学校连廊、过道、花坛等入口处随意排列各种队形,要求学生的位置不能变但教法可以多变。在开展球类轻运动时,可以尝试做单数或双数十字相间的双手绕人运球、前后排列的双手胸前胸后传接球、利用小型体操棒或小型运动器材方式进行身体协调性运球练习或用小型篮球方式进行胸前抛接球的练习等。这样既可以有效锻炼全体学生的活动方位感和活动空间感,使户外活动场的秩序活而不乱,同时它又易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大课间户外运动的教学目标。
第二,顺势法。在学校开展大课间慢跑活动时可尽量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学校建筑物,引导学生顺着学校自然的地形慢跑。如,沿着校园花坛边、校道慢跑、绕着花、树一圈慢跑、绕过围墙障碍慢跑、跳跃式或曲线式的跑动等。此外,在跳跃训练时可在台阶两脚用力交换向上跳、跑步爬楼梯、纵向上跳两脚摸高、靠墙双手翻身倒立、对墙手投掷等。这些训练都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学生活动情绪很高,也易于学生掌握和及时调整。
第三,盘旋法。大课间的同步耐力跑训练时,可在运动场地上曲曲直直地进行花样的移动。如,“8”的字形跑、弧型跑、蛇形弧型跑、螺旋弧形跑、快慢快相间的步跑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走步与跑步来交替、变换身体动作上的方向与运动节奏。这样做即使场地有限,但跑道间距却完全可以横向延伸,称之为“盘旋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理反应和运动灵活性等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四,分组循环练习法。在大课间有效的集体活动时间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练习来实现整体练习。比如,第一组大型人体花式跳绳;第二组自行举起或放下重物;第三组花式立卧撑;第四组蛙跳。分散时间进行一个练习,依次进行练习轮换,只要每个练习点的组织严密,所有放在练习点的空间都均有可能被充分利用到且得到合理化的利用。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地分班换组反复练习就能使学生活动灵活而不忙乱、活泼而和谐自然。
第五,替代法。在人员密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利用电子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轻物运动代替利用垒球练习掷远,以绳子跳背运动来跳高及蹬腿练习腾越代替练习山羊腿,用跳绳子等橡皮筋运动来代替跳高练习,这些训练方法则可以灵活有效地替代了一些旧的体育器材,并有效地大大避免了对运动员的损伤及体育器材质量不足等问题的发生。
第六,模拟法。模拟运动训练法是指不用任何运动器材而是只用简单的手势完成动作。如:在练习篮球技巧时可模拟起跑时双手胸前传球,原地转身侧向对手投掷垒球,起跑技术的练习和弯道篮球的压步技术的练习,篮球的三步上篮技术练习等都可徒手模仿姿势练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模仿运动能力强的运动特点。
第七,实际法。在学校组织开展大课间的活动时也可考虑各个地区和学生的特点,例如冬天在许多的地区学生都喜欢动手玩一些小键子,而且他们还能动手玩出很多有趣的花样。这些应在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这一类学生的特长,把一些体育水平高的学生组织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小型的专项项比赛,进行正确的发挥和引导。
四、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实践
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共约2900名学生。学校有2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篮球场4个,可利用的小广场(约3个篮球场大小)2个。以下是我校大课间中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前、后对比情况。由此可见,巧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可直接提升学校可利用的空间和器材的使用率,使大课间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保证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设和开展的重要物质性条件和基础,也是衡量和检验山区学校大课间体育建设和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尺度。针对山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和器材短缺或大课间操作方法单一等问题,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去研究克服这些学校硬件的不足,巧妙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用科学和多元化的创新方法提高大课间的活动效果以增强山区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春兰.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育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2]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