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策略开始实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计行业该如何“破”、如何“立”?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对从业者来说难以拿捏,树立全球的眼光,从所在的区块地域开始行动,由小见大、由点及全,逐渐形成不同区域不同设计表述的百鸟争鸣的全新格局不失为一种选择。独特地方文化的国际表述不但是国际语境中的致胜砝码,更是当前国家策略大背景下形成多样化格局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地域;解答;格局;表述;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60-02
近年来,国务院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策略开始实施,李克强总理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調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无疑在未来创新将成为我们的主旋律,设计行业更是一个创新创意的行业,在今天这样的国家策略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前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从一直叫到现在,设计行业的先驱们为此身体力行的寻找解决之法,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设计领域更多的是向国际看齐,普通民众设计意识淡薄,设计者完成作品的国际认知度仍然不高,民族视觉形象特征不明,在国际设计平台上,中国的视觉名片依旧不清晰。
一、“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的解读
设计途径是人们对于设计问题以及设计关系的根本观点及实现方法。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框架下,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设计者来说实在太大太宏观,各朝各代、各个区域、各个名族要想把这么多精华吸取过来形成体系和特色,实在是为难了我们的设计师;如果像蜜蜂采蜜一样,随机的在不同的花朵上随机采蜜最后虽赚的盆满钵满,却辜负了我们所处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呈现的没有性格特征的设计表述将会被迅速淹没。为此,“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是站在区块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眼光和格局来实现具有区块地域特点的视觉语言和成体系的设计语境的自我表述,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块地域性的民族识别。旨在以小见大、易于捕捉的方式找到设计解答的地方式途径。以一种接地气,也更加便于设计者能够掌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设计观,一种由小见大的设计观。
二、 “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的可行性
我们一直在寻找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道路,一二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喜人的成果。一来就从大处着手让很多本来文化素养就不足的从业人员无所适从,仅仅只是几个精英在高处表演,没有大面积的得到提升和改变,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无从体现,更不可能形成独特民族视觉表述。如果把视野收回来,接上地气,从周遭熟悉的文化背景着手,也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独特的地方语言是国际表述中的致胜砝码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设计理念技巧,却唯独忽略了从事设计的人的生态结构,每个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都不尽相同,我们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但是依然觉得设计人才匮乏。就目前的人才结构,过大的设计层面和范围让很多从业者无所适从。基于此,如果我们将范围缩小到地域和区间去寻找特殊的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师个人的地域文化自信就可以更贴切和形象的表现出地域文化的性格特征,设计的作品的地域文化性格也就更加明显。在国际形象的表述上这样的作品有着更高的辨识度,而且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能够赢得认同和尊重。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全世界追捧;云南多元的少数名族文化,独特的地域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的物象形态都独具特色;像巴蜀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岭南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等等都是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而且也都各具特色,当然每一个地方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与综合的。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从业者更有底气,反而更能形成不同区域全面开花,百家争鸣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熟悉的地方辨识形态是民用选择的着力点
近年来,部分国产汽车品牌与国外一流汽车高相似度的汽车外观造型设计混淆着人们的视线,这种大规模模仿致使中国制造缺乏质感,也许就是在这种高相似度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制造已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民用的消费品都是老百姓的日常选择,对于自己熟悉的材质形态会有更多的自信因子和情感基础,现在老物件老设计回热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看北欧,从气候环境对设计的影响来看北欧地区气候非常寒冷,所以北欧人在家居色彩的选择上,经常会使用大面积鲜艳的纯色。从生活习俗对设计的影响来看北欧人轻视任何浮夸的举止,以及对于物质成就的炫耀。这种观念反映在设计作品是一种适度呈现的抑制,只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节制范围内所练就的美感更易显优雅与简洁的特质。北欧设计风格是典型的立足于地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结合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文化需求、认知事物的观点等等,最后综合各种需求形成为地区生活服务的设计表达,对传统和创新他们有着自己的体会,传统和时尚创新被北欧设计师运用得淋漓尽致,最终形成了具有人情味的设计艺术语言。
(三)国际化的品味格局是民族识别的实现途径
立足于地方文化,却不可以旧物呈现。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表达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都是一味的把原来的元素直接拿来使用,不假思索的旧物再现。但是历史的物象是在历史中的创新,是结合当时民众的需求所表达出来的设计语言。我们现在的创新业应该结合结合先打的民众需求,做到厘清脉络,立足地方,以国际化的视野,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做我们的设计。中国真的是太大了,大到我们经常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样就容易走偏路,把地方文化做不出适合于现代审美的品味来,也就无法找到国际认同文化语境,更无从谈起民族识别,文化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以日本的民艺发展为例,在战后的工业振兴中,日本民艺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少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使两者并存并同时得到发扬光大的,它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都达到几乎完美的地步。德克霍夫 (Kerckhove)在研究了日本文化和设计之后认为:“文化蜕皮”是日本文化对技术的一种反应。文化蜕皮是指 :你可以改变文化外观,而不会伤及其内容,这正是日本在设计方面的成功战略。 所以,国际化的品味并不代表一味的迎合西方的标准,而是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标准,符合信息化社会的民众所需求的审美标准。
三、“万众创新”国家策略下,设计解答应源自于地方
去年以来,国家明确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策略,设計行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如何“破”、如何“立”?我们说“设计解答应该源自于地方”,表达的是地方的文化精粹,又是张扬自我的风格;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又是对文化语境的重塑;可以极其稚拙,也可以极其浑朴;可以是大俗也可以是大雅;可以隐逸的表现区域内的场所精神,也可以直观的表达民俗民情;可以把地方精神融入到现代材料与手法之中,并以丰富的色彩和独具个性的形式,传达出独特的地方主义表征性符号和地域文化精神。也可以触及当地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服饰与民居,传统民俗和神鬼传说,传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的精气神。当然,这一切都蕴藏着现代设计的解答语言,或是神秘的、或是现代的、或是仙逸的。但也必须注意地方语言的表现并不是地方语言的再现,在个性和共性,在历史的长度和艺术的尖度上,在地方和国际这一系列矛盾的问题的背后,用“在地行动”的方式去解答“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下所产生的对生活的本能需求问题,才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策略下的设计途径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味—如何使用你的眼睛》.[M].丁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
[3](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谢伟山、苑爱冬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 杭间.《设计的善意》.[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徐晓燕.民艺走向后现代设计. [J].《 浙江工艺美术》.2006.01.
[6] 徐媛媛.民间文艺的旅游文化价值.[J]. 《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12.
[7] 房芳.我国室内设计民族风格发展方向的探讨——结合北欧设计风格探讨我国民族设计风格之发展方向.[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关键词:地域;解答;格局;表述;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60-02
近年来,国务院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策略开始实施,李克强总理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調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无疑在未来创新将成为我们的主旋律,设计行业更是一个创新创意的行业,在今天这样的国家策略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前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从一直叫到现在,设计行业的先驱们为此身体力行的寻找解决之法,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设计领域更多的是向国际看齐,普通民众设计意识淡薄,设计者完成作品的国际认知度仍然不高,民族视觉形象特征不明,在国际设计平台上,中国的视觉名片依旧不清晰。
一、“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的解读
设计途径是人们对于设计问题以及设计关系的根本观点及实现方法。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框架下,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设计者来说实在太大太宏观,各朝各代、各个区域、各个名族要想把这么多精华吸取过来形成体系和特色,实在是为难了我们的设计师;如果像蜜蜂采蜜一样,随机的在不同的花朵上随机采蜜最后虽赚的盆满钵满,却辜负了我们所处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呈现的没有性格特征的设计表述将会被迅速淹没。为此,“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是站在区块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眼光和格局来实现具有区块地域特点的视觉语言和成体系的设计语境的自我表述,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块地域性的民族识别。旨在以小见大、易于捕捉的方式找到设计解答的地方式途径。以一种接地气,也更加便于设计者能够掌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设计观,一种由小见大的设计观。
二、 “国际视野、在地行动”设计观的可行性
我们一直在寻找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道路,一二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喜人的成果。一来就从大处着手让很多本来文化素养就不足的从业人员无所适从,仅仅只是几个精英在高处表演,没有大面积的得到提升和改变,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无从体现,更不可能形成独特民族视觉表述。如果把视野收回来,接上地气,从周遭熟悉的文化背景着手,也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独特的地方语言是国际表述中的致胜砝码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设计理念技巧,却唯独忽略了从事设计的人的生态结构,每个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都不尽相同,我们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但是依然觉得设计人才匮乏。就目前的人才结构,过大的设计层面和范围让很多从业者无所适从。基于此,如果我们将范围缩小到地域和区间去寻找特殊的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师个人的地域文化自信就可以更贴切和形象的表现出地域文化的性格特征,设计的作品的地域文化性格也就更加明显。在国际形象的表述上这样的作品有着更高的辨识度,而且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能够赢得认同和尊重。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全世界追捧;云南多元的少数名族文化,独特的地域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的物象形态都独具特色;像巴蜀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岭南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等等都是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而且也都各具特色,当然每一个地方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与综合的。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从业者更有底气,反而更能形成不同区域全面开花,百家争鸣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熟悉的地方辨识形态是民用选择的着力点
近年来,部分国产汽车品牌与国外一流汽车高相似度的汽车外观造型设计混淆着人们的视线,这种大规模模仿致使中国制造缺乏质感,也许就是在这种高相似度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制造已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民用的消费品都是老百姓的日常选择,对于自己熟悉的材质形态会有更多的自信因子和情感基础,现在老物件老设计回热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看北欧,从气候环境对设计的影响来看北欧地区气候非常寒冷,所以北欧人在家居色彩的选择上,经常会使用大面积鲜艳的纯色。从生活习俗对设计的影响来看北欧人轻视任何浮夸的举止,以及对于物质成就的炫耀。这种观念反映在设计作品是一种适度呈现的抑制,只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节制范围内所练就的美感更易显优雅与简洁的特质。北欧设计风格是典型的立足于地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结合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文化需求、认知事物的观点等等,最后综合各种需求形成为地区生活服务的设计表达,对传统和创新他们有着自己的体会,传统和时尚创新被北欧设计师运用得淋漓尽致,最终形成了具有人情味的设计艺术语言。
(三)国际化的品味格局是民族识别的实现途径
立足于地方文化,却不可以旧物呈现。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表达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都是一味的把原来的元素直接拿来使用,不假思索的旧物再现。但是历史的物象是在历史中的创新,是结合当时民众的需求所表达出来的设计语言。我们现在的创新业应该结合结合先打的民众需求,做到厘清脉络,立足地方,以国际化的视野,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做我们的设计。中国真的是太大了,大到我们经常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样就容易走偏路,把地方文化做不出适合于现代审美的品味来,也就无法找到国际认同文化语境,更无从谈起民族识别,文化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以日本的民艺发展为例,在战后的工业振兴中,日本民艺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少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使两者并存并同时得到发扬光大的,它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都达到几乎完美的地步。德克霍夫 (Kerckhove)在研究了日本文化和设计之后认为:“文化蜕皮”是日本文化对技术的一种反应。文化蜕皮是指 :你可以改变文化外观,而不会伤及其内容,这正是日本在设计方面的成功战略。 所以,国际化的品味并不代表一味的迎合西方的标准,而是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标准,符合信息化社会的民众所需求的审美标准。
三、“万众创新”国家策略下,设计解答应源自于地方
去年以来,国家明确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策略,设計行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如何“破”、如何“立”?我们说“设计解答应该源自于地方”,表达的是地方的文化精粹,又是张扬自我的风格;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又是对文化语境的重塑;可以极其稚拙,也可以极其浑朴;可以是大俗也可以是大雅;可以隐逸的表现区域内的场所精神,也可以直观的表达民俗民情;可以把地方精神融入到现代材料与手法之中,并以丰富的色彩和独具个性的形式,传达出独特的地方主义表征性符号和地域文化精神。也可以触及当地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服饰与民居,传统民俗和神鬼传说,传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的精气神。当然,这一切都蕴藏着现代设计的解答语言,或是神秘的、或是现代的、或是仙逸的。但也必须注意地方语言的表现并不是地方语言的再现,在个性和共性,在历史的长度和艺术的尖度上,在地方和国际这一系列矛盾的问题的背后,用“在地行动”的方式去解答“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下所产生的对生活的本能需求问题,才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策略下的设计途径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味—如何使用你的眼睛》.[M].丁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
[3](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谢伟山、苑爱冬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 杭间.《设计的善意》.[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徐晓燕.民艺走向后现代设计. [J].《 浙江工艺美术》.2006.01.
[6] 徐媛媛.民间文艺的旅游文化价值.[J]. 《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12.
[7] 房芳.我国室内设计民族风格发展方向的探讨——结合北欧设计风格探讨我国民族设计风格之发展方向.[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