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碑体书法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魏碑体书法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墓志石刻作品,给研习魏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带来教学的困难。准确把握魏碑体书法的结体特点是学习的前提,简约归纳特征和分阶段练习是教学的基本流程。学习者通过临习不断深化对魏碑体书法的认知,从而促进个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魏碑体;结字特点;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77-02
【作者简介】葛话晴,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南通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书法课是中小学美术课的一部分,语文课和校本课程中也有教育内容,然而人们比较重视正、草、隶、篆体,而魏碑体这种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的字体反而推广的不多。这个现象值得研究。
一、魏碑体在书法中的地位
(一)魏碑体开创书法新时代。魏碑体是介于汉隶和唐楷之间独特风格的新书体,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由此成为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所以说魏碑是承前启后的一种书法艺术。
(二)魏碑体有独特的美感。魏碑不仅仅有汉字造型组合的审美功能,书写的人还能借助书法来表达思想情感。清代碑学兴盛之后,魏碑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显示出它博大唯美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书法的风格和品味。
(三)魏碑体是生活中实用的书法。近代以来,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最常用的一类汉字印刷字体。
二、魏碑体的独特艺术特色
魏碑有造像题记、摩崖、碑碣、墓志等主要形式。一般来说魏碑分为两种特性:一是方折雄劲、斩钉截铁。这是魏碑最具典型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有《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二是方圆兼备、寓柔于刚。借鉴了毛笔运行时的特征,笔画间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笔意。代表作有《张玄墓志》、《崔敬邑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好大王碑》等等。
魏碑书法的结体紧密,粗细均衡而又变化多端。邓石形容这类结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结体有时方劲硬朗、端庄强悍,有时雄强拙朴、率意豪放,有时俊秀爽利、内在含蓄,这些无不体现出它的大气和自然天成的风姿神采。
三、魏碑体书法在教学中的注意点
中小学书法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取法不同的范本和模式,提升精神境界和拓展表现手段。魏碑体的书法艺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和表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区分魏碑体与隶楷风格的差异。魏碑在书法历史上起着承接汉隶,启示唐楷的重要作用。它兼容了汉隶形体扁方、结构严谨端庄、雄强有力的特点,又有着自己独有的多变神姿,在大胆的创新中获取高洁的天趣。魏碑在中锋运笔的同时,大胆使用侧锋,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棱角分明,浑厚华美、霸气十足的方笔特色。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练习魏碑体,既可以向上追寻篆隶的古貌,又可以向下探索唐楷的严整端正,可以把其变化之法化于书法作品的创作中。
(二)掌握魏碑的基本笔法。书法艺术的基本组成要素就是线条。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也就是说,用笔关键在运笔过程,运笔过程中毛笔的不同动作会使笔画呈现出方圆、轻重等变化,而最本质的就是方圆变化。魏碑中方笔就是中锋、侧锋结合的集中体现,用笔有着多样的变化以写出方峻,流动感。这里以《中岳嵩高灵庙碑》为范本,介绍基本用笔方法。它处于新旧交替,各种元素错综复杂,变化很多,从字体上看属于隶法森严,但当时楷法已经出现,是不成熟的楷书。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显得天真烂漫,古朴无华,没有丝毫装饰做作的意味,给书者留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许多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格和锐角,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比较自如的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比如横画,用侧锋起笔,中段笔毫铺开后像刷子一样平铺纸上,收笔时,笔锋自成板刷状,不用等笔锋收拢,直接用侧锋写出,就成棱角分明的横画了。
魏碑作品虽然一碑之内的笔画大体风格统一,但是细微之处变化颇多,这也是魏碑的妙趣所在。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观察同类笔画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方法,并加以总结,摸索出规律,为己所用,并逐步树立求新求变的思想,向艺术创作过渡。
(三)提高魏碑的结字能力。书法艺术是一个不停地创造过程,结体也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中。培养结字能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立足创新。在魏碑书法中,它的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称为“结体”,也称为“小章法”,我们对字的结构的最基本要求做到重心稳定、中宫紧凑、虚实均匀。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些而没有一点变化,就会使作品显得毫无生气。因此动中求稳、疏中求密,表现出独特个性,才是艺术化的结字要求。因此要有步骤地选临魏碑,摸索规律的同时体会其变化的思想,以此来提高结字能力,初步建立辩证统一的书法美学思想,促进个体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书法教学中,针对魏碑结字中无处不在的变化,仅仅指导学生“照猫画虎”是不够的。帮助学生把握魏碑结构的特点,体会结字的基本规律,才可使学生结字手段不断丰富,并树立不断求变的思想,探询书法美的本质。
魏碑的结字往往先打破平衡制造险势,再通过变化笔画的长度、位置、角度来获得重心的动平衡。比如在《汉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中,“名”字上面的撇画极力向左升,有失衡感,但下面的“口”又移至右侧,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校正了整个字的重心,达到古朴稳重又不失灵动的效果。再如“臣”字,书者在单个笔画的结体上安排得也是富有灵动性的,“臣”字上半部分横画向上倾斜,似有向上腾飞感,下半最后的一笔横画破势向下趋于平行,使整个字的重心又回归平衡。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可见结字规律的运用就是作者创作中思想的体现。因此在临习中,既要通过观察求字体上的形似,又要研究凝结在字中书者传达出的思想境界,再完成学者自身的书法创造,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精习魏碑,将魏碑结字方法与其他书体特点相结合,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化他法于己法,化有法于无法。
(四)促成学习者个性风格的形成。艺术是最讲个性的,唯有独具个性,艺术作品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书法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体独特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魏碑书法范本,有助于丰富习书者取法范围,以使习书者融各家之长,自成一格。
在书法学习初期,学习者应该专心临习一家帖,习一家字,方能磨炼扎实的基本功。随着学习的层次逐步提高,从丰富技法、确立个性风格的角度出发,不可独守一家,固步不前。应该从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相应的作品进行临习,力求突破。作为书法艺术,贵在书中有我,表现书者自己的情怀。
【关键词】魏碑体;结字特点;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77-02
【作者简介】葛话晴,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南通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书法课是中小学美术课的一部分,语文课和校本课程中也有教育内容,然而人们比较重视正、草、隶、篆体,而魏碑体这种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的字体反而推广的不多。这个现象值得研究。
一、魏碑体在书法中的地位
(一)魏碑体开创书法新时代。魏碑体是介于汉隶和唐楷之间独特风格的新书体,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由此成为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所以说魏碑是承前启后的一种书法艺术。
(二)魏碑体有独特的美感。魏碑不仅仅有汉字造型组合的审美功能,书写的人还能借助书法来表达思想情感。清代碑学兴盛之后,魏碑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显示出它博大唯美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书法的风格和品味。
(三)魏碑体是生活中实用的书法。近代以来,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最常用的一类汉字印刷字体。
二、魏碑体的独特艺术特色
魏碑有造像题记、摩崖、碑碣、墓志等主要形式。一般来说魏碑分为两种特性:一是方折雄劲、斩钉截铁。这是魏碑最具典型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有《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二是方圆兼备、寓柔于刚。借鉴了毛笔运行时的特征,笔画间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笔意。代表作有《张玄墓志》、《崔敬邑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好大王碑》等等。
魏碑书法的结体紧密,粗细均衡而又变化多端。邓石形容这类结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结体有时方劲硬朗、端庄强悍,有时雄强拙朴、率意豪放,有时俊秀爽利、内在含蓄,这些无不体现出它的大气和自然天成的风姿神采。
三、魏碑体书法在教学中的注意点
中小学书法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取法不同的范本和模式,提升精神境界和拓展表现手段。魏碑体的书法艺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和表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区分魏碑体与隶楷风格的差异。魏碑在书法历史上起着承接汉隶,启示唐楷的重要作用。它兼容了汉隶形体扁方、结构严谨端庄、雄强有力的特点,又有着自己独有的多变神姿,在大胆的创新中获取高洁的天趣。魏碑在中锋运笔的同时,大胆使用侧锋,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棱角分明,浑厚华美、霸气十足的方笔特色。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练习魏碑体,既可以向上追寻篆隶的古貌,又可以向下探索唐楷的严整端正,可以把其变化之法化于书法作品的创作中。
(二)掌握魏碑的基本笔法。书法艺术的基本组成要素就是线条。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也就是说,用笔关键在运笔过程,运笔过程中毛笔的不同动作会使笔画呈现出方圆、轻重等变化,而最本质的就是方圆变化。魏碑中方笔就是中锋、侧锋结合的集中体现,用笔有着多样的变化以写出方峻,流动感。这里以《中岳嵩高灵庙碑》为范本,介绍基本用笔方法。它处于新旧交替,各种元素错综复杂,变化很多,从字体上看属于隶法森严,但当时楷法已经出现,是不成熟的楷书。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显得天真烂漫,古朴无华,没有丝毫装饰做作的意味,给书者留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许多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格和锐角,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比较自如的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比如横画,用侧锋起笔,中段笔毫铺开后像刷子一样平铺纸上,收笔时,笔锋自成板刷状,不用等笔锋收拢,直接用侧锋写出,就成棱角分明的横画了。
魏碑作品虽然一碑之内的笔画大体风格统一,但是细微之处变化颇多,这也是魏碑的妙趣所在。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观察同类笔画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方法,并加以总结,摸索出规律,为己所用,并逐步树立求新求变的思想,向艺术创作过渡。
(三)提高魏碑的结字能力。书法艺术是一个不停地创造过程,结体也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中。培养结字能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立足创新。在魏碑书法中,它的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称为“结体”,也称为“小章法”,我们对字的结构的最基本要求做到重心稳定、中宫紧凑、虚实均匀。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些而没有一点变化,就会使作品显得毫无生气。因此动中求稳、疏中求密,表现出独特个性,才是艺术化的结字要求。因此要有步骤地选临魏碑,摸索规律的同时体会其变化的思想,以此来提高结字能力,初步建立辩证统一的书法美学思想,促进个体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书法教学中,针对魏碑结字中无处不在的变化,仅仅指导学生“照猫画虎”是不够的。帮助学生把握魏碑结构的特点,体会结字的基本规律,才可使学生结字手段不断丰富,并树立不断求变的思想,探询书法美的本质。
魏碑的结字往往先打破平衡制造险势,再通过变化笔画的长度、位置、角度来获得重心的动平衡。比如在《汉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中,“名”字上面的撇画极力向左升,有失衡感,但下面的“口”又移至右侧,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校正了整个字的重心,达到古朴稳重又不失灵动的效果。再如“臣”字,书者在单个笔画的结体上安排得也是富有灵动性的,“臣”字上半部分横画向上倾斜,似有向上腾飞感,下半最后的一笔横画破势向下趋于平行,使整个字的重心又回归平衡。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可见结字规律的运用就是作者创作中思想的体现。因此在临习中,既要通过观察求字体上的形似,又要研究凝结在字中书者传达出的思想境界,再完成学者自身的书法创造,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精习魏碑,将魏碑结字方法与其他书体特点相结合,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化他法于己法,化有法于无法。
(四)促成学习者个性风格的形成。艺术是最讲个性的,唯有独具个性,艺术作品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书法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体独特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魏碑书法范本,有助于丰富习书者取法范围,以使习书者融各家之长,自成一格。
在书法学习初期,学习者应该专心临习一家帖,习一家字,方能磨炼扎实的基本功。随着学习的层次逐步提高,从丰富技法、确立个性风格的角度出发,不可独守一家,固步不前。应该从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相应的作品进行临习,力求突破。作为书法艺术,贵在书中有我,表现书者自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