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油取出术后不明原因视力下降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硅油取出术后不明原因视力下降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

方法

回顾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于我中心行硅油取出术的195例患者,并对硅油取出后发生不明原因视力下降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9例(4.6%)患者发生原因不明视力下降,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1.7±9.5)岁。平均硅油填充时间(80±32)d,平均视力下降3行(标准对数视力表)。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水平扫描线示硅油填充眼距中心凹500 μm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显著低于对侧眼(P <0.01)。

结论

硅油取出术后不明原因视力下降的发生率为4.6%。视力下降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旁中心凹区GCC变薄可能是其病理生理学改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结合病例评价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S-ICD)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病例介绍1例33岁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的男性患者因既往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无法经静脉途径植入传统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于2014年12月在中
目的通过介绍3例左心房食管瘘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回顾,总结左心房食管瘘的临床特征,并对其防治措施提出建议。病例介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内患者3例,其中2例以发热、胸痛为主诉,初诊"急性心肌梗死"入院;1例患者因发热、吞咽困难以感染收入院。进一步完善左心房CT造影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3例患者均可见纵隔积气、新发多发脑梗死,考虑诊断"左心房食管瘘"。2例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最终好转出
目的报道经导管回收迟发性脱落的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封堵器及同期再次行介入封堵术1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3岁。2018年8月20日因"反复胸闷半年余"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ASD介入封堵术。2018年11月10日突发心慌,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3 d后再次急诊
目的了解低龄儿童斜视术后远期立体视功能的重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了解36例水平斜视患儿术后3年的近立体视重建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5例患儿(69.4%)的近立体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建,其中15例(41.7%)恢复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斜视类型和发病年龄均对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无影响(P=0.635;P=0.256);手术年龄对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有显著影响(P=0.031)。结论低
过敏性结膜炎(AC)可分为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SAC)、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PAC)、春季角结膜炎(VKC)、特应性角结膜炎(AKC)、巨乳头性结膜炎(GPC)和药物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Medicine allergic conjunctivitis)六类,是由过敏原特异性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结膜炎性疾病,其中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A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诊断常根据其特异的临床
目的研究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角膜曲率(K)的变化,对术后屈光误差(MFE)的影响。方法将54例(5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内折叠式IOL植入术的患者依据眼轴长度分2组:A组27例(27只眼)轴性高度近视,B组27例(27只眼)正常眼轴。测量术前1 d和术后3月的AL、ACD、K、视力。SPSS1
目的分析近5年的角膜溃疡组织培养阳性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为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的2774份角膜溃疡刮片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细菌及药敏数据利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病原菌457株,总体阳性率16.5%。其中葡萄球菌属250株,占54.7%。检出前3位的是表皮葡萄球菌(191株)、铜绿假单胞菌(33株)
皮肤色素失禁症是一种少见的X性连锁显性遗传病,可侵犯多系统,包括皮肤、牙齿、眼、神经和骨骼系统。其眼底改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类似,可存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明确标准,多选择光凝或冷冻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的区域进行治疗。少数文献虽报道了应用抗VEGF药物,但缺乏对于应用该类药物治疗此病时机及治疗效果的探讨,本文观察了2例选择不同时机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的色素失禁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