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理论枯燥,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往往理解不够透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灵活运用。鉴于此,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为枯燥的物理课堂增添一丝生活气息,帮助學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导入物理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在中考中属于重点科目,所以在课堂刚开始时教师都会反复强调物理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和对物理的恐惧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物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新颖的方式导入教学。
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知识,在讲课前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自己在家里洗衣服时,通常要等到衣服晾干才能收起来,那么衣服晾干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学生只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常识,却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所以都感到很诧异,迫切地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教师顺势引导,告诉学生学完这节物理课就能知道答案,因此学生纷纷认真听课。由此可见,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会比直接切入重点要好得多,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化情境的导入方式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二、利用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教材中的物理结论若没有举例说明,学生就难以准确理解。而此时,结合生活中相关的情境解释物理理论,可以更加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降低教师教学难度。
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人们在生活中照镜子的例子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当人照镜子的时候,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影像和镜子之间的距离等于人和镜子之间的距离,随后引出平面镜成像理论,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进行解释,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生活化情境辅助物理实验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此,教师不能忽略实验的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理论性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实验步骤的意义。按照步骤操作,即使实验成功了,学生也不知其中真正的原因。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使物理实验贴近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做实验。
例如,在做“浮力”实验时,为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实验环境,教师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矿泉水瓶、鸡蛋、食盐等。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说:“我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随后把鸡蛋放进装有水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加入食盐,渐渐地鸡蛋就浮了起来。学生看到后感到不可思议。教师给他们解释这个现象,讲清楚“密度不同,浮力不同”的理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内涵。
四、利用生活化情境布置课后作业
一些物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常给学生留大量的课下习题,要求学生平时多做题、多练习,注重熟能生巧。不可否认,这种方式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做题时缺乏耐心,也不够认真。笔者认为,在适当的习题训练之外,应该增加学生课下作业的生活化和趣味化,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完“电路”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课下小发明活动,自制简易电路装置,然后进行评比。在学习了“热学”的知识后,让学生学习制作简易冰箱。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动手兴趣,一举两得。
既然物理离不开生活,那么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和生活有机结合,运用生活现象来解释物理知识,活跃课堂氛围,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士娟.试析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7(10).
[2]左俊.感受物理实用魅力——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6(4).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往往理解不够透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灵活运用。鉴于此,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为枯燥的物理课堂增添一丝生活气息,帮助學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导入物理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在中考中属于重点科目,所以在课堂刚开始时教师都会反复强调物理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和对物理的恐惧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物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新颖的方式导入教学。
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知识,在讲课前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自己在家里洗衣服时,通常要等到衣服晾干才能收起来,那么衣服晾干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学生只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常识,却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所以都感到很诧异,迫切地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教师顺势引导,告诉学生学完这节物理课就能知道答案,因此学生纷纷认真听课。由此可见,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会比直接切入重点要好得多,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化情境的导入方式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二、利用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教材中的物理结论若没有举例说明,学生就难以准确理解。而此时,结合生活中相关的情境解释物理理论,可以更加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降低教师教学难度。
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人们在生活中照镜子的例子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当人照镜子的时候,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影像和镜子之间的距离等于人和镜子之间的距离,随后引出平面镜成像理论,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进行解释,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生活化情境辅助物理实验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此,教师不能忽略实验的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理论性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实验步骤的意义。按照步骤操作,即使实验成功了,学生也不知其中真正的原因。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使物理实验贴近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做实验。
例如,在做“浮力”实验时,为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实验环境,教师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矿泉水瓶、鸡蛋、食盐等。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说:“我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随后把鸡蛋放进装有水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加入食盐,渐渐地鸡蛋就浮了起来。学生看到后感到不可思议。教师给他们解释这个现象,讲清楚“密度不同,浮力不同”的理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内涵。
四、利用生活化情境布置课后作业
一些物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常给学生留大量的课下习题,要求学生平时多做题、多练习,注重熟能生巧。不可否认,这种方式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做题时缺乏耐心,也不够认真。笔者认为,在适当的习题训练之外,应该增加学生课下作业的生活化和趣味化,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完“电路”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课下小发明活动,自制简易电路装置,然后进行评比。在学习了“热学”的知识后,让学生学习制作简易冰箱。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动手兴趣,一举两得。
既然物理离不开生活,那么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和生活有机结合,运用生活现象来解释物理知识,活跃课堂氛围,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士娟.试析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7(10).
[2]左俊.感受物理实用魅力——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6(4).